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青铜器的辨伪

2022-05-13 15:56 作者:耑木木  | 我要投稿

(一] 伪作青铜器

引言

( 1)伪作青铜器,与仿古、复制应当区别开来。般说来,伪作主要是为了牟利,

骗人钱财;而仿古、复制青铜器,则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爱好,或是出于复古以宣扬传统礼教之目的。

(2)从唐宋直至民国,历代皆有仿古作伪青铜器者。其中的仿古器,多有标记仿制年代者,

故大都不存在辨伪问题;其中的伪作器,前辈学者多有研究,辨伪方面亦有很多经验之谈,如《铜器辨伪浅说》等,皆可参考。

历代青铜器仿古作伪概况

1、宋代,金石学兴起,仿古作伪也应运而生。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中有《古钟鼎彝器辨》节,曾提到伪古铜器作假色、假锈的方法,可见当时铜器作伪已发展成为专门的技术。

2、宋、元、明各代仿古作伪较精致者,清代时充斥于皇宫内府。乾隆时所编专门著录内府藏器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与《乙编》四书(合称“西清四鉴”或“乾隆四鉴”),有铭之器1176件,容庚认为其中伪器与可疑器近42 %。其中或有因未亲见而估计不当者,然此估计也不致太过分。

3、相比较而言,清乾隆之前的仿古作伪技术较低,器形、纹饰多仿照宋人青铜器著录书中之图像,铭文亦多属杜撰,故伪器较易辨识。到清乾隆之后,金石学复兴,对青铜器的研究逐渐深入;特别是进入民国以后,青铜器出土甚多,提供了大量真器范本;加之前代作伪技术不断积累,至此时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地步;再加上海外青铜器收藏市场被打开;于是作伪的水平与数量均大大超过前代,作伪业也逐渐在潍县、苏州、西安、北京等地形成中心。

近代各地区的仿古作伪

(一)潍县的仿古作伪

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仿古铜器约始于400多年前。清代老艺匠相当多,如有以錾刻花、铭见长的范寿轩;有擅刻细笔道铭文、又能翻砂制镜范的王荩臣和他的儿子王海等,共十几位。

潍县仿古作伪的基本情况是:

1.多按《西清古鉴》图录仿造,造型、 花纹多不符合商周铜器的特征。

2.采用组装法,耳、足、身等分铸,再用焊锡将其组装成器。焊接处不是范痕,即使作上假锈,将锈去掉便露出锡来。

3.有的用蜡模翻铸,铸出的器物壁厚体重,有砂眼。

4.作锈方法系先用盐酸浸泡,埋人黄土中,再盖上湿麻袋,让器表生出底子(或称“皮壳")和锈。锈层浮薄、松软。

5.潍县老艺人王氏父子伪刻铜器铭文名噪一时,若不是眼力好的古铜专家,很难看出破绽。

故宫藏有半片西周初期残鼎,残高21. 2厘米。解放前夕,商承祚先生在琉璃厂“尊古斋”看见了这块方鼎残片,上有51字铭,铭文内容文理驳杂,布局结构松散,字体呆板,笔画粗显得臃肿。遂问老板黄潜从何处买到这真片假字的残器黄说王海欠他二百多块钱,无钱偿还,就用刻好字的方鼎残片顶债。并说字在器上看还可以,拓出来就不太好了,刀痕和字口崩茬非常显露。粗笔道是王海想仿刻铸字,但效果不佳。残方鼎的铭文仿西周后期克鼎,但鼎的造型、花纹又是周初的特征,二者不能统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曾经说过:“古器 文字,一行有一行之气,一字有一字之气。”伪刻只能得其形,但神气和韵味是刻不出来的。

(二)苏州的仿古作伪

苏州是近代仿古作伪的重要基地之-一,伪造铜器的历史要早于北京。晚清至民国期间,苏州仿古铜名匠有周梅谷、刘俊卿、蒋圣宝、骆奇月、金润生。整器皆伪者,以周梅谷作得最精,他常仿作“熟坑”的器物(传世器) ;刘俊卿则常仿作“生坑器物(发掘出土器),同时还加入铁锈。周、刘作的伪器流入国外者不计其数。

苏州仿古作伪的基本情况是:

