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永远没有向下的自由”的感想
这句话是从百度上看到的,原话是“人永远没有向下的自由,向下的自由不叫选择,而叫妥协。”对此我有一些古怪的想法,不知对错。这里将它写下来。 总体上来说,传统社会塑造了一个家庭上男主外女主内,婚姻上男向下女向上的社会。后来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对于传统社会阶层的近乎凝固,后来的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了。于是有关自由的理念被发明,并流行了起来。不仅如此,有些旧的事物也无声中发生了变化。比如人们对贫穷的看法,早期贫穷是一个中性词,因为阶层凝固,底层人难以脱离贫穷,上层人再失意也和老百姓有区别,所以当时安于清贫甚至是褒义词。但是后来贫穷就变成贬义词了,贫穷似乎暗示着一个人的能力优劣,因为自由,人有了向上或向下的可能。(尽管成功许多时候并不取决于能力与努力。) 再就是关于压迫的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最开始受压迫与贫穷常常挂钩,后来受压迫的概念就不这样了。比如现代大多数女性的生活绝对比古代老百姓的日子要好不少,现在也说不上贫穷,但我们依旧可以说女性受到压迫。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似乎部分变成了一个要求你积极向上的理念,它要求群体反对压迫向上发展,要求个人积极向上,强大自己。所谓这就是我对标题“人永远没有向下的自由,向下的自由不叫选择,而叫妥协。”的理解。 说是这么说,听起来挺积极向上的。但是我觉得再积极的理论落到现实的大地上也难免出问题。就比如为了自己努力工作到现实里就一不小心变成了“卷”。举个例子如处于婚姻链最低层的男性。女性至少可以选择回归传统,离贫困远点,但男性就必须即承受贫困的物质压力,也要承受贫困的精神压力。而且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男性被打上了压迫者的印记,而底层男性更是因为其受教育水平等种种因素影响变得粗鲁无礼,所以犹其受女姓鄙视。因此他们是难以得到同情的或者是易被忽视的。 说是这么说,我们还是更喜欢对结果作评判,而不是对过程作出针对措施。似乎没有什么办法,或者进一步完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