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看见自己

文/L
我猜你或许没有耐心读,那好,这是我写给我自己的文章。
我在太多的有关文化的节目中,听到关于这座城市的谈论。
以致于京都二字都赋予了文化感。
我很想大谈,(吹牛)以便彰显我很懂这座城市,以便衬出我很“文化”。
但是,真实告诉我,关于京都的任何,我全凭想象加影视资讯。我的物理存在,别说京都,他都不曾踏上日本。
每次想“高谈阔论”,尝试复述影视或读本留下来的关于京都的描绘和注解,话在嘴边,却无言继续。
遇到可以提及京都的场合,只能兴奋地说:“啊,京都,我知道呀!”便再无后续。
想来,关于京都任何可以称得上“知识点”的具体记忆都是模糊的,我怎么能说,这是一座让我向往的城市呢?或许,也恰恰是因为我不曾真正地踏上京都,这种“未得而想要”的悸动,它在不断地刻画京都美好时,加强了信念以向往。
此外,每遇谈及京都话题的场合,想要积极加入讨论时,兴奋调动的情绪,也可稍加证明自己是向往的了。
后来,我看了基于川端康成的著作《古都》,拍摄的同名电影《古都》(有两个版本:1980&2016),其中有几句对白引发了我稍后的思索。
剧中台词
话虽如此,我总觉得生长在这座城,恐怕是我命中注定之事。
如果聘用你当销售员的话,你可就是我们公司的门面了,所以你必须打起精神,你不仅是我们公司的门面,还是京都的门面。
出去见过世面之后,才知道日本的美好,京都的绝妙。
初步思索
你要好好读书,努力考上大学,要走出去,要出人头地。这是十几岁的少年,在经过十来年的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的信念——读书,大学,出去,出人头地。当这不断加深的信念与外部世界第一次遭遇,会发生怎样的激战。
为什么,你会说此番类似的话术——本科去了一个【…】的城市,充满失落,这不是我想象中大学的模样。
大学期间,又有了新增的信念——不然,去国外看看吧。
研究生第一次踏出国门,落地后,你是否也会,依旧充满失落。
到底在向往着什么呢?人们为什么总是向往着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往外部(围城外)的世界呢?
后来,我看第七季《奇葩说》,颜如晶在一个论点的论证过程中提到:当年,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辞职的人,辞职后,却在自己的城市待了2年(真实有待考证)。
后来,我读川端康成的小说《古都》,引出了进一步的思索:人们为什么要离开,离开的目的是什么?
陈丹青在《局部》第二季,似乎给出答案:“出国就是为了看清自己国家的文化。”
高中的化学课上,老师曾发问,空气是否有气味。大部分同学的第一反应是无色无味。答案却是有的。
只是你在那个环境中待久了,便会适应空气的味道,让你觉着空气是无味的,如果换个环境,便可以察觉到气味的变化,人们常说,空气清新,这个清新,便是例证。
结合陈丹青和化学老师的表达,我在想,去往外部的世界,外部世界和本我(原先环境所“养育”的我),二者间的碰撞,或许就是人们要离开,走出去的理由叭——更好的看见、看清自我,意识到自己原先环境当中“空气”的味道,觉察到新环境中“空气”的味道。

更多内容
B站 搜索
语言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