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刺激血栓形成动物模型【北京实验代做】

2022-06-20 17:00 作者:吉田bio  | 我要投稿

电刺激血栓形成动物模型【北京实验代做】

【造模机制】用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造成局部血管内膜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释放组织凝血因子,从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用 1.5mA的直流电连续刺激颈总动脉,使血管内膜受损伤,胶原组织暴露。同时受损伤的血管内皮前列环素 1,(PGIz)的合成和释放减少,致使血小板在损伤部位聚集,逐渐形成混合型血栓。当血栓堵塞颈总动脉血流时,则颈动脉远心端温度突然下降,此时安放在远心端血管的传感器感受到血管表面的温度变化,仪器自动报警。时间显示出从刺激开始到温度突然下降所需时间,称为闭塞时间 OT 值(occlusion time),即血栓形成时间。

【造模方法】选用 SD大鼠,雌雄不限,体重 250~350g。将大鼠用戊***钠(50mg/kg)腹腔注射麻醉,仰卧位固定,颈部切口,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在动脉近心端放刺激电极,远心端放温度传感器。打开仪器开关,以1.5mA 的直流电刺激动脉?分钟使该部位动脉内皮受损,动脉管腔内血栓逐渐形成。当血流完全阻断时,远端温度突然下降,仪器报警,同时显示动脉阻塞时间,即 OT 值。OT 值越短表示越容易形成血栓。如做溶栓药物筛选实验,待血栓形成后,消毒缝合,清醒后给药,连续给药3~4天,末次给药1小时后,将大鼠麻醉,手术分离被刺激侧颈总动脉,动脉放血后小心完整剪下含血栓部位动脉段,放入50%甲醛溶液中固定并测定血栓长度和血栓重量。血栓重量=血栓和血管壁的总重-同样长度的血管壁重。实验主要观察指标为血栓形成时间(OT值)、血栓重量、血栓长度或血栓横切面占血管腔面积的百分比。

【模型特点】凡有抗血栓形成作用的药物,不论作用于任何环节,均可使OT值延长。溶栓实验则观察血栓重量、长度或血栓横切面占血管腔面积的百分比。

【应用范围】用于研究血栓形成机制和评价抗血栓和溶栓药物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研究。

【注意事项】

1.控制好实验用动物体重和年龄,年龄越老,越易形成血栓。

2.放电极的动脉周围必须用塑料薄膜与其他组织隔开。

3.室温控制在20~22℃,温度对血栓形成时间影响较大,环境需安静,避免风吹。

4.溶栓实验给药时间不宜超过7天,否则血栓有自溶现象,影响实验结果。

【模型评估】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后,可在受刺激的动脉中形成血栓,本法与动静脉血流旁路血栓形成法等相比,具有操作方便、重复性好的优点。

文章转载于北京吉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可承接动物实验

电刺激血栓形成动物模型【北京实验代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