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价值空间、必要理性与斯迪子心术

2021-01-29 19:20 作者:黯梦・Aaxchidieuv  | 我要投稿

遍历我放在文集里面的所有专栏,我反复强调的主题是“逻辑思辨”。这个思维模式在我这里已经固化了,简而言之,说我是绝对逻辑的信仰者也毫不为过。本文将是斯迪菲尔的思维网的最后一篇,文中将会提出触及逻辑思辨底层的概念与相应观点,最终对整个社会中存在的所有“意识”及其活动做出在某一维度上的统括。


在所有论述开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绝对逻辑”的概念有所了解。与其名称不同,绝对逻辑并不强调或是代表任何极端,相反,它常常对各式各样的固化观念提出挑战,例如,非黑即白的矛盾对几乎不存在,社交并非一个个体的生活必需品,短板效应成立的前提是所有的木板被箍成了一个不会漏的容器,诸如此类。这一些基本的道理不应该被视作高端的知识扩展体,而应该作为一类基本的逻辑推论往DNA上面刻。大部分的固化观点是无害的,但它们毕竟不是绝对逻辑引导出的产物,而大多是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性法则,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一味地用固化了的观点去否定理性辨析得到的结论,那就是完完全全的谬误。

绝对逻辑理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因为能够与其形成有效矛盾对立的只有它自身,而它并不可能在达成有效矛盾对立的情况下自相矛盾。但是,斯迪菲尔认为,有三种场合很不适合绝对逻辑的发挥。第一是极端化场合,逻辑分析中的极端化仅能够表现于初步结论后的半超越性例证,其余场合中,极端化都是大忌。极端化的场合包括且不限于:将事物的概率或覆盖率主观拉到零或一、强权命令、越界逻辑、滑坡谬误等等。第二是原则性问题,这类场合是上纲上线、盲目信仰、非黑即白的重灾区,绝对逻辑的参与多数时候是杯水车薪,甚至自身难保。具体的原因斯迪菲尔在上一篇专栏中已经给出。第三是学术性问题,术业有专攻,绝对逻辑不被滥用于这类场合是基本常识。下文将把这三类场合并称为三项核心条件消去。

原因与结果,前提与概率,转折与递进,干涉与排他,凡此种种都是十分基本的逻辑关系。斯迪菲尔强调绝对逻辑化的思考模式,因而避免了大多数发生在个体周围的纷嚣,并能够轻易地辨析某一问题的本质与价值。当且仅当问题包含了足够多的分论层级和足够强度的辨析潜质时,斯迪菲尔才会将问题进阶地纳入考量。在简单的逻辑问题上喋喋不休地争执的人,除去那些过分热心的教育者,便只剩下了愚者。这里的愚者也包括了那些领悟阶段还不到位的个体。这类争执有两个常见诱因,其一是有效矛盾对立不存在,其二是将传达误差主观地放大。哪怕从这两项去反推,我们依然能够发现,长时间搁浅于简单逻辑问题者,非教即愚。


是非观是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培养项目,是非观应该在绝对逻辑与社群特征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求此个体在面对绝大多数事物时都不会表现得如一个十年脑血栓的患者一般。斯迪菲尔认为,理想的社会型人格,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同时接受负面与正面的反馈,在这二者的动态平衡之中螺旋上升,且其速度存在一个有限的值域。我们曾经提过,教育必然基于理论及其实践化过程,但是非观的培养过程很大一部分并不属于“教育”的范畴,因为哪怕放眼到所有具有社群行为特征的动物上,都总有一部分理念是共通的,或出于生物本能,或在后天的生存活动中领会发展。在人类社会中,所有被认为是“好”的是非观都具有很大一部分重合区,这部分区域与我们常说的“美德”之间也存在一个不小的交集。

斯迪菲尔认为,基本的正确是非观念应该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领悟。其一是正确的自我认知;其二是对有效矛盾对的判别能力;其三是对规则下放理论的遵从;其四是要认识到判别事物的特征时必须考虑其社会影响,哪怕最终发现其值为零;其五是要认识到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达成一致的情况并非多数;其六是要认识到许多“不良品性”,譬如天主教所说的七大罪,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生物生存的本能;其七是要认识到当某样事物看起来十分“绝对”时,它必然已被加上了许多的限制项。

