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周子舒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成长——心理学人看山河令碎碎念第一集

2021-07-06 18:30 作者:寒玎  | 我要投稿

记录这个夏天影响我的一部剧《山河令》

——其一,周子舒性格特点及心理成长


犹记得今年五月份,我刚忙完一个临时受命的省级观摩课,加上手上的咨询案例带给我的冲击,我的状态非常不好,我提醒自己需要一点消遣来处理积累的压力,于是打开电脑想随便看点什么短文。结果却命运般的被一个网页推送吸引了注意力。


推送里说张哲瀚出演《山河令》,而且介绍这部剧比较好的还原了原著。我知道张哲瀚这位演员是因为一个综艺《演员请就位》,在这个演技类综艺里对他的演技和敬业颇有好感,也对他既略显忧郁(后来知道是因为那个严重的腿伤)又自带可爱活泼的那种性格特质印象深刻。加上我很多年前看过p大天涯客原著,有些好奇原著一些奇奇怪怪的场面影视化打算怎么处理,于是我被引发了兴趣。


其实我以前一直觉得看电视剧又花时间,又缺少想象空间,所以基本不看电视剧,上一次看电视剧还是几年前陪我爸妈看的《琅琊榜》。我打开《山河令》的时候想着这看一部小成本的网剧,应该花不了多少时间,大不了快进,就当奖励自己前段时间的辛苦。结果这部剧却让我时隔十多年,再次燃起为一部影视作品写点什么的冲动,只是因为工作没找到时间。现在已经距离我看完剧过去好几个月了,写出来的冲动还没结束,反而愈加强烈。


上一次我为一部剧写点什么还是2008年大学时看日本电影《龙樱》,而那部剧讲的是师生,引发我思考的是如何做一个我理想中的好老师。


我现在反思为什么这部剧会让我难以“下山” ,一方面肯定是因为现在互联网的发达让新的资讯、不同人的思考碰撞持续刺激到我,另一方面可能是这部剧恰好契合了我这个人生阶段的需要吧。所以把自己的思考整理出来,给这样一次打破自己好多原则的追剧之路一个交代。


下面就先从主角开始吧。编剧小初对两位主角的刻画绝对彰显着心理学的功力,可能这就是我对最后的六集一边内心os这么虐,何必呢,一边却从未觉得人物形象崩的了原因吧。所以我想先试试用自己有限的心理学水平梳理下我心中这两人的心理成长。以下所有内容都很主观,一点也不严谨,因为写的时候完全没查资料。



这次先说周子舒。

我想先从对一个人性格形成非常重要的教育环境和“重要他人”开始。心理动力学理论普遍认为这些对人的影响是潜意识的,它们会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很多选择。


子舒是官宦人家的孩子,他和晋王是表兄弟关系,他的师傅墓前的装饰有人说也可以推测他师傅也是大户人家的子弟,不是普通的江湖草莽,所以可以合理得出,他从小接受的是系统的孔孟之道的教育,这成为了他的人生底色,儒家文化是他最底层的逻辑。


他的父亲是忠心于晋王的臣子,但也并非一味愚忠,他在发现地库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杀生之祸后,把家人安排的很好,没有让子舒察觉任何问题,没有受到心灵的伤害,也让晋王没有报复到他家人身上。

他没有告诉自己的朋友也就是子舒的师傅秦怀章地库的秘密,却把孩子和地库托付给了他,最终结果是很好的保护了所有人,在这件要命的事情上,他做到了最好。忠诚有信有节又能机敏变通,子舒的父亲在我心中是这样一个人。


