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治冠心病心衰。一女85岁,患者阵作胸闷、胸痛,近一个月加剧,既往患高血压病
真武汤治冠心病心衰。一女85岁,患者阵作胸闷、胸痛,近一个月加剧,既往患高血压病多年,未服药治疗,症见晨起眼睑浮肿,午后双下肢水肿,水肿皮肤呈透明状,按之凹陷不起,腰不能直,震颤,行动不利,骨关节肿大,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四肢发凉,走路即心慌心悸。察其形体瘦弱,面色黯黑,山根低平、晦暗无光有横纹,神倦声低,舌质淡暗,舌体右歪,舌苔薄白,脉结、滑。 诊断:胸痹 辨证与治法:证属心肾阳虚水泛,心脉痹阻。治以温肾阳,利水气,拟真武汤加减。 方药与用法:制附子15克(先煎),茯苓30克,白术30克,白芍10克,泽泻30克,桂枝15克,地龙10克,猪苓30克。共7服,每日1服,水煎服,早晚分服。嘱其忌生冷寒凉之物,忌劳累恼怒,慎起居。 二诊时,7服水煎服后,胸痛症状基本消失,下肢浮肿减轻明显,心悸心慌亦见减轻,舌淡红,舌体右歪,舌苔薄白,脉结。上方加黄芪30克,党参30克,继服14服。 按语 本例患者为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属于临床重症,症状繁多,病机复杂。患者胸痹日久,血脉不通,肾阳亏虚,肾不主水,阳虚水泛,故见头面、双下肢浮肿,畏寒肢冷,小便短少。水气上逆、饮邪上泛,故见心悸心慌。辨为心肾阳虚、心脉痹阻之证,属《伤寒论》之真武汤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82条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16条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此患者属少阴病证,方用真武汤加减,初服7服已获明显疗效。方中合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重用制附子补火助阳,猪苓利水渗湿,加地龙通利经络、息风止痉。二诊时,继以前方加黄芪、党参健脾益气。本证虚实夹杂,罗陆一运用真武汤治疗此类阳虚水泛证每获奇效。 “肾阳”是什么?阳气不足会怎样? “肾阳”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阳气,《易经》有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朱丹溪释:“夫乾坤,阴阳之情性也……男女,阴阳之仪象也”,指出男女有阴阳之差异,并认为“精胜其血,则阳为之主,受气于左子宫而男形成”,也就是说男性胎元自成胎之时起,就已经以阳为主而异于女体。 阳气对男性来说至关重要,阳气是否充足不仅仅影响男性功能,更多的是影响身体的五脏六腑,从而影响整体的健康。 男性阳气出现损耗,轻则精神萎靡、头晕耳鸣、食欲不振,重则就像上面提到的王大爷,重症缠身。 除了癌症、心脑血管等实质性疾病,还有一类我们经常忽视的精神类疾病也许阳气不足有很大关系,即“老年抑郁症”。好发生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 中医学中认为肝主疏泄、调达情志,若气机调畅,则心情舒畅、五脏协调,反之则五脏失调。老年抑郁症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主动性下降等表现为主,呈现一派阳气不足之候,在给老年人治疗抑郁症时,补阳可能更有用一些。 在人们的常规印象中,抑郁症一般和自己的生活状况、压力有关,根本想不到还和身体的“阳气”有关系。其实在中医学中,一直都很重视人体的阳气,认为阳气是人体之根本,阳气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吴医汇讲》中写道“命门者,先天之火也……”,主要认为命门真火也就是肾阳,是人体各脏腑功能活动的根本。 中年是人生的鼎盛时期,阴阳气血平衡,脏腑功能旺盛,不容易生病。但是,人一旦进入老年阶段,本身就会阳气微衰、精血不足,脏腑组织器官日渐萎弱,功能逐步减退,身体出现衰老状况,乃至百病丛生。《灵枢·天年篇》中说道“六十岁,心气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 ……” 这就是老年人各种疾病发病率都比较高的原因之一,自然发展规律就是如此,人力无法改变。但是现在由于常年保持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的男性年纪轻轻就损耗了阳气,这对身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