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今日芒种:时雨及芒种,处处菱歌长。今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关于这一节气

2023-06-06 08:01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今日芒种:时雨及芒种,处处菱歌长。今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关于这一节气名称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最合理的应该首推宋人马永卿《懒真子录》中的一段话:“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就是说,长有芒刺的谷物如麦子此时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而稻子如果此前没有种下则此后亦不能种了。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有一首诗《时雨》,前两句写道:“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可见,这时节江南人已经吃上新麦了,而农民们也开始忙着“插秧”了。也有人把这一节气作通俗的解释,说是“芒种”与“忙着种田”的“忙种”谐音,意思是农民在田间的劳作更忙碌了。 芒种和惊蛰、清明、小满一样,是反映物候及农事活动的节气之一。古人对这一节气的三候是这样描述的:初候,螳螂生。大意是说,前五天里能捕蝉而食的螳螂出生了,这种虫由于其这一特性得了别名“杀虫”,此外还由于飞捷如马得名“天马”,又由于前面两足像斧子得名“斧虫”;它秋天的虫卵就是中药中的“桑螵蛸”——入药的是桑树上的螳螂卵鞘。第二候,鵙【音“局”】始鸣。第三候,反舌无声。诸书以为百舌鸟,以其能反复其舌故名。特《注疏》以为虾蟆,盖蛙属之舌尖向内故名之。今辨其非者,以其此时正鸣,不知失者也。以上关于三候的描写都钞录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书。 农耕文化、农业文明背景之下,这个节气的可操作性相对更强——种植芒类作物。这个时候,有芒的麦类开始收获、稻谷类开始种植。也有观点认为:因此时节谷物开出芒花,故称“芒种”。为“芒”?“芒”一是指有芒作物;一是指植物种子壳上的细刺;再是指像芒的东西,如光芒、锋芒。何为“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也指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物种。 “芒种”,在现存典籍中最早见于汉《周礼·地官·稻人》:“泽草所生,种之芒种。”郑玄注:“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晋左思《魏都赋》:“甘荼伊蠢,芒种斯阜。”晋郭璞《江赋》:“播匪艺之芒种,挺自然之嘉蔬。”如果将“芒种”作为名词专指谷物,那么前面说的“收”与“种”的意思就不成立了。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汉《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满后十五日,斗指巳,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清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芒,草端也;种,稼种也;言有芒之谷此时皆可稼种,故谓之芒种,乃五月之节气也。”宋马永卿《嬾真子录》:“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可以看出,芒种,是耕种时限的一道“坎”。 《逸周书·时训》:“芒种之日,螳螂生。”芒种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音局)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螳螂,草虫,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能捕蝉而食。深秋生子于林木间,一壳百子,至此时则破壳而出,药中桑螵蛸是也。鵙,伯劳也,曹植《令禽恶鸟论》:鵙声嗅嗅,故以名之。感阴气而动,残害之鸟也。谓其为恶声者,愚人信之,通士略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伯劳·释名》伯劳古名:“伯鹩、博劳、伯赵”。反舌,诸书以为百舌鸟,以其能反复其舌得名。有注疏为虾蟆,盖蛙属之舌尖向内,故名。反舌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 二十四节气中,芒种是唯一直接紧贴农耕活动的节气,由此可见,这个时段,对于稼穑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 芒种,是“忙着收芒、忙着种芒”的大忙。 先说“忙着收芒”。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小麦是带“芒”的,有芒的庄稼,还有大麦、元麦等。芒是麦子们重要的颜值担当,从人们对食物喜好的角度说,大麦粉肯定不如小麦粉受欢迎,但是大麦的芒在三麦中却是最有观赏性的。整齐、修长、昂扬,金光灿灿,根根晶亮。那些芒,竖向天空,根根笔直。麦熟季节,大片麦地,就是一个规模空前的仪仗阵容,威武、壮观。金色的芒,就是仪仗佩戴的精致剑器。很难想像,如果没有芒,麦子的形象会打多少折扣,光秃秃的,愣巴巴的。没有见过麦芒的朋友,如何向你描述呢?这样吧,医生针灸用的针,俗称“芒针”。如果你没有见过麦芒,去针灸科看看“芒针”,对麦芒也许会有个大致概念。 这个时节的风是轻微的,缓慢的,甚至是抒情的。一阵小风过来,麦子或扭动着腰肢,或摇摆着腰肢,向左向右,低下又昂扬,安静之后又金浪起伏。仪仗队列的造型不断变化,最有才华的舞蹈导演大约也无法指导出这样的阵势来。关于这个时节,作家苇岸《大地上的事情》里有一段精彩绝伦的描写:“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

今日芒种:时雨及芒种,处处菱歌长。今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关于这一节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