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曾经西德也有隐身战机发展计划:MBB“萤火虫”

2022-03-01 23:08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虽然德国在二战后被一分为二,不过西德在实力恢复方面做得很好,6、70年代已经有能力独立研发先进飞机、坦克这些高技术含量装备。在7、80年代时,隐身飞机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西德也不甘落后,对隐身方面的技术进行了探索,开发了用于技术演示的MBB“萤火虫”战斗机。

西德在70年代就对隐身飞机产生了兴趣,西德空军在1981年与Messerschmitt-Blkow-Blohm(简称MBB)签订了合同,以开发具备隐身性能的战机。不过德国空军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希望在未来打造一种完全放弃近距离格斗能力的战机,只使用空空导弹进行战斗,这样能极大地降低战机复杂程度,以很低廉的成本大规模建造隐身战机,这种战机也被称为中程导弹战斗机(MRMF)。

“萤火虫”战机的隐身设计与F-117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两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外形上的相似纯粹是一个巧合,毕竟大家都遵循同样的原理。德国设计师同样专门开发了一套软件用于计算雷达反射数据,战机也同样采用以三角形为主的多边形造型。

“萤火虫”机体横截面呈菱形,机头尖锐,座舱盖也为平面组成,三角形的机翼前缘后掠,后缘安装副翼,该机没有水平尾翼,只安装单垂尾,机腹安装三点式起落架。战机预计采用1台发动机驱动,发动机埋入机体内,进气口位于驾驶舱下方,呈倒三角形。

德国人在这个项目上目的清晰,就是以探索技术为目的,他们总共花费了约450万美元,建造了4个不同尺寸的模型,它们包括1个用于低速空气动力学测试的1:3.5模型,1个超音速空气动力学测试的1:20模型,1个全尺寸雷达反射测试模型,以及一个3/4的实验模型。

虽然没有建造能正常飞行的原型机,不过3/4模型安装了驾驶室,可以容纳1名飞行员进行模拟操控,这架模型在风洞实验室里模拟了低速飞行的起降过程,整个过程比较成功。

德国人的风洞实验大概在1985年至1987年间进行,美国人在1987年知晓了“萤火虫”项目,他们对此感到非常震惊,毕竟“萤火虫”和F-117是如此的相似,但经过深入了解后美国人也承认这完全就是一次巧合,此前双方都对自己的项目高度保密,因此可以排除泄密之类的可能。

不过“萤火虫”项目也在1987年终止,具体原因不明,有文章说是因为美国横加干涉,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可能还跟其它因素有关,德国虽然有不错的技术底子,但是要独立研发隐身战斗机仍然很困难,放眼当今全球也只有寥寥几款成熟机型就能说明问题,况且“萤火虫”完全放弃格斗性能也不合适,要想改变几乎相当于推倒重来。

从技术探索的角度来看它基本达到了项目预期,德国可能将一些技术运用到台风战机的研发上了,“萤火虫”的3/4模型在1999年放到柏林军事历史博物馆中展示。

曾经西德也有隐身战机发展计划:MBB“萤火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