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题干的表述一般分两种:
A类:“词语”在文中(指的是)是指……
B类:“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含义)是……
解题要点归纳:
1.从词语的本义出发推断指代义、比喻义、引申义、语境义等,答案的词性与加点词的词性保持基本一致。
2.一定要关注语境,尤其前后附近的句子。
3.“A类”答案一般会包含“描写对象”;“B类”答案放入原句中,句子一般应通顺。
4.答案分两种:一种是从文中找关键词语(组合)替换;另一种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例1:2012年第3题
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参考答案:3.(2分)认真阅读(“认真”1分,“阅读”1分)
解题说明:“倾听”本意:仔细认真地听。
例2:2016年第1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1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到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2分)
参考答案:(2分)答案示例: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评分说明:“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各1分。
解题说明:现身说法:指佛显现出种种身形,并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向人说明某种道理。
【巩固练习】
练习题1: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空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坚守常识呢?(2017年上海秋考)
·第①段画线的词语“冤家碰头”在文中指的是_ 理论与常识相互冲突(矛盾)。(2分)
练习题2:
②那么幸福完竟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似乎不存在那么一把尺子,可以帮我们确定怎样才算幸福。当我们谈论幸福时,总在有意无意进行比较,是的,幸福来自比较。
③比较的标准是主观构建的。没有哪个国家或者哪个社会机构曾经给出过一个统一的关于幸福的标准,但人们的心里似乎总有一个自己的标准,并凭借这个标准判断自己的生活幸福与否。
④比较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这种标准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那么比较的标准也会提高;如果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那么比较的标准也会下降。(2019年上海春考)
·第②段加点词语“一把尺子”在文中指 统一的标准。(2分)
练习题3: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看来也没什么道理。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
③有人十分形象的将写作比喻为反刍:草料进入牛腹,只是储存,未及消化,营养尚未被吸收,而写作则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当然,反刍并不是一次性的,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不同时段,只要愿意,作家随时可以对记忆中的任何一种储存物进行反刍,从而完成对材料的多次使用。(2019 年上海秋考)
·第②段加点词“发酵”在文中具体是指 记忆中的经历随时间变化而改造、重组。(2分)
练习题4:
①任何一个时期,文艺批评都须恪守客观公正的最高原则。作家张炜曾说:“我们对一部作品可以不谈,但不能把糟糕的作品说成好的作品,这是我们的基本底线。”然而今天,最高原则的退据失守一定令他失望,准确地说,文艺批评也许忘记用最后的沉默来表达拒绝的尊严。
②当下的文艺界,这样的场景似乎并不陌生:一出剧作问世,一些观摩会、座谈会便接踵而至,“大师”“绝唱”“高山仰止”“辉煌史诗”的溢美之词扑面而来。对文艺家,这样的景象几乎见怪不怪:一部新作出炉,一批充满阿谀、奉承的评论文章便蜂拥而上,“力作”“经典”“流芳百世”“名垂青史”的重磅评语数不胜数。
③创作与批评俨然成为挛生兄弟、双子星座。在新书的腰封上,我们看得到文艺批评的深度阐释;在新片的花絮里,我们听得到文艺批评的卖力唱和;在新剧的发布会中,我们看得到文艺批评的躲闪腾挪:在新戏的研讨会上,我们听得到文艺批评的巧舌如簧--在大大小小的文艺创作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文艺批评如影随形般地鼓嗓喧器,从难点答疑到热点聚焦,从审美感悟到学科建设,文艺批评无所不能、无孔不入,“走穴”的文艺批评越来越多,“赶场”的文艺批评越来越滥,夸夸其谈、言之无物的溢美现象汹涌成灾。不知从何时开始,文艺批评演变为文艺表扬,文艺表扬退化为文艺吆喝,文艺吆喝沦落为文艺交易。(2022 金山二模)
1.第③段中的“孪生兄弟、双子星座”是指糟糕的作品和奉承的文艺批评。(2分)
解题说明:孪生:母体一次分娩两个胎儿,俗称双胞胎。
练习题5:
①一个好消息是,至少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不用担心科幻小说里那种人工智能产生意识、杀光或奴役人类的噩梦会变成现实。我们会越来越依赖算法为我们做决定,但算法并不太可能开始有意识地操纵人类。事实上,它们不会有任何意识。
②科幻小说常把智能与意识混为一谈,并认为如果要有与人类相当甚至更高的智能,计算机就必须发展出意识。几乎所有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和小说,基本情节都围绕着计算机或机器人产生意识的那个神奇时刻。而一旦它们有了意识,不是人类主角爱上机器人,就是机器人打算杀光所有人类,或者二者兼而有之。(2022 静安二模)
2.第①段中的“操似”是指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控制。(2分)
练习题6:2014年第1题
原文: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 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的状况。(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