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单身偏见 | 献给所有愿意放下成见的人,哪怕只是一点点

2023-08-24 18:30 作者:布灯不等  | 我要投稿


作者:克莱尔·佩恩(澳)| 译者: 张林 | 出版年: 2021 |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 原作名: One: Valuing The Single Life

唠 叨 在 前

  • 昨天看到“单身人口达2.39亿”的话题,数据截至2021年,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22)》。年轻人婚育年龄的普遍推迟,与社会人口和家庭结构改变、经济文化思想发展、初婚年龄提高等很多因素有关,暂且按下不表(没想到吧这生硬的转折)。看到这个话题想起本书,遂翻出。

  • 阅读距今已近一年,坦白说,印象不深。与其说它是“没有名字看上去那么有趣一本的书”,不如看作“一篇题目新颖的研究论文”。作者克莱尔·佩恩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获得者,用各种调查阐述普遍存在的单身状态——注意,不是大龄未婚或推迟结婚,而是一种终身婚姻状态——叙述详实且数据来源精准。研究数据的解读有些主观,原因分析部分不能说一笔带过,只能说蜻蜓点水。对我国单身群体的未来有参考,但解决方案“形而上”,不能归类为实操手册。当然,这有可能受到样本数据来自发达国家、笔者和读者所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差异、我个人理解能力有限等客观原因的限制(盾我先套为敬)。

  • 婚姻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这本书的视角不局限于“性别差异”,而强调区别于传统核心家庭的新生活方式选择,在两性对立氛围不断加剧的今天,可喜可贺。 “单身人士”只是研究对象,不是批判婚姻。强调要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无论是否期待家庭生活,更何况,我们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

  •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曾在《Going Solo(单身社会)》中探讨过美国单身人士的生存环境——独具人群数量的惊人增长是我们始料未及、未能命名及定义的最大的社会化变化。它会改变市场,也会改变我们的生存和死亡——市场研究工作者也许有所耳闻(事实上,学术思考角度,我更推荐这本)。

  • 如果小时候曾有过为什么女性要分Miss、Ms和Mrs的疑惑,现在是否还能对不用单人(one person)或独自生活(living solo)来描述独居家庭(lone-person household)的原因保持敏感呢?

  • 就如“单身人士”面临的无意识孤立和单身税,不同群体的需求会和影响供给端(或者说相互影响)并最终改变市场,我们需要理解这些社会变化。关注那些随社会文化背景悄无声息浸润到我们思想观念中的偏见,适用于所有与常规印象不符的研究结论。

  • 人们的思想观念不会随时间流逝自动更新,意识到“无意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找寻和解构自我。By the way,如果还有人非议你的生活方式,可以推荐这类书,让我们“基于共性而联结”;或者告诉他们“关你X事”——简单粗暴但有效。

我希望看起来“一切正常”, 理所当然地和其他人一样拥有来自家庭的坚强后盾。我不想显得朝三暮四、反复无常、太过随便。我希望在其它人看来,生活中的我和工作中的我一样果敢有主见。虽然这是一种关于自我的看法,但希望以某种方式被看待的愿望背后,隐藏着更多东西。我用这种方式来回应某种远比我自己及我的生活强大的压力。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曾试图让自己适应那些既定的规则,它告诉你什么是对的、好的、正常的,即使这些问题的答案从来都不是什么值得羞耻的东西。


长期以来,人们用各种不同方式庆祝成年,然而这些场合只是庆祝,与提升责任感、自律性甚至成熟度无关。长大成人意味着要去恋爱结婚生子,在一个人的家庭和社交圈中,这种压力有时候很微妙,有时很强烈,有时甚至带有攻击性。有人始终无法理解单身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而有人愿意选择这种生活。


单身人群集中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心区域,那里有更多的一居室和单人公寓,吸引了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他们有独自生活的能力,希望住在离餐厅、娱乐场所更近且公共交通发达的地区。单身人士应被视为重要的消费人群及慈善事业支持者,不仅因为它们数量众多,也因为选择独自生活通常意味着可以自由支配金钱。


单身人士受到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已婚人士或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因为单身的状态,他们的性格、精神状况甚至长相,都有可能得到负面的评价。不管单身的人自己能否意识到,总会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成为那些影响他们生活的刻板印象所瞄准的靶子。被排斥的痛苦是深刻而持久的,它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我们对自己及人生道路的看法


像大多数事物一样,单身者也分等级。人们更倾向于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丧偶者,其次是离异者,一直单身的人则处在最底层。在其他方面保持零记录可能会受到赞扬,但婚姻不是——哪怕婚姻失败也必没有结过婚要好。对造成自己处境的责任越小,负面的印象越少。

 

我的果盘里有时装满当季水果,有时什么都没有。我亲戚家的果盘装满东西时,总是品种多样令人深刻,但有时我也会发现里面的水果正在腐烂,就像我家里的一样。

 