秦怀章也是一个妙人,他可以天天闹着带子舒出去钓鱼抓鸟,可见是个有童真的人,可能也因为子舒是那种一板一眼的性子,他怕孩子只想练功练傻了;他可以当着客人的面说这是我的小祖宗,虽然马上就被子舒“教育”了,师傅莫要说笑,天地君亲师,师傅为尊;他可以带子舒和儿子一起堆雪人玩闹,毫无师长的架子;他会把四季山庄交给子舒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因为子舒适合;他推崇孤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人心难测而信之;他觉得芜湖盟五人做了错误的选择后,毅然和这些挚友断交;他会在朋友有难时,不计得失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朋友等等。他是一个拥有君子内核的人,但同时有剑客的洒脱,他不拘泥于外物,但又坚定内心,他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子舒的师娘也很有趣,她会养小兔子,她会在子舒被师傅闹着出去玩搞烦的时候站出来批评丈夫,子舒知道告师傅的状应该找师娘,这也可见师傅师娘的爱情非常甜蜜。而且我认为子舒的生活技能奇差无比,一方面肯定是因为他一直不缺伺候的人,另一方面可推测师娘应该是对山庄内务管理的极好,对子舒的照顾估计也是无微不至。在编剧了了几笔的描绘中,师娘给到我的是具有古典女性魅力的人物形象。


子舒的母亲剧中好像没有提到,包括怎么死的也没有说,至少我没有印象,但是可以推测他父母至少是相敬如宾的,所以子舒对于家人是比较美好的印象。


父亲一直在外寻找宝库,子舒年少时就在他师傅身边,所以推测子舒在他师傅那里的时间应该是远多于在家的时间,因此性格形成受师父师娘影响更多,所以很有江湖侠客的洒脱,但人格底色气质类型受家庭影响多。这样的家庭和师门环境,周子舒无疑被教育的很好,童年也是很稳定的。


编剧还巧妙的通过子舒和老温小时候的见面,长大两人对酒谈小时候生活的几个场景(包括周子舒说自己的消遣就是练功,真是别人家的孩子)刻划出了小周子舒的性格特点:成熟稳重、非常有责任感、有点一板一眼、并不自由散漫、有耐心、有毅力、会照顾人,不骄纵,对自己人非常好……


小时候的周子舒无疑是安定富足的,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因此他能够成为后来强大又温柔的他,他的童年有很多很多的爱。加上他的教育环境,所处的江湖环境,他的精神内核我个人认为其实有一部分传统文人的形象,忠君爱国,君子慎独,家的责任重于自身,对理想的坚持重于生命,但死要重于泰山不能轻于鸿毛等,但他的外在表现更贴近江湖侠客的形象,追求自由,不拘小节,机智勇敢,为人仗义,惩恶扬善。


美好的生活维持到他16岁,秦怀章死之前。十六岁还处于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是世界观人生观定格的时期。此时他突然遭遇最重要的亲人离世,四季山庄内忧外患,他必须立刻成为一个成人来担起四季山庄的责任,为四季山庄众人遮风避雨,因为他的性格和他所受的教育,他的责任感压倒他性格中其他的所有层面,他也完全没有好好哀悼。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族价值是大于个人价值的,一个青春期的少年一下子担起这么大的责任,没有时间消化自己的痛苦,只能升华这个悲伤,把它变成“完成师傅的遗志”,把“守护四季山庄”这个责任变成自己的执念。所以他可以清醒的告诉成岭你的生命远比琉璃甲重要,却绝对不会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四季山庄重要。


子舒父亲死时,他应该还小,他不能为家族做些什么。此次师傅离开,心理上相当于父亲的再一次去世,家族责任的传承,生死攸关的事实,让他必须要、也非常想担起全部的责任来。所以师傅去世对他的创伤被直接掩盖,一直没有消化。到后面四季山庄的人一个个死去,一次次都相当于父亲离世的创伤重新被挖起来了,直到他连师傅的儿子都没有保护好,让师弟反而为自己而死,他崩溃了,再也不能承受这一切。


此时,他严重失眠(长期需要醉生梦死来入睡)、食欲减退、长期酗酒、自伤自罪自责、对工作生活丧失兴趣(眼神空洞、放弃一切的辞职、放任段鹏举监视和越权等)、情感麻木(给四季山庄最后一位叔叔打七窍三秋钉都没有什么面部表情,只有使用醉生梦死时和幻觉中的师弟交谈才有表情)等等,时间长达18个月以上,这些表现如果去医院,医生大概率会诊断为“抑郁症”。