1.多仿殷墟出土的商代器物,仿得精致、逼真。胎质的合金成分与北京不同,冶铜时一般都加入银元或银元宝,所以生成的底子亮,闪白。皮色是用大漆加颜色作出来的。

3.分铸组装时铸痕不打磨掉,无垫片,器身常出现砂眼。

4.伪器与真器大小不一致。

5.由于铜质好,花纹也流畅、利落。

6.铭文錾刻得较深,而且规整。

7.器物的口沿、扉棱的边缘及棱角发硬,缺少圆润柔和之感。

总之,苏州的伪器在铜料、皮色、锈斑、铭文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铸造技巧较之“潍县造”精细得多(尤其在纹饰上,很能投合西方古玩商之好) ;仿“熟坑”器物比北京的好;但伪造“生坑”器有的不如北京。

(三)西安的仿古作伪

西安也是仿古作伪较早的地区,在真器_上錾刻伪铭便始于西安。清咸丰二年(1852)刊刻的《长安获古编》卷2记载:西安知县刘喜海甚好古铜,对有铭文的古铜加价收买,而无铭文之器却一件不收。因此,西安一带的古董商设法在无铭文的真器上錾刻伪字,以投刘氏所好。从此,在真器上刻伪铭之风便在西安兴盛起来。

近代西安仿古作伪的基本情况是:

1.仿造度量衡器居多(如:秦量)

2.作锈方法系将伪器埋入地下若千年。这样生成的锈与真器的锈近似,与酸咬、堆积成的锈不同。

3.突出特点是在錾刻伪铭方面。当时,有张姓艺匠人称凤眼张” 的,还有苏亿年、 苏兆年兄弟,是西安錾字作伪的巧匠,多在诏版(如:秦诏版铭文)、量器上刻伪字。《金文著录简目》中著录的番仲吴生鼎是西安所出的干坑器物。西安所出干坑器皆无底子,仅一层薄绿锈,粗糙。此鼎原无铭,现有18字铭,容庚先生认为是“凤眼张”伪刻的。故宫藏有一件西周初期的兽面纹盂。此孟现有铭53字,是仿春秋曾伯[雨漆]直铭移刻的,字刻后进行过腐蚀,破坏了原来的氧化层,同时铭文上有錾破补痕,字旁有锈斑。此器是西周的,而铭文却是春秋时期的特征。此器也是西安作伪铭者所为。

(四)北京的仿古作伪

北京是近代民间仿古作伪的重要基地。所谓“北京造”,为迎合外国古玩商的需求,尽量作的华丽、精巧、形制奇异,底子、锈斑也很逼真,能与“苏州造”、“潍县造”媲美。北京伪作的商周重器和鎏金器最多。

北京最早的古铜局“万龙合”的匠师“歪嘴于”,曾与清宫太监们一起修理过铜器。辛亥革命前后,“歪嘴于”故世,他的技术、字号都由得意门生张泰恩继承。后来,张泰恩将字号改为“万隆合”,人称“古铜张”他既能刻伪字,又能作伪锈和翻砂,技艺颇精,生意兴隆,为北京的古董商人作了不少伪器。他门下有十多位徒弟,功成业就者有7位:张文普、贡茂林、张子英、张书林、王德山、赵同仁、刘俊卿。他们和张泰恩一样,都是河北衡水县人。近代北京民

间铜器作伪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他们的制作上。

张文普,又名张济卿,是老古铜张的侄子,人称小古铜张”。

他发明了用酒精浸泡漆皮,再调和颜色的方法作假锈。张文普的师弟王德山,是当时古玩肆中刻伪字、伪花的名匠,他还发明了作假底子、假锈的新技术。

张文普的徒弟张书林,发明了以石膏修复、制作铜器的方法。

今故宫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中国历史博物馆修复专家高英,都是“小古铜张”张文普的徒

弟,技艺也很高超。这些艺匠伪作的青铜器,有的非常逼真,凭借传统手段般很难鉴定 出来;但这些伪作也都存在无法避免的缺陷,多方比较也能鉴别出来。

[二]铸造辨伪

一、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绝大部分是用“陶范法”铸造的。陶范在拼合时,会因微小的错位而在铸造的器物表面留下痕迹,即“范线”。虽然经过打磨修饰,但“范线”痕迹仍然可以辨认出来。后代伪作者,多用“失蜡法铸造,早期在未知“陶范法”铸造原理时,所伪造的青铜器是没有

“范线”的。故无“范线”痕迹者为伪。

二、后来,伪作者了解其中原理,便在蜡模,上伪作“范线”痕迹,但伪作者往往将“范线”处理得非常平整、对称,反而留下破绽。

三、新铸之器,一般的要重于原器。如潍县仿冒之器,从器物表面效果来看几可乱真,但器壁较厚、器体普遍过重,这是无法避免的缺陷。

其中原因有二:

(一)真器经过地下数千年埋藏,氧化加腐蚀,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器没有这个过程,就显得较重;

(二)伪器的蜡模制造都略厚于原器,蜡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之薄,故伪器的器壁一般都厚于原器。

四、商周时期用“陶范法”铸造铜器,为保持内外范之间的平衡,在内外范之间须有铜垫片(或

铜棍)支撑。垫片往往有规律地分布在器内,避开花纹与铭文部分。而早期作伪者不了解其中原理,完全没有垫片。如潍县仿造的完整伪器、苏州周梅谷的整体作伪器,都没有垫片。故传世青铜器上没有任何垫片的痕迹,将是作伪的一个重要信号。

五、商周时期“陶范法”铸造铜器时,若有铭文,一般是将“铭文范”避开垫片;而后世伪造者在

仿刻铸造的铭文时(指在真器上刻伪铭),有时把字刻在垫片上,此亦为作伪的信号。

进入到刻铭时代,铭文可以不避垫片;但伪作者在按照拓片仿刻铭文时,往往将垫片周围墨拓的轮廓线也仿刻出来,而仿刻之处却并无垫片,此种现象亦可作为铭文伪刻的信号。

六、“ 陶范法”铸造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气孔,更少有铜液灌注不到而产生缩孔的情况。而用“失蜡法”,由于铸造环境是一个封闭体系,没有出气孔,因此铜液在灌注过程中,就有达不到的部位,尽管面积很小,但必然在表面形成细小空隙,冷却后即形成大小不等的砂眼,甚至产生缩孔等铸造缺陷。“ 翻砂法”铸造的伪器,其表面也会产生砂眼,甚至缩孔。(不论是潍县还是苏州的伪器,常有所表现。)

七、“陶范法”铸造铜器,器的足、耳、柱里往往残存着陶范。由于空隙小,又在隐蔽处,一般不再将其掏出。这种陶范的范土通常是红色和灰色,经过焙烧,很坚硬。如果我们发现范土不坚硬,用指甲一抠就掉,就可断定这是作伪者添加的泥土,而不是原来铸造时留存下来的范土;有时会看到黑色的土,那当是作伪者在翻砂过程中加入了适量的石墨和有机物形成的;这些现象都为我们辨伪提供了线索。

[三]器形辨伪

每一类青铜器,随着时代的不同,都有它发展变化的规律。如鼎是青铜器中的大类,自商代二里冈期到汉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两耳三足(方鼎四足)中腹腔”的基本形制未变,但每个时代鼎的耳、足、腹的大小、高低都有不同的特点。全面掌握各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的基础。

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

“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铸造的伪器,器形和铭文均有所本,尽管模仿得并不准确,但也有一定水平。(但伪器重于原器,无法避免。)

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杂拼,意在作奇,稀见为贵。(从没出现过或毫无用处的器物,极有可能是伪造的。)直接铸造的伪器,有的器形或铭文只有部分有所本,部分却改了样。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却铸上了杜撰的铭文;或者铭文有所本,却铸在毫不相干的器物上。

“拼凑改造”的作伪,大多是在旧有的器物上作部分改造,使人产生新奇感,从而谋得厚利。

如故宫藏有一件商代父乙觯,有流有整,与通常见到的像酒杯、形体不大、稍修长、口沿作圆形、无流无盤的觯差别很大。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原来是将爵的流和錾安在觯上的。一般的觯可能卖不出好价,作伪者便将其改头换面,形成一件怪异的器物,以新奇来吸引顾客。也有的整器都是拼凑的。如铜镜好找且便宜,作伪者常将铜镜锯开,拼凑成方鼎的腹腔部分,方斗的四壁及底,或者是刀、戈之类的兵器。由于是拼凑起来的,接痕(多用焊锡焊接)明显,

便做上假锈掩盖。除去假锈,即可看出焊接痕迹来,一般不难辨别。

为刻纹饰的鉴定要点:

整器皆伪者,可归入铸造辨伪。

素面器上凿刻纹饰,以及增改纹饰者,后刻花纹处的氧化层与未刻花纹处的氧化层不一致,前者经过磨砺,后者尚属原有的本色;后刻花纹里没有锈,即便作上假锈,与器物其它地方的锈色也不一样,而且假锈用指甲抠就会脱落,露出铜的本质来商代晚期浅浮雕花纹,主纹高,地纹低,鸟纹中鸟眼必突出,伪刻花纹不可能产生这种效果;用刀或凿子錾刻而成的花纹,所有的沟道宽窄相等,过于均匀,刻意求工,反而显得呆滞;且会留下刀痕,或能看出“走刀”之处,纹笔不会像铸出来的那样浑圆自然,而显出“毛边”来(为了使“毛边”不致太明显,作伪者常将凿刻好的花纹打磨一遍,这样又会破坏原有的氧化层)。