人们总认为单身人士的生活中缺少了一些什么,而这一定让他们不快乐。但也许更大的问题是单身人士经常遭到质疑,这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意识,进而让他们对自己的满足感产生怀疑。真正的问题在于幸福本身及我们对感受幸福的渴望

 

我们对自己与他人的看法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我们试图理解世界时,通常会采用刻板印象作为分类并理解事物的方式,这意味着我们会迅速给别人贴上标签并不再探究标签外的东西,深受单一身份概念之苦。人们会基于身份认同的某一方面(如种族或宗教)而相互对立,这种简化的方法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实际情况更大。承认身份的多样性就可以加深对人的理解,有更多机会与周围人产生联结,彼此支撑。

 

别人怎么看单身的人真的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看法总会变成现实,当看法负面且不公平时,很可能具有破坏性的力量。它不仅会侵蚀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还会侵蚀他有能力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念。

对个人来说,独居不一定是过渡阶段(如结婚前或离婚后)的选择,而是一种真正的生活方式。整体而言,独居是社会差异的标志之一,家庭的萎缩及单身人数的增长是人口结构上的“全球变暖”。

 

2020年,全球十大单人家庭国家中有四个在亚洲。虽然在谈到此类转变的原因时时常提及人口老龄化,但其他人口结构上的变化也在共同产生着影响。在整个亚洲,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独自生活、晚婚或不婚,离婚率与区域流动性的增强也改变着人们对于人生优先事项及亲密关系的看法。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独居带来的独立性和私密性,会为个人隐私、个性自由及按照个人喜好生活的自由付费。

 

不断分析阻碍个人及群体进步的障碍是很重要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出现时,需要时刻关注人们观念及行为模式的转变,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某个问题上时,其它问题也有可能出现。在当代社会,教育及经济方面的成就被视为成年生活极其重要的里程碑,而是否结婚生子则被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在一个生活不断被展示出来的攀比型社会中,人们无疑抱有很高的期待——即便有些时候,童话故事背后的真相并不总是美好的。

 

长期以来,调控人口一直被视为政府的职责之一。人口结构的转变挑战着人们对社区、家庭和社会长期持有的信念,政府一直不愿意承认这种变化,更不用说为此制定计划了。工作环境及政治政策不断倾向于为核心家庭(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无论有无血缘关系)提供定置措施及福利,单身者往往被遗忘,在单身生活比以往普遍甚至还会更加普遍的时代,这群人反而变得隐形了。

 

在政治领域理想的领袖形象显然包括结婚生子,让一个人显得更容易亲近,被视为稳定和值得信赖的标志。“领导天赋”或“文化适应性”等词语指的是一种无法被描述的品质,很可能暗含歧视或偏见,死守着那些被保护的、根深蒂固的规矩。或许一位政治家是否结婚无关紧要,但要想被视为称职的候选人,仍需要认同结婚生子的理念或真正付诸实践。结果就是,虽然单身的选民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却很少能在自己选出的代表身上看到自己或自己的生活。

 

大型专业服务公司普华永道宣称,现行的经济活动衡量标准太过狭隘,只考虑了那些有偿的劳动。单身人士在无偿服务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鲜为人知且很少得到认可。已婚人士享有一系列单身人士无法享受的税收优惠及福利,意味着单身人士会因为未婚的状态而受到惩罚,许多明显偏袒已婚人士的让步政策是由政府主导的。单身人士会为小份的东西支付更多金钱,因此现实情况就是单身人士“用得少但花得多”。

 

对单身人士及其生活的研究不仅属于社会科学领域,也是经济学家、建筑师、市场营销人员和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领域。歧视是双向的,仅有政策是不够的,政策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被人接受。如果一项拟议预算并不考虑它对特定群体的影响,那么有些人可能在无意中受到不利影响。

 

价值与事物的重要性或实用性有关,但它通常指的是商业价值或货币价值,我们谈论生命价值时,可以从哲学或人道主义角度来讨论,或相反从经济学角度来讨论。用经济衡量生命价值似乎很残酷,但现实是大多数时候它为我们制定政策、提供产品和服务奠定了基础。能够被衡量也就意味着能够被理解,才有机会创造一个能拥抱所有人的包容性社会。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个人最终会根据对社会中所有从属关系的推理,排列出最具有竞争性的从属关系。政策制定面临的挑战就是提供对这种分层从属关系的理解,以及如何让这种理解与多样性及民族统一性保持一致。


单身员工十分了解单身人士的生活方式,这种认知可以被称为“市场情报”。在没有充分触及单身人士的领域会在引领变革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而这种变革最终会转化为利润。一些单身人士比其他人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适应能力,他们可能愿意在特定的时间加班,愿意去其他地区或国家把握新的市场机会,面的起伏不定的市场和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这种意愿会变成他们的优势。

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关于“正常”人生轨迹的强烈认知。它由政府宣传,在广告和流行文化中被美化,规划着我们从幼儿期一直到退休的生活。一个人年轻时,单身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在人们看来,这一阶段最终会以步入婚姻而告终,而到了“应该”结婚的年龄,他们就会受到严厉的批判。

 

职场文化将照顾孩子视为工作之外最有价值的个人事务。单身人士的时间被看做放纵,父母的时间被看做付出。很少有人认为无子女员工在工作之外也拥有个人生活,有些人可能会想“有什么需要平衡的呢?”