事业这边,剧里的周子舒有君子的家国情怀,这也是建立在他接受的良好教育基础上的。子舒的事业线其实很大,只是没有展开说。他的能力非常强,子舒提到提到晋州军这只猛虎是我养成,还有秦九霄以为周子舒被困孤城来救他等情节,可见子舒不是只有搞暗杀,也在军队和朝堂工作。加上第一集节度使叫他周大人,一看到他就松了口气,可见他官位不低,且平时为人处世让人信任。


他出身江湖,但底色是文人风骨,他一方面洒脱追求自由,一方面对世界有着悲悯和期待,有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天窗时期他会使用一些残忍的手段管理天窗组织,但他也能培养出晋州军这只猛虎,还能在官场游刃有余。这是因为在侠义之外他还有对大道的坚持,是他对改变这个污浊的世界的努力。他的事业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糟糕,晋王也并非只有权力欲的小人,他只是带着封建社会执政者的政客思维而已。


但子舒的内核是君子,他们的道并不相同,因此最终子舒自责自己选错了路,会感慨权力泥沼一旦深陷无法解脱。一方面他对所有人都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但另一方面他是领导者,必须有所取舍,因此他一直内心愧疚,才有第一次和温客行吵架后的“你我这样的人,平生岂堪一问”。他的四季山庄旧部一一死去,他恐怕没有真的认定全是晋王的错,他更多是在恨自己选错了路,在怀疑自己的道,这才是他给自己“判刑”要惩罚自己的重要原因。他从18岁时“愿为这世间泻下一束天光”,变成了只想离开,随死即埋,为了随心的活一次宁可三年后死去。


所以他为了自由宁愿设下七窍三秋钉的局,摆脱监控,离开朝堂,浪迹江湖,领略大好河山,潇洒面对痛苦和死亡;但他也会为国家和百姓,毅然设计出重伤晋王以保持西北政局的平衡,用雪崩埋葬晋州军那么多人,以进一步保持朝廷稳定这样的局。可是无论哪个局,他都把自己当作消耗品算计在内,对自己和对别人都狠。这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内核之一,节义礼信等都比性命更重要,但这也是因为他对生活没有了期待才如此。其中只有重伤晋王的那一场局他是带着期待的,所以他被老温带回来的时候,会说:“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来,怎么来,但我知道你一定会来。”温客行对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来说说他的人生中重要的一次成长,也就是和老温相逢后的变化。如果说他的人生在此前经历了一次次的创伤,天窗时期他事业上的成就并没有解决这个创伤,反而给了他一个个新的创伤——自己牺牲那么多可能并不值得,自己最看重的四季山庄的责任完全没尽到,那么和老温的相逢就是他心灵上一次重要的救赎。


心理成长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终身的,小时候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以及我们接受的教育体系会定格我们的一些为人处世的底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但并不是完全一成不变的,否则人生经历就不可能改变我们。理解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和性格形成的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能让我们获得成长,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改变自己的行动策略,重新应对与小时候不同的道路。


周子舒的经历远比生活在和谐安定社会中的我们要复杂黑暗很多,但也可以简单对比一下帮助理解。人到中年的我们,一方面可能有热血未冷的时候,偶尔还会愤青一下,一方面又已经确切的看到生活带来的压力和只能自己抗的挫折,我们不寄希望于他人的帮助,但我们还是会感动于他人伸出的手。我们也许不相信自己会获得不计得失的爱,但我们喜欢看到他人有爱的故事,这也许就是这部剧以及剧中的主创他们之间美好的感情,让这么多人陷在其中不可自拔的原因吧。


温客行对周子舒最首要意义就是给了他对生活的希望。两人的感情发展其实非常迅速,这与两人都是成熟有阅历的人有关。周子舒活到30岁这个年纪,见到温客行的时候是处于对生活充满失望的时候,而此时温客行对他的纠缠在他验证了确实不是另有所图之后,感动于对方的理解和相知,就正常的释放出自己对他同样的好感。历经千帆的周子舒和温客行有点一见钟情的意思,周子舒一开始的抗拒更多是因为怀疑,所以一旦确定对方没有恶意,他一直是先迈出一步的人。