[四]纹饰辨伪

青铜器纹饰作伪的手法,大体可分以下几种:

伪器伪纹饰。(以苏州周梅谷伪作较精。

素面器上凿刻纹饰。

.三、增刻纹饰。(原器仅有简单的纹饰,若器形合适或器表坚固,作伪者就会考虑增刻纹饰。)

.四、改刻纹饰。(原器仅有简单的纹饰,作伪者将原纹饰废弃,重新改刻。)

一、 后加镶嵌物。(如加嵌绿松石、金银丝、金银片等物。)

[五]铭文辨伪

自宋代以来,有铭文的青铜器受到特别青睐,故作伪者便迎合这种心理,大量伪造带有铭文的青铜器。

伪铭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伪器伪铭。

真器伪铭。

伪器真铭。(原器已残缺,有的只剩下铭文部分,作伪者便为此配了一件伪器。)

真铭增刻伪铭。

镶嵌伪铭。(将铭文刻在铜片上,在器的内壁挖一相应凹框,将铭文铜片镶嵌上。)

“腐蚀法”制作伪铭。(宋以后多用錾刻法作伪铭,会留下刀痕、毛刺、翻边等弊病;清代及民国时期,作伪者为避免这些毛病,采用腐蚀法”在器表要刻铭的部位涂上蜡,留出文字部分,然后用三氯化铁、硝酸之类在字口上腐蚀,最后将蜡去掉,铭文部分就会出现凹陷的字口。但经此法伪作的铭文,因腐蚀溶液流动不均,故字口往往深浅不一也容易辨别。)

伪刻铭文的鉴定要点:

一、大致来说,伪刻铭文的辨伪与伪刻花纹的辨伪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伪铭会留有刀痕、字口的氧化层与无铭处不一致;等。

二、根据铭文字体、内容进行辨伪。商承祚在《古代彝器伪字研究》中列举了五项伪字现象:

(一)字体受宋人书体影响,字必伪。

(二)铭文中有拼凑字句者,属伪。

(三)铭文中有删改文字者,为伪。

(四)临写铭语者,属伪

(五)摹刻文字者,必伪。

[六]锈蚀辨伪

有些伪造者手段高明,不仅形制、纹饰、铭文仿得像,而且范痕也能仿出来。这时就需要借助于锈色辨伪了。真器_上的锈色是经过长期埋藏在土里而自然生成的,是二点二点、一层一层长出来的,因此它有三个特点:

一是坚硬,不易剥落;

二是锈厚;

三是层次复杂。

比如有不少真器( 殷墟、洛阳出土的青铜器)附着有四层铜锈:第一层是黑锈;第二层为枣红色锈;第三层为绿锈;表面一层是土与锈结合的硬块。而一般来说,伪器上的锈由于生长时间短,锈较薄,像是用颜料涂抹了一层,且比较松软,容易被抠掉,层次也不复杂;有些假锈作得比较好,锈较厚,有层次,但分布不自然,或者过分均匀,或者过分集中于某一部分;这些都是可疑点。

锈蚀鉴定的要点:一般说来,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可再做进一步的审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有铜腥味则伪,因为千年古铜是无铜腥味的;(按:此法适用于伪作不久之器。) 还可用热碱水洗刷,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用火烤,伪锈就会脱落;或者用舌舔,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

除了以上诸法之外,还可以:

从声音上鉴定。伪器系新铸,经叩击声音清脆,犹如新铜;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

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

敲击声音也有甚佳的。

二、从气味上鉴定。真器在土中埋藏了几千年,多有一股土气味,新出土之器土气味更

浓烈。伪器因作伪者常在手中摩挲制作,故没有土气,反而常有汗腥气;若使用酸类化学药品制作的伪器,则有一股酸气味。

结语

经过许多人长期实践经验总结的青铜器辨伪谚语:先看型,后看花,拿到手里看底下;

紧睁眼,慢开口;铭文要细查,锈斑、底子是关卡。

当然,以上所述,仅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特殊器物需要多方研究,谨慎鉴别。


青铜器的辨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