是非观是价值观的基础,也是所谓“三观”的重要基石。斯迪菲尔并不喜欢将“三观”喋喋不休地翻炒,因为“观点不和”与“三观不合”能够顺联的场合,所涉及的问题根本不需要绝对逻辑下场就能够得出合理的主观结论,换言之,在一般性的观点不合上大谈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不合理的行为。特别地,对于三项核心条件消去的价值取向也包含在是非观之中。基本的是非观中有一部分出于社群行为的演化,另一部分出于给定社会环境的演化,换言之,给定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及历史背景),能够被绝对逻辑接受的是非观一般只有一个。以它为基底,人们对一切事物都可能持有不一致的看法,由于世间真正非黑即白的事物屈指可数,据此,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可以被看做一个维度极大的向量空间。这个向量空间在之后的讨论中还会出现,下文中将简称为价值空间。

关于价值观,有一类情况值得引起注意,即“价值观的传达”。人们的言行或其产物一般被认为或多或少展现了一个个体的价值观,但如果论述对象变为文艺作品,虚构人物的言行与作者的价值观并不能够画上等号。评判文艺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一般指的是评价其主题思想,并非具体情节,除非部分具体情节确实令观众感到不适。当且仅当这样令人不适的具体情节触及是非观时,人们才能够对所谓“作品的三观”展开讨论。有鉴赏能力的观众理应正确地辨析出多数作品中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有智慧的观众理应在发现某一具体情节引起自己的不适时追加理性分析,而不是不经思考,直接以三观云云上纲上线高调引战。


理性与感性是面对事物时采取的两种态度。理性思维要求以绝对逻辑为基本点进行思考,感性思维要求以个体间情感交互为基本点进行思考。在社会生活中,这二者的对立冲突并不少见,人们出于理性的行为与出于感性的行为相互对立的场合,感性思维的依据一般只有两个可选项,其一是“不恰当道德”,其二是“超越性道德”。

上面的论述似乎一直都在将理性与感性对立地看待,但实际上,这二者完全可以共存,或者说,在考虑问题时,常常需要同时运用两种思维,才能够取得合理的解。斯迪菲尔据此提出的问题是,对于某一特定问题,需要采用多少分的理性,多少分的感性,才能够达成绝对逻辑上的“合理”?

定义:必要理性(necessary rationality),Rn,取值为零到一的开区间上所有数。它表示在面对某一事物时,某一个体采取的理性思维权重。

Rn可以被视作一个四元函数,四个自变量分别为:参与状态(p),联格状态(s),社群影响(i),逻辑链环(r)。这四个自变量能够用于遍历世上的一切事物。

p表示个体对于事物的参与程度,主观上的参与表现为对事物的起始、进程或结果感兴趣,客观上的参与表现为投身于事物的进程中。简单地看,我们可以将p放进一个二维坐标系中,将其视为一个矢量。

s表示事物的起始、进程、结果之中所具备的目的性。自格、联格、无格的定义可以查阅斯迪菲尔对柏学的定义的解析文章。事物的目的性与其人工编号无关,将目的简单类比为平面上的点,我们可以将s同样视为二维坐标中起点为原点的矢量。

i表示事物的起始、进程与结果对社群造成的影响。实际影响以实数表示,潜在影响用虚数表示。社群是社会的子集,最小取值为自身,对于不同范围的社群,事物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响,或显或隐,或正面或负面。据此,i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一组多维度矢量。

