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波电车品牌入局,消费者够用吗?
2022年才刚刚过去两个多月,官宣造车不到三个月的牛创已经把实车在业内溜了一圈,小米控股的生态链公司石头科技创始人的造车项目也已经获得首轮1亿美元融资……
当前,跨界造车已然成为科技圈创业者的“政治正确”。而在资本市场,过去两年电动车企业的表现,更是不断印证着什么是“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特斯拉股票一轮接一轮暴涨,市值已去到8800亿美元,相当于3个丰田,7个大众。
国内比亚迪市值也超过1300亿美元,虽然没有特斯拉那么猛,但也排到全球第四大市值厂商,相当于四个吉利。
其它上市的电车公司,例如蔚小理,市值也超越了一众老牌厂商。
如此来看,电动车这个超大风口,稍沾点光都能飞上太空了吧?

事实恰好相反,进了新造车赛道,反而是件“凶多吉少”的事情。上面是2年前网上流行的一张图,满眼不认识的车标。如今跑出来寥寥无几,基本只有蔚小理,顶多加个哪吒、零跑、威马,大部分新势力品牌处于发展困难的状态。淘汰的惨烈程度,堪比韩剧《鱿鱼游戏》。

哪怕是当中的蔚小理,表面风光,实则还处于亏损状态,策略稍有不慎,随时可能进入困难状态。例如威马曾是造车新势力中的一线阵营,如今已经跌入二线。尽管困难重重,电车创业潮还没结束。
1数码出圈造车
不少人调侃,电动智能车就是装了四个轮子的手机。弦外之音就是决定汽车“灵魂”,不再是机械,而是车机、自动驾驶等智能化的部分。如此来看,手机厂商造车,会有不少先天优势,这类入局者会有小米和华为。

小米汽车之所以让大家期待,在于小米在手机界,曾作为价格杀手存在。第一台小米手机,仅1999元的价钱就能买到双核处理器。小米也不光是低价,MIX系列手机也有众多敢为天下先的尝试,性价比又不失科技突破,难怪品牌底下会有一群“米粉”。
小米汽车传闻卖14.99万起,一上来就有800公里WLTC续航。这个像足了当年小米手机的打法——低价满配。另外小米汽车传有29.99万的四驱三电机版本,就像小米手机,会有追求极致科技的MIX系列。
但小米预计2024年才量产,到那时智能汽车军备竞赛去到什么程度,我们是难以想象。有可能招了一批技术人员,完成了技术积累之后,却发现技术都过时了。所以小米造车,值得期待,但也风险极大。

另一个过来造车的手机品牌,就是华为。华为对如何入局的方式,一直比较犹豫。最初华为发内部文件,重申自己不会造车,谁建言谁就调离岗位。之后又称会以供应商方式入局造车,官话就是为车厂赋能,卖车机、自动驾驶、电机等给汽车厂商。
华为目前已经与多家车企进行了合作,合作分为两种模式“华为HI”和“华为智选”两种:华为HI是华为汽车全栈技术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电动等,但产品定义、技术、部件选择等均由车厂主导,华为参与不多;华为智选模式则是华为在产品定义、造型设计、营销、用户体验等各个环节参与更多,跟车企一起深入合作。
目前华为与包括为长安、广汽和北汽三家车企的合作采取了第一种模式,而与小康股份的合作则是后一种,华为与小康股份还在去年底发布了全新高端品牌问界AITO。

就目前来看,北汽极狐阿尔法s部分版本,就用了华为鸿蒙os车机,以及华为提供的激光雷达,算是华为用来对外宣传自己技术的载体。随后华为跟小康股份走得更近,其赛力斯SF5直接摆在华为店里展示。尽管华为加持,赛力斯SF5销量仍不争气,月销普遍在2000台以下。
说到底,赛力斯SF5产品力本不突出,华为选择跟赛力斯合作,更多是考虑背后小康股份底气较弱,容易控制。看到赛力斯SF5销量不振,华为推出新品牌AITO问界,问界M5说白了就是换壳赛力斯SF5。

问界M5在产品宣传上,会更引导大家觉得这是华为的“亲生子”。余承东亲自在发布会上带货,车机也是更先进的华为鸿蒙os。但问界M5相比赛力斯SF5,并没有质的变化。单靠这些改动,就能打动消费者,我是存疑的。
可见华为造车不像小米那样“all in”,一切从零开始,而是选择市场现有产品,去加入华为元素。这样风险确实较小,但产品很难展现华为魅力。另一方面,华为亲自下场造车,必须平衡自用技术、部件以及外供技术、部件之间的关系,面临汽车合作品牌的猜忌。
2这些品牌也在路上
去年小鹏被吐槽新车越来越丑,P7设计曾惊艳全场,往后却出来P5这种一言难尽的造型。当时就有坊间消息,P7设计团队里面,有人被高价挖走,挖到了小牛。当时觉得这是在开玩笑,难道挖去小牛设计踏板车吗?

没多久便真的传出小牛要入局造车,还放出首款车型自游家NV的官图。自游家NV跟理想One有较多相似之处,有第三排,有增程版本。之前谍照也能看到,厂家也是拿自家车型,跟理想One进行对标。
暗暗发展不只有小牛,我以前一位在传统车企供职的朋友,问起他去哪里高就,告知他跳槽到石头科技。没错,就是小米生态链下,出米家扫地机器人的那个石头。市场上也有石头入局造车的传闻,但被公司否认。
说起传统汽车人,前大众高管苏伟铭下海创业,创立新品牌宾理。发音让人联想到超豪华品牌宾利,事实上宾理的目标也是要推出电动豪华车。卖得比蔚来更贵,说不定对标保时捷Taycan这个价位。
3海外也有新势力
不仅国内热闹,美国也有新电动车品牌入局。说起“电动三傻”,国内指的是蔚来、小鹏、理想。其实美国也有“电动三傻”,指的是特斯拉、Lucid和Rivian。后两者国内听得较少,但各自都有绝技。

Lucid在美国被称为特斯拉杀手,旗下车型Lucid air最让人咂舌之处,就是EPA续航去到836公里。注意,这个是EPA续航,EPA水分甚至比WLTP更少。换成NEDC去标,就是上千公里的水平。Lucid有计划在中国建厂,时间大概是2025年。


Rivian则抓住美国最主流车型皮卡,主打滑板底盘的概念。Rivian可以把固定设计的底盘卖给别的厂商,厂商能在上面“加盖”不同车身。滑板底盘核心就是油门、刹车、转向等要用线控技术,使得底盘车身之间,没有线路和机械牵连。
滑板底盘受到资本市场追捧,但技术谈不上有多高深,市面上几乎所有车已实现电控油门,略先进点的车都有线控刹车,线控转向早在英菲尼迪Q50上已出现。
另外固定底盘意味着长度、轴距都被固定,车身发挥空间极少。不过滑板底盘还是让汽车制造,变得更像手机制造。底盘、电池、电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都能直接买来组装。

美国造车新势力在数量上,远不如中国,而且上面提到的Lucid和Rivian都没有大批量交付。智能车日后格局,或许会像现在的手机,美国一超,中国多强。美国手机品牌不多,但拥有站在塔顶的苹果。中国能打的手机品牌很多,但没哪个能挑战苹果的地位。
最大赢家会是……

如此多新品牌入局,新势力厂商无疑变得越来越内卷。最后大赢家,或许是宁德时代。你们越卷,我客户越多。谁最后卷出来,跟我无关,反正电动车占比只会越来越高。说到这里,我买了几手正在暴跌的宁德股票,各位祝我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