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礼数与传统
大致是十年前的一段时期吧,外国网友对中国游客议论纷纷:中国游客在古迹上乱涂乱画;仗着人多便胡乱插队;还说听哪里最吵闹那一定是中国游客一类的。后来演化出了中国游客聚众滋事、扰乱公共秩序等一系列夸张表述,不少中国人“深有同感”,闻风呼应道中国的传统礼数全丧失了,进而提出了一个“有模有样”的问题:中国还能被称作礼仪之邦吗?
中国连篇累牍的礼数倒是不少,新中国新时代大多没人了解这些旧礼数了,更没人恪守。在下比较“复古”,尤其喜欢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书,便对中国清朝和近代礼数略知一二。像是什么动不动磕头跪拜,一口一个大人娘娘万岁爷的,这种礼数属纯粹的封建糟粕,是需要被废除的。还有些礼数,比如不能在家里打伞,不能穿白衣服参加聚会。你当然能理解成是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他人的尊重,可也能说这些是“封建迷信”,束手束脚。于是这些旧日礼数在现代的中国已经流失的差不多了,我希望这些礼数能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中华的传统文化流传下去,所以偶尔会奉行一些“落后礼数”。
我听说古代有“端茶送客”的礼数,客人登门拜访,仆人上茶,待主人见聊得差不多了,便会亲自给客人端茶,眼尖的仆人喊一声“送客”,告诉客人该离开了。一日挚友拜访,在下想试试如果我端茶给他,他是否会走。可惜本人没有仆人上茶,我不能既是仆人又是主人,还不能渴着了客人,于是自己倒了两杯茶放在桌上,自己拿了一杯,一边“咳咳”地装咳嗽一边对他瞪大了眼睛点头示意叫他自己拿茶喝。他甚是疑惑,以为我发病了。终于快到他离开的时间了,我迫不及待倒了一杯热茶敬给他喝,没成想他说:“还喝啊?行,再陪你待会儿!”
我曾跟我姥爷(旗人后代)学过正统的请安架势。姥爷给我示范时一改往日慵懒的样子,严肃又认真地请了个安示范我给我看。姥爷动作太快,我看了好几次都没看清楚,就双手双脚胡乱捯饬一通。我被我滑稽的请安姿势逗的哈哈大笑,想着学不会放弃了,没想到我姥爷生气了,说我请安不好好请,没大没小的,一点教养都没有。我也不大高兴,没成想请安学不会竟会落到“一点教养也没有”。21世纪,请安除了在古装剧里表演外也没有实质用处了,倘若突然拍拍衣服对朋友上司请安,定会落得斯疏斯辱的下场。想来姥爷是旗人后代,对请安当然重视,而我只觉得动作奇怪好笑,姥爷骂我也合乎情理。
可见礼数的具体形式当然是可以传承的,礼数的意义却很难与先前保持一致。礼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的丧失让我感到无比可惜。转念一想,毕竟时代变了嘛,试想一下,如果大街上小孩儿成群结队背诵《中庸》《论语》《三字经》;青年在街边射箭比武,喝酒作揖;老头儿全穿着孔子的大长衣,广场舞改成祭祖之舞……哇,简直诡异到了一定程度。
中国请客吃饭的规矩多,讲究的礼数也多,我也最看重。请客对北京人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请亲朋好友吃饭是有面儿,来赴宴是给面儿,饭桌上主人客人仆人相互照应。我每逢新年必请一次客。主人请客首先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先是决定请谁不请谁,列出拟定的请客名单,再从其中挑出几个关系不大好或是聊不到一块儿去的,确保每个客人都有几位关系好的朋友能聊到一起。再在地图上标出各个客人的家庭住址,挑出位置都合适的饭馆,饭馆选老字号最佳。接着列出客人的忌口和饮食习惯,拟定四冷荤四热炒四压桌的菜单,荤素搭配,酸甜苦辣咸和多种菜系必须都有所涉及。最后发出一长串正文请帖这才算齐活儿。如此请一通客算是把我累的心力交瘁。
客人没进门我就挑起毛病来了,先是迟到的有几个,待客人进门后我忙着招呼,客人却直接坐到了正位上,我用眼神示意他好几次,正位上的客人仍不为所动,其他客人也没指出他坐错了位置,我只得坐在侧位。请客吃饭最好是不能让客人看菜单的,尤其不能叫客人点菜,一是不能让客人见了菜的价钱,二是客随主便,是对主人的尊重。可惜在下没看住,已经有客人拿起菜单商量着点什么菜了,实在是不好制止,我好不容易拟定的菜单算是报废了。等客人一端茶倒水,我挑的毛病更多了,有倒满茶的,有一口干的,还有胡乱给人倒茶的……结账时客人非要“AA制”,即账单费用由一桌人平摊,这是主人没面儿,客人真不给面儿啊,我重申自己是“请客”,这才独自结了账。
这一顿饭下来大家都成了“无礼”了,请完那顿饭后我心里很不舒畅,想着以前的礼数传统真是一点儿也没留下来。转念一想,迟到的可能是突然有急事,应使他安心从容才是;随便坐在主位上的客人可能是疲惫劳顿,应使他好好休息才是;客人喜欢吃什么自己点,应使他自如放松才是;客人喝茶是渴了,应让客人解渴才是……“礼数”是一种形式,其内在是“礼貌”,旨在尊重他人,宽慰他人。如果过分要求所谓“礼数”,拿礼数去嗔怪他人,约束他人,叫他人尴尬,那岂不是与礼数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反过来说,只要是善意的行为和真诚的言语,无论是否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礼数”,都是对他人的一种礼貌。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这个说法几乎是被全部中国人所接受的。“礼仪之邦”这个词的出处说法不一,有说是源自《诗》和《礼记》的,也有说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官话,然而无一例外是中国人自称的,还被现代人拿去断章取义。大多国家都有各自的历史和礼数,都存在“有礼貌的人”和“没礼貌的人”,当今的中国人在国际上也算是较为礼貌的了,至少比建国前要强得多,可见素质教育的优势。不过依在下看,“礼仪之邦”这种来历不明且自吹自擂的话还是不要说为妙,更免得他人再讲闲话。本人此意不在说中国人是否真的有礼貌,“中国游客”事件后来好像又反转了,说是“中国游客”其实是韩国人,老外也不懂中国话和韩语,误把没素质的韩国人当作中国人一并评判,反正越理越乱,越说越邪乎。
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可礼数有所不同:日本人吃拉面是要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的,表示厨师做面做的好吃;中国人吃面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吵到同桌吃饭的人。日本人请客吃饭点菜要适量,确保客人能把食物吃完,这是对厨师和食物的尊重;中国人请客要多点几道菜,要确保客人吃不完食物,是对客人的尊重。日本人请人帮忙习惯说“抱歉”;中国人习惯说“谢谢”。我觉得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礼数都有道理,那如果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去日本餐厅请人吃拉面,吃面时应该发出声音还是不发出声音?是该吃完还是不吃完?对服务员说“抱歉”还是“谢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久,中国的礼数不见得比日本完善,日本的礼数也不见得比中国野蛮,文化背景不一样礼数自然不同,但无一例外是为了“礼貌”,不论是尊重厨师还是尊重客人,抱歉还是谢谢,本质上都是一种友善。不同国家的具体礼数不同,中国的传统礼数也是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人人都需有一颗礼貌的心在是不变的,所谓的礼数教育,本质是在培养一颗礼貌善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