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佼佼者为何进入大学后就不行了
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上大学并不是轻松了,而是废了。在这大学4年时间里面,可能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如果说做出什么贡献的话,应该就是延缓社会就业压力了。 为什么会导致这种问题呢。第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来自我们自己,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培养过自律与人生规划的能力。我们很多人会误以为我们很自律,其实我们错了,我们的自律完全是来自他人与外界的。我把这种自律称为他律,即在他人与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产生的自律型行为。我们大部分人是他律型的人,而我们却很少发现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大学之前,因为学校与家长的压力一直推动着我们,中间的间隔基本上是很少间断的,我们不易察觉,在这种他人压力下久了以后我们便误解了自己。当真正与自己面对的时候,那时候的醒悟似乎很晚了,而且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涯也并未培养过你这部分能力。到了大学,你失去了这种压力,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很多人虽然高中看起来很努力与自律,但是一旦到了大学,这种弊端就会被放大,挂科与摆烂一天接着一天。先要从中走出来,却缺乏足够的勇气与能力。 第二点我认为是我们被灌输了太多的错误价值观。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像是学习,更像是逃避与取得一种成就。学习对于小孩子来说当然不是很喜欢的,去到家里玩游戏看电视不比学习快乐。这时的家长与社会告诉我们,上了大学你就轻松了,被消磨了十几年的里,更想要逃离这一切,于是你期盼着高考完之后的日子。想要好好放松与快乐一下,把之前几十年的苦闷补回来。而且在学校期间,学校会贩卖焦虑,告诉你高考的重要性,于是你奋发图强,但是却被这种种的一切消磨了学习的热情,可能大部分人就是这个时候被消磨了对待学习的热爱吧。 第三点则是对待人生的错误看待,把人生错误的看成了一条直线,认为高中厉害大学就一定厉害,大学厉害以后找到的工作就一定是工资百万的工作,人生其实是一天非线性的线,有时候并不会像你想象的那般顺利,有时候他可能会像生物里面达到k值而不动,有时有会像生物在2/k值那里暴增。而且有一点我们一直误会了,分数并不是等于能力,以前的学习生活中,分数很重要,我们被分数所区分与排名,是因为那时候的评价标准就是分数,久而久之我们便认为一个人的分数就等于一个人的能力了,其实这并不是的,他只能证明里面要考的内容你确实比别人厉害,但是除去这些书本上的内容外,你的能力就真不一定比别人厉害了,在学校了,很多人觉得你分高,你的所有能力就是第一,有可能有时候除了分高以外,就再也拿不出来任何优点出来了,这里我只是说一个观点,并不是瞧不起谁与鄙视谁,我想说的是要正确的审视自己。 最后一点是观察能力与原生家庭,简单来说就是眼界与背景,很多家长认为家长高考很重要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高考这一点,而高考之后的事情却全然不知,给不了子女们有用的意见了,而且很多都是错误的。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我们的家长,大部分都见证过一个大学改变人生的年代,所以希望我们也能改变,不要走上他们曾经的老路,但是现在的这个时代与之前的那个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是他们还是坚信着老一辈的看法,现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也不是很顺利,底层抢一些重复的工作干,高层没有效果,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又很难去匹配中层建筑,大学更像是延缓就业压力的一个地方,因为以前我就在想,大学不包分配了,是不是因为这些大学生无法被社会消化了,前几年的千万大学生就业危机,我想就印证了我的猜想。加上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的社会歧视与资源分配不公,缺乏高级的技术工人,内卷的学历,导致一些本来可以初中生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结果被拖到了硕士甚至是研究生去做。想要单看一个学历就改变人生是不现实的,出人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才是关键,而这些我们在高中时就被很多扼杀了,我们只会一味的解题与刷题,没有思考过这是为什么,我们想到的解法,因为怕扣分而停止了使用。在高中,我们的目标很简单,我们被家长与社会期望去读一个好的大学,而这一点是被施加的,最开始并不是来自我们自己本身,但是我们知道只要朝着这个点前进就对了,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个目标是可以看见的,能偶预见的,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但是到了大学,便开始迷茫了,不知道干什么,没有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你也没有规划过想要做什么。于是在这种迷茫中徘徊许久,你的家长看不到这里,不知道找工作之前要干什么可以提高录取率,告诉不了你大学什么东西十分重要,只告诉你一定要好好努力,而你,只是一个刷了十几年题目的普通人,更没进出过社会,更不知道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