r表示事物的起始、进程与结果中包含的逻辑链环布局。逻辑链环由两端的事物及中间的逻辑关联所构成,如果讨论对象为单个事物的存在性,我们一般认为r=0

对某一个个体而言,其对世上一切事物应用的Rn值是一个多维的向量组,我们称之为必要理性空间。斯迪菲尔认为,绝对逻辑下,当且仅当Rn为函数时,即对于任意一组(p,s,i,l),Rn被唯一确定时,这样的必要理性空间才是“合理”的。另外,如果对Rn取社群均值,则得到Rns,这是在社会意义上的恰当的必要理性值,一般我们会将其等价视作以绝对逻辑进行约束得到的Rnl。在讨论Rn的时候就应用绝对逻辑约束每一个单独的Rn的值并不符合绝对逻辑的要求,在此层面,我们仅能够对必要理性空间的合理性做出裁决,而单独的Rn值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分析,且彼时讨论Rn并不是合适的手法,这是因为Rn并不决定具体的观念,其中还有理性思维总量与本征思维模式在以更高的优先级起到作用。

以下,列出所有有关于和必要理性空间的推论:

1、1-Rn≠感性思维权重

2、如果某一个体对不同事物有相同的Rn,并不代表其对这些事物的看法等同。原因在于本征思维模式是一个多维度的向量组。

3、如果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有相同的Rn,并不代表他们对此事物的看法等同。原因在于理性思维总量必然因人而异。

4、Rn的不可导点意味着强烈的个性化。

5、结果论主导的思维并不意味着Rn与s无关。

6、必要理性空间与是非观的复合运算结果是价值空间,价值观与理性思维总量、本征思维模式的复合运算结果是具体的观念总集。

7、超前领悟者的感性与绝对逻辑中所谓的理性在极大范围上重合,可以认为超前领悟者的Rn值恒为1。


斯迪子心术在专栏中最早出现是在《风纪对线史》的附引,但现在看来此文存在不少疏漏。本章将重新阐述斯迪子心术的大体框架与内容,但不会给出任何分析解释。

五项核心:

情心:景区人易,情心幻恒。(世界上的事物时刻变化,相应地,人心之中亦会发生变化,但必然存在一部分不变。反义理解同样成立。)

反補:对分无义,反補成世。(对于世上的任一事物,我们都可以寻得至少两面。这样的多面对立组成了世界的本质。)

微美:大道难鸣,微美彻心。(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永远都是那些细碎而美好的事物,而不是那些抽象化、不可触及的大声疾呼与大义凛然。)

凡哲:大疑失解,凡哲相构。(一切问题都可以被视为基本常识与简单逻辑问题的组合。)

直时:享受当下时,唯有思考过去,才能放眼未来。

一项追加手法:

天盟琉璃模式:对事物应用逻辑分析时,从其“负面”开始,有助于更高效更精确地取得完备的认知。特别注意,此思维模式并不出于绝对逻辑,且与天盟琉璃本人无关。

核心思维模块:

分论法:对于某一特定事物的观点可能存在多种,按照直观与递进的层级对这些观点进行归纳分层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适当的响应手段,)在承认一切观点存在性的合理性的同时,没有对观点本身的合理性做出任何裁决。有效矛盾对立与基本逻辑链环在分论过程中将被显性化。

逐层定义:定义一系列特征开关,并从它们的排列组合中取得某一复杂事物的精确定义。本质上属于集合划分。

社群均值:许多合理性判断的最优解在于判断事物能否为大众所接受,反过来看,遍历所有人的价值取向并取其均值,所得的价值空间便能够用于判断许多事物在社会意义上的“合理性”。取所有人对“美德”的理解均值,所得的价值空间便是“道德”,其下确界一般被认为是“法律”的蓝本。特别注意,社群均值所赋予的社会意义上的“合理性”并不一定是绝对逻辑下的“合理性”。

荒庭法则:已知荒庭之中有一骸骨,众人掘地三尺则无所获,是为何?庭,骸也。本质上是传统三段论的子结论,即对大前提提出质疑。在考虑问题时,它常常起到打破常规、特立独行的作用,根据实践经验,在探查一体系的积弊时常有奇效。

“文明的存续”:真善美与文明是人类唯一能够在宇宙之中留下光辉的凭证。宇宙的熵增不可阻挡,在此之下,文明是唯一值得被珍视之物。特别注意,斯迪菲尔认为,个体的生命并非文明的组成部分。


价值空间、必要理性与斯迪子心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