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衡水中学最新作文全面剖析“论辩稿”
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二调作文|辩论词“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 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法捷耶夫)
② 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闻一多)
③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众多明星在微博上呼吁大家“守望和平”。
④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日韩两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进入了我国文化市场,形成了“日潮韩流”的现象。一些中学生竟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等。
⑤ 2017年,国内多家公司推出了10余位虚拟偶像(“画”出来的人物)。业内确定虚拟偶像洛天依已经盈利,她的魅力也得到青少年认可。
⑥ 父亲辛苦打工卖面条,12岁少年小赵却沉迷快手直播,半个月狂刷支付宝3万余元打赏主播。
学校辩论社将举办一场以“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一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此次写作依然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围绕“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这一辩题展开辩论,且要求以一辩陈词或总结陈词的格式行文,主题和形式(体裁)明确。
首先应明确辩题含义,即偶像崇拜本身就有利有弊,而不是只有利无弊或者只有弊而无利。
本题提供的材料较多,但仔细阅读后可划分为两类,可做正方的材料,可做反方的材料。既是辩论赛,那么无论是选择正方还是反方都应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和情景意识,即作为辩手应有明确的观点(标题应直明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同时应避免对方辩手可能的反驳,通俗地说就是要让自己的观点尽量滴水不漏。如写主持人总结陈词,还应从辩题和辩论内容辩证分析“偶像崇拜”的利弊。相对于正方或者反方,从主持人的角度写难度要大些。
题目中提到要“结合上述材料”,那么行文中应适当引用原材料而不是完全抛弃,并尽可能多的“就事论理”而不是照搬原材料。同时,应充分利用平时积累的素材(如果引例全是原材料则太乏味太无新意) ,但重在说理论证,而不是简单罗列素材,辩论赛更是如此。
参考立意:
(1)正方参考观点:
偶像为我们树立了精神标杆,提供了奋斗动力。
偶像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对人们尤其是粉丝产生了积极的鼓舞作用。
偶像崇拜会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能促进国家间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2)反方参考观点:
偶像崇拜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没有经济能力的人更甚。
盲目崇拜偶像,丧失自我,尤其对“三观"还未,成熟的中学生。
偶像崇拜使价值取向错位。比如过分重视外在形象忽视内在的文化修养。
(3)主持人总结陈词:综合两方的观点;理性看待偶像崇拜的利与弊,并做辩证总结。
2021高考作文热点文体"辩论词"写作指导
一、追根溯源——什么是辩论词
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的一种活动。
辩论词即是用来阐述自己观点、批驳对方错误观点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二、理清结构——辩论词的格式
1、标题:要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迅速能明白辩论内容和基本观点。
2、称呼语:顶格可以写“对方辩友等”内容,结合具体题目灵活处理。
3、问候语:应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主席好!观众们好!来宾们好!大家好”等。
4、正文: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5、署名:署上辩论者的姓名。可写可不写,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6、日期:可写可不写,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三、例题导引——辩论词行文思路
【例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国贫民弱,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如椽之笔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21世纪,中国国富民强,人们却遭遇了“非典”和“新冠”两次疫病的袭击。假如生活在今天,面对这种情况,鲁迅先生是否应该弃文从医,救治国人病痛的身体?
某中学拟就此开展辩论活动,现面向全校学生征选正方和反方辩手。请从“应该”或“不应该”两种立场选择其一,写一篇辩论词。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导引】
21世纪鲁迅先生不应该弃文从医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选手科阳。我方的一致看法是鲁迅先生不该弃文从医,救治国人疼痛的身体。(开篇即提出论点,观点明确)
首先,鲁迅先生本人曾这样说过:“无论身体多么强健的国民,如若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最终都会变成麻木的看客”,这是大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也同样反映了健康的灵魂对国民的重要性。(对论点展开说明,提出本文论证的中心内容)
那么在如今疫情肆虐的情况下,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应该弃文从医呢?请大家倾听以下疫情期间一些人犯下的令人心寒的错误。
防疫期间,仍有人顶风作案,贩卖野生动物,似乎置身事外;大量工厂生产低质量口罩,有些甚至不具备预防效果,以次充好,赚黑心钱,更严重的是这些口罩有一大部分竟然运往疫情高发区武汉等地;有些人得知自己患病之后 ,竟然破罐子破摔,向医护人员吐口水...这些行为无疑是阴暗人性的爆发。
在这种急迫情形下,正需要鲁迅先生这样一类人挺身而出,用他们的“匕首”和“投枪”在那些糊涂的心灵上刻上正义的铭文,用他们发自内心的充满力量的"呐喊”,警醒那些正在“彷徨”的人们。人民需要他们,这个时代需要他们。(这三段用事实证明,可以写得再深入一些)
在这里我想问一下正方辩手,如果连鲁迅这样的民族英雄、这样的大文豪都弃文从医了,谁来扼住丑恶人性的咽喉?又有谁能在人们心灵深处唱出正义、乐观的绝唱?