第六集的定情一夜,他主动卸下伪装、开始撒娇;救出成岭后和老温的湖边谈话,主动说出自己愿意赌一把,相信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人心难测而信之”;晒太阳那一幕他用自己的包容和通透给了老温一束光,“坏人做了好事就可立地成佛,好人做了坏事就永世不得超生?没这个道理”;英雄大会后,老温布局失误很失落,他说“你说了,我才能够帮你”……从子舒确认自己的心意开始,他对老温一直是包容柔软的,也一直在做强大的引导者,带着责任感,也带着“我可对你留着情面呢”的感觉。看起来一直是子舒在付出,但子舒从温客行那里得到的一样很多。


首先,子舒是一个在朝堂中沉浮十多年的人,他并不是一个对所有人都温柔善良的人,其实他是比较心硬的,他对成岭不一般,也是因为成岭的少年意气触动了他,他对于成岭更像传统的严父形象,有温柔的一面但不会直白的表达出来,表现出的是要成岭“坚强”。


他的柔软真的只对温客行展现,他的脆弱也只对温客行表达。他撒娇,他等着温客行照顾,他用两只手嗑瓜子却说自己动不了手,他能在温客行面前说出我们俩之间没啥不能问的等等,从师傅死后,再也没有人给过子舒这样可以轻松拥抱生活的时刻了。


其次,子舒拥有稳定的人格,但是他也有诸多人生的黑暗时刻,温客行这个人的存在,用他炙热的情感给了周子舒对生命的期待,对未来的向往,所以他才会对温客行说想要和他一起归隐山林,想要在四季山庄等他回来,在武库他会说出“那时候不是没有你吗”,并不是子舒恋爱脑,而是看破江湖与朝堂,对自己重新建立的清晰认知。他刚离开天窗的时候,可不是这么想的,他那时候想要的只有自由,随性而活,也是在被动等死,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自罪自罚,只想用最后的时间看看大好河山。


天窗时期的生活一定程度上摧毁了周子舒的自我价值,如果没有温客行,他不可能重新振作起来,找到人生新的希望。他在温客行的爱意、理解与尊重中,与自己的过去和解,找回强大的自信,因此他再次面对晋王才会掷地有声的说出“做我知己你也配”,他才会设计出了纠正自己错误的一系列作为,完成了他的自我实现。


第三,四季山庄的传承。子舒被晋王带走的时候,四季山庄被烧毁了,他的身体很可能等不到成岭成长起来,他这个最重要的执念,老温懂,所以为他做好了一切再去救他。他将向往四季山庄的旧部收入门墙,并在众人面前跪拜庄主,克服自己的自卑,承认自己四季山庄二弟子的身份,解决了子舒传承断绝的执念,给了子舒更多留在世间的理由,让他重新看到世界的美好。这次事件,让子舒体会到依靠,他也有了可以依靠的人。


最后,温客行对于周子舒的成长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意义,恰恰是那个让人意难平的自杀举动,拔钉子事件。我个人非常不喜欢悲剧和阴差阳错的事情,但这个布局不得不称赞编剧对人物心理的拿捏,没有这次阴差阳错,两人就不可能达成精神上再度的升华。我想不到其他任何方案让两人真正理解彼此,并与自己完全达成和解,所以我只能对这个局低头,对编剧赞一句厉害。


子舒的人生经历,他的温柔强大和包容心都让他一直在这段关系中显得游刃有余,他很尊重温客行,在四季山庄时几次谈话都是默认他离开处理鬼谷之事,但这份尊重是建立在他对自己强大的自信上的,他有着一种即使老温搞出问题来,自己也护得住的自信。这也是为什么他绝对不可能接受叶白衣废掉他武功来救他命的方案,那会从根本上摧毁他强大的自信,存在的价值,让他变成一个需要人照顾甚至成为拖累的人。他的高责任感对应着高自尊。