 

婚姻能让人们更健康、快乐、融入社会的看法被过分夸大了,或者根本是错误的。一个人可能无法从婚姻中收获幸福,婚姻及核心家庭的压抑本质,可能会切断一个人与家庭、朋友的联结。但生命意义的核心不一定是繁衍后代,也并非所有孩子都能长成优秀的成年人,重要的是养育子女的质量而非婚姻状况本身。

 

单身生活带来的所有好处中,我最欣赏的是稳定,我的世界不会因为其他人突然出现而天翻地覆,我可以计划自己想要的未来。这如此美好、如此重要,我不想放弃,尤其不想为了一段不尽如人意的关系而放弃。

 

人们常说,找个“差不多”的人就可以了,但如果他们想要更多呢?如果她们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满意呢?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坚持高标准,鼓励坚持自己的价值观,那么为什么想要拥有一段自己满意的亲密关系就会被视为挑剔或不切实际呢?很多人的例子都可以证明,差不多其实差很多

 

女权主义的定义及女权运动的指导方针都是赋予女性价值,受过良好教育、经济独立的单身女性,无疑是女权运动成就的受益者,但这不意味着她们得到了重视。

 

不管是否有选择,没有孩子的女性通常会给人留下一种狭隘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一成不变,无公平可言。在人们眼中,事业成功但没有孩子的女性通常并不关心孩子,但关心孩子的人并不需要自己有一个孩子。人们会拿养猫的单身女性开玩笑,因为这两者似乎都难以取悦和接近。我们对没有孩子的女性的生活知之甚少,因为很少恰当的询问,也很少敞开心扉倾听。“无子女”这样的表述意味着没有孩子的人少了一些什么,而不是她们本就完整,孩子只是附加。

 

在为子女找到妻子前,他只是随便什么人,整体来看,他的生活被放在了负面评价的审视之下,要么认为他是个孩子,要么认为他不够可靠,应当被驱逐。他被认为显然没有能力自己照顾孩子,人们期待着他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而现在只是一种没有根基的阶段性生活,一种不完全正常的成年人生活。

 

最糟糕的一点在于他们真的相信自己不如别人。人格障碍会影响人们建立持久而深厚的亲密关系的能力,严重伤害伴侣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生活,无论这段关系多么短暂。

 

在她一生的几乎所有特质中,成为母亲会占据她死亡故事的全部,但从属于他人的生命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的报道将父母的地位抬至一切之上,传达出关于个人声明的强烈信息:单身人士的生命似乎不那么有价值,反过来说生命结束时,他们对社会造成的损失也更小。

 

对单身人士及其生活价值负面看法的核心是关于何为美好生活的问题。许多人认为美好的生活包含繁殖,但会将其表述为繁衍、基因延续或创造生命,目前的文化普遍支持为人父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也有人坚持黄金法则,希望他人怎样对待自己就怎样对待他人;一些人将美好生活视为奉献,投身于公共利益;教育行业或政策制定者把发挥个人潜力视为美好生活的标志,永久遗产的概念,有些人希望大胆改变世界以被铭记,另一些人的野心更为温和,只希望改善自己的命运;善待地球;以目标为导向,成功财富或完成遗愿清单;活着是为了享受美好时光,快乐就好……这些关于美好生活的看法没有一个是必然正确的,也没有一个是肯定错误的,只是从各自优先的角度出发考量了一个人的生活。美好生活的定义不唯一,我们需要自己发现并决定。

 

幸福常常不仅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期待。听到越来越多振奋人心但又稍纵即逝且难以捉摸的事情,会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某种失望的情绪。美好生活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通过追求独立的目标能够实现的,而是存在于繁荣社会的中心,存在于我们信任的人及相互尊敬的环境之中。

 

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一系列情感,有些令人恐惧,有些难以应对,有些似乎不合情理。有时我们的感受会让我们变得复杂,宁愿没有感受,又想拥有更多其他的东西。作为人类,我们深切地需要被理解、被认真对待,但似乎常囿于对情感过分简单化的理解,把它们分解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两种。从什么时候起,一切的评价标准变成了幸福感呢?仅仅关注幸福就等于否定了所有其他情感,而这些情感塑造了我们,共同构成所谓的完整生活。正因为经历了艰难、绝望或痛苦,才真正觉得自己活着,藉此获得了更强的同理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有时,拥有的越少,感恩的越多。

 

最普遍的遗憾是,我希望自己有勇气去过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其他人希望我去过的生活。尽管毫无疑问还有更多需要了解的东西,但今天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了解我们的健康和心智,与其因差异而彼此分离,不如基于共通的人性联结在一起

声明:摘抄原文源自《单身偏见》,仅用于学习分享,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单身偏见 | 献给所有愿意放下成见的人,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