你们可能认为现在情况紧急,身体急于心灵,先医好身体,待到万事太平之时,人性的丑恶自然会烟消云散了。但是,我告诉你们,结果怡恰相反:一个谎报、 一个逃离造成的后果,可能不堪没想!一个带病毒的野味,一个低劣的口罩造成的后果可能不仅仅是危害几个人的生命!这些后果是一个弃文从医的鲁迅先生无法挽回的,甚至大先生可能自己都会因这些麻木的人受到影响。(这二段进行反驳,驳斥对方观点的荒谬性)
所以说,大先生所旨“医人先医心”就算到当今紧急的情形下仍然适用,在人心惶惶之时,正是需要先生的言论让我们沉下浮躁、坚定抗疫,让阴暗无所遁形、灰飞烟灭。这样做,才能为打赢战“疫”提供坚定的基础,疫情之平盖可计日而待哉!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写法分析】
这篇辩论词所使用的是辩论词的基本结构:开头引入——说明背景——举例证明——展开反驳——收束结尾
这里重点对反驳的概念和方法进行介绍:
反驳就是说服持不同或相反观点的读者。这样就要详尽摆出自己的理由,同时还要权衡、分析和反驳对方的观点、理由。指出其合理性,反驳其荒谬性。常见的反驳方法有:在写辩论辞时可以采用直接反驳法、反证法、归谬法等来进行驳斥,以增强论证的力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直接反驳——就是运用论据或推理,直接指出错误的方法。例如,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观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还可以驳论据,因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不完整基础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观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比如,在一场题为“信息战能取代传统武力战”的辩论中,反方二辩反驳陈词道:“请问对方辩友,在取得信息优势之后,就一定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吗?难道说,为了信息战的火眼金睛,就不要传统武力战的金箍棒了吗?”正方三辩回驳道:“金箍捧当然可怕,但却阻挡不了唐三藏紧箍咒的信息流。”
正方三辩可谓机智幽默,他紧紧抓住对方辩词的漏洞,巧举唐僧能够控制孙悟空的例子,因为唐僧有着用来制服孙悟空的咒语,唐僧念紧箍咒就好比是信息战,能使孙悟空头痛难忍,让他手中的金箍棒发挥不了作用,从而有力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令反方辩手无可辩驳。
反证法——就是为了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可以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一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反过来说明该观点的错误。
归谬法——就是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观点是错误的。如斯大林在反驳马尔关于“语言是生产工具”的论点时,生动地运用了“归谬法”,他写道:“不难了解:假如语言能生产物质财富的话,那末夸夸其谈的人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
辩论不仅是要宣扬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既要辨别,又要论述。因此,不能只顾自己说自己的,还要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别人哪个看法不对,哪个材料错了,哪个地方论述有漏洞,这些都要抓住,在自己的辩论稿中加以揭露和批驳。这样,辩论辞便更有力度了。
四、犀利雄辩——辩论词言语措辞
辩论稿不只是写出来给人看的,而且是讲出来给人听的。因此要写得通俗、流畅,不能用太长的句子、太生僻的词,还要做到礼貌得体、词能达意。尽可能对语言进行适当的修饰,恰当地使用成语、典故等。
在写作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言简意赅地亮出观点。观点要短最好一句话。
B. 论点间应该有层次感,或并列,或递进,不要在一个论点上重复论证。
C. 结尾处最好以引人注目而又不让人有重复之感的方式重申核心观点。研究表明,前后呼应的“首尾效应”有利于加深读者对观点的印象。
来看一篇范文,体会一下辩论词语言的特点:
治愈思想,任重道远
各位辩友,大家好:
我方认为,假如生活在国富民强的今天,面对这种情况,鲁迅先生不应该弃文从医。
请大家注意,在今天的辩题中,“医”代表的是逆风医护,“文”代表的是思想战士。(界定概念,缩小论题,准确)但除此以外,“医”是一种实用,“文”却是一种启蒙。今天我们齐聚辩论。因为辩论,让我们思维敏捷,头脑清醒。因为辩论,让我们不随波逐流,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我们的头脑风暴,因“思想”而独特。(由辩论引入思想独立,很自然,符合语境)然而鲁迅先生,便是以独特的思想、高屋建瓴之气势,唤醒更多人,启蒙迷茫中的国人。又怎能言之无用,就此舍弃呢?(观点清晰)
其次(讲究顺序),请大家注意辩题中的状语:在国富民强的今天,以及主语:鲁迅先生。这才是我们最应该聚焦的核心。(紧紧抓住词语,展开分析)
国富民强,这是物质上的富裕。但精神上又如何呢?中国有十四亿人,巨大的基数也会使我们无法避免少数人的思想跑偏。小到公共场所的不文明现象,大到网络攻击者、猖狂“港独”等等。这些少数却往往煽动造势,多次让公众从精神上、心理上受到极大的危害。在“新冠”、“非典”危急之下,他们用谣言掩饰愚钝,用妄加猜测的阴谋论激发矛盾。物质生活富裕了,谁能说思想上完全健康了呢?一旦思想陷入危机,便会雪上加霜。无论是防控疫情,还是一般的社会治理,都再添难度。(触及当下,但与论题巧妙结合)
再谈及鲁迅先生,单独讨论他,不是因为他高高在上的地位,而是因为他把事情的背面放大给大众看。他的作用与现在的媒体相像,却又远超之。他会告诉人们去改变现状。鲁迅先生曾在杂文中批判:“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去赞美那几个忠臣”,浅浅而谈,字字如针。灾难面前,我们如何崇尚英雄?英雄的奉献与牺牲,不单是需后人学习夸赞,它更需要我们反思,是不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才让英雄以牺牲的代价去奉献?鲁迅先生谈的事情,至今仍存。他的角色是揭示事实背后的真相逻辑,唤醒国人思变。如果19世纪20世纪之交,有更多如此的先生,疾呼呐喊,争取大众的逐渐认同,那些问题也许就能够解决了。(这两段从两个层面分析)
思想与智慧,告诉不了一个人如何富裕,却授人以“渔”,更避免他犯错;治愈不了一个危重病人,却能让处于太平中的人们理性认识时局,至少不再添乱。我们觉得百分之百的理性思考难以做到,且有点不自由。但我们更确定,百分之一的“瞒”与“骗”,会严重危害其余百分之九十九。
因此,我方认为,时局虽变,人心仍需纠偏。鲁迅先生不该弃文从医。(结论清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