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货运无人机的广阔前景
这两天纳卡冲突果然如我所想成了现代大规模战斗的“预演”,无人机在战斗中大举摧毁地面装甲战车,似乎体现了未来无人战争的强度。当然,就和我前一篇文章所提,现代无人机的复杂程度仍然让它无法成为“人人皆可拥有”的廉价消耗品,战斗打到第十天时双方也几乎耗尽了无人机储备(尽管也摧毁了足够多的坦克)。正好,今天有读者向我询问未来的地面作战机器人的事情,考虑到最近纳卡战争暴露出的无人武器成本仍然较高的缺陷,暂时不做讨论,取而代之的是讲一个旧新闻,但同样很有现实意义的东西——货运无人机。

今年中国军迷最关心的除了愈演愈烈的台海问题外,另一个就是迄今仍然在武装对峙的中印班公湖地区。由于高原山地入冬较早,现在那里已经进入冬季,山地公路和土路变得难以通行。就在此时,中国于9月27日在世界最高的民用机场——稻城机场举行了首个货运无人直升机AR-500C的高原试飞,取得圆满成功。分析认为,这种起降高度超过4000米,一次可以携带80公斤载荷的无人机将会为我国持续维护高原边防前线带来突飞猛进的效果。

当然,货运无人机本身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早在若干年以前,中国就有报道邮政部门使用多轴飞行器为偏远山区投递邮件。同时,目前中国主要城市也开始试用无人固定翼飞机输送较多的货物,而顺丰的无人机也曾经为雪域高原的战士运输过救命药品。



那么,货运无人机用在军用环境上究竟有哪些优势呢?

货运无人机的主要优势:
第一,高频少量的运输效果
有些东西(如报纸和信件)本身货值不高,数量不大,但是却必须每天都需要输送,对于远离基地的边远边防站来说一直是可望不可求的东西。王之涣曾经赋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体现出塞外士兵远离家乡,难以和家人通讯的凄凉之情。所以,货运无人机适合输送这样的高频少量物料,可以每天都维持稳定的运输,方便边远哨所的士兵们取得报刊和日用品。

第二,徒步部队随行补给
有些偏僻的巡逻线路迄今需要人力和畜力维持巡逻。


根据2011年新华社报道:
显然,维持边防部队的巡边任务是非常艰苦的工作之一,很多路线根本无法使用车辆,只能靠当地牧民使用牦牛甚至动用人力进行补给。如果使用货运无人直升机提供补给的话,就可以把他们从繁忙的体力劳动和危险的徒步补给路途中解放出来,将货物分成多个载荷由无人直升机带到哨所,或者直接为巡逻小队投放补给品,这样能够大幅降低危险,提升补给水平。
三、救援物资输送
有的时候,士兵在巡边过程中因为突发严重疾病、毒虫咬伤、坠崖负伤严重失血面临极其危重的情况时,起降容易的货运无人机和直升机就可以从附近最近的基地或城市医院将救急的药物直接打包输送到连队里,挽救战士的生命。

四、应急运输人员
有的时候,战士突发疾病或严重负伤,连队无法就地医疗,并无法用救援直升机输送时,可以将伤员和固定材料打包,使用无人直升机吊运到附近具备急救能力,或具备医疗直升机起降能力的地方予以施救。

五、紧急情报运输
看过《虎虎虎》的朋友们都会记得,美国情报部门在截获日本人的“十四段国书”后,立即将破译出的情报塞入上锁的公文包,抱着它前往战争部对马歇尔汇报,而马歇尔发出的警报竟然被官僚主义的通讯官以民用渠道发送,导致珍珠港晚了一小时才获得情报,无法提前预备珍珠港袭击。半年后,同样的问题降临在日本人头上,日本人过于迷信自己的加密无线电传输能力,将机密的中途岛战役的详细信息用无线电发送,导致被美军破译,使得美军提前驶入拦截位置伏击日军。因此,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有一些绝密的信息,要以口信或者机要文件的方式直接送到收件人手中,尤其是送给陷入被合围的部队突围计划。但传统的大型飞机和直升机容易被拦截,所以这种任务就适合小型带有隐身能力的无人机(和平时代或者内地使用无需隐形)直接带着加有封条的公文袋飞向目标直接输送,时效性高,且避免中途被人拆封(当然这种无人机必须有自毁能力,若被敌人干扰机诱骗,或者被击落而偏离航道时,就立即启动备用通讯信道摧毁它)。

结语
无人机和未来的无人载具究竟将向何种程度发展目前还尚属未知数。不过,从已知的消息分析,货运无人机可以很容易满足各种不需要运输大量物品的环境的运输任务,在未来一定会有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