老温坠崖的局,因为经费原因,剧里砍掉了几乎所有细节,但已有的情况可以推测,为了救子舒他不得不和蝎王合作,这个合作他应该是没有底气的,他需要设局让蝎王对钥匙是真的深信不疑,他还需要借此摆脱群鬼册的隐患,让世人相信鬼主已死,他要审判江湖人在温如玉一事上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而让知情人不能正大光明的找他麻烦,他才有可能和子舒不受打扰的真正归隐,同时还要考虑重建四季山庄的威望。所以即便不是为了报仇,这个局的存在都是必要的。很多人对最后六集的剧情非常意难平,大约还是觉得瞒着子舒设假死局是他没把阿絮当做并肩作战的知己,却当成了深闺娇娘,对不起知己一说。但我觉得不是这样。


在我看来,正是因为温客行懂周子舒,他才绝对不能透露他设的局。剧里前面的铺垫其实已经足够了,现实情况不允许他说出来。


子舒重伤,不能劳累这是医嘱。从晋王那里回来,大巫给子舒诊断后说能治,但脸色凝重,这肯定不是因为他要缺德吓唬老温,肯定是非常棘手,只是这一部分具体棘手到什么程度没有拍出来。但子舒精神很好却越发消瘦,以及老叶的一些只言片语可以推断子舒他的身体撑不住了。他强大的内心让他自信,但他对自己的身体一直非常不爱护也是真的。比如大巫说了不能喝酒,会影响手术成功率,他也不想遵医嘱,还讨价还价。


所以温客行正是因为非常了解子舒,才不能说。这个局很冒险,子舒那么聪明,一但说出一点点,他绝不可能放任温客行这样干,一定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说服温客行改变方案,然后可能和27集面对叶白衣时一样,不声不响的搞出点什么事来,老温付不起这种可能的代价,老温肯定也玩不过子舒,所以只能瞒着。而和子舒之前说的那样,等着子舒治好了再一起去报仇也来不及,江湖上虎视眈眈的那些人已经不给他们时间了。


这个局虽然让子舒阴差阳错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却让周子舒获得了又一次的蜕变,因为此事让他真正为自己活了一次,此时之后,他接受了自己也有无法冷静自持的时候,他接受了允许自己出错。


周子舒一直是不允许自己出错的,他允许温客行出错,温柔的包容他,开导他,但他对自己是非常苛刻的。在天窗时期,他痛苦到麻木,也不向任何人倾诉,他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把脆弱看做不可饶恕,所以明明是为了大家能活下来才投靠晋王,他却苛责自己是个懦夫,却不想想小小年纪的他做的已经是当时最好的决择了,而大家跟随他,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决定。


明明四季山庄的人逐个凋零不仅仅是他的问题,有身在乱世的无可奈何,有战场上的马革裹尸,也有晋王的蓄意欺骗,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当年的决策,就像韩英说的,那时候没得选,要么是马上死,要么选择天窗还有一线生的希望。


老温的存在不仅让他柔软了,开始能够看到生活中的美了,也让他开始和自己的过去和解。而这次的疯狂,他做出了自己都不会相信的举动,自杀式的为老温复仇。按照他之前的自控能力和头脑,他不可能为了复仇不顾一切,清醒的发疯。每次打破自以为的底线的时候,都是一个人重大的成长和改变的时候。这次改变不仅让他更加懂老温的痛,也让他再一次认识了自己,看到自己也有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看到了自己也有不顾一切的时候,看到了自己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这之后,他与自己的过去彻底和解,他成长为更具有人性的人,他开始能够接受不把一切揽在自己身上。为了给老温报仇,他把徒弟托付给别人,真正为自己想要做的事发疯一次。他不再把自己仅仅当做责任的化身,他的成长正是成为他自己。


成为自己,看见自己很重要,而不是只能看到别人,是他从抑郁中治愈自己的唯一道路。但子舒内心太过强大,习惯照顾所有的一切,习惯承担一切,很难接受为自己而活,以及偶尔放下掌控欲,依靠他人。只有温客行,这个他人生中的变数,才能带来这样的改变和救赎。


下次再说温客行吧。我真的太啰嗦了。


周子舒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成长——心理学人看山河令碎碎念第一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