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壶关县上好牢村宋金时期墓葬
山西壶关县上好牢村宋金时期墓葬
选自《考古》2012年04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长治市文物旅游局、壶关县文体广电局
2010年5月10 0,山西省壶关县上好牢村村民在耕种时发现了遭到盗掘的古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长治市文物旅游局、壶关县文体广电局等单位闻讯后前往调査,并于5月17日至6月8日联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此墓地位于壶关县上好牢村,相距不远分布着3座南北向的墓,编号为一至三号墓(图一;图二)。一号墓与三号墓为仿木结构砖室墓,二号墓则为竖穴土洞墓。一号墓规模较大,保存较好。三号墓毁坏程度严重,原来墓室内镶嵌有砖雕,但是已经全部缺失。现将一、三号墓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号墓
(一)墓室结构
此墓方向为198度,由墓道、前室、后室和西侧室等部分组成。墓道为竖穴土坑式,底距地表约6米,长3.8、宽0.63米。墓门用条砖垒砌封堵(图三;图四)。
墓室用条砖砌成仿木结构建筑,前后室由甬道相通。墓室用长33、宽16、厚5.5厘米的条形砖平砌,墓底用边长33厘米的方砖铺地。
前室平面呈近方形,穹隆顶,长2.65、宽2.53、高3.6米(图版陆,1)。
前室四壁近底部横砌出须弥座,上下雕刻仰覆莲花瓣,座高0.25米。中部砌出束腰壶门,但壶门框内空白未见装饰。墓室四壁在须弥座以上均砌出二根倚柱,柱高1.28米。柱间分别砌出后室和侧室门洞或者板门,各门两侧上部均砌有对称的破子棋窗各一扇,高0.15、宽0.17米。南壁当心间砌岀券洞桃形门,门高1.09、宽0.63、进深0、33米(图五)。
西壁当心间砌桃券形门洞与西侧室相通,门高1.02、宽0.65、进深0.48米(见图四)。
北壁当心间砌有一棋形门与后室相通,门高0.93、宽0.62、进深0.68米(图六)。
东壁中部柱间砌成板门,方形四门簪,门高0.75、宽0.64米(图七)。墓室四壁均砌柱、枋、斗拱及椽檐、板瓦滴水。
南北壁柱紡斗桃砌法较为复杂,都是在门两侧砌岀倚柱,柱上砌出柱头铺作。为柱上砌出普柏彷,植上砌伊斗,出华桃二跳,上承令桃与耍头相交。南北壁的斗拱都采用了五铺作斗拱,北壁补间五铺作斗桃采用了斜桃。
东西壁柱析斗拱相同。仍然是在门两侧砌有倚柱,柱上砌柱头斗桃。作法为柱头上砌出普柏枋,枋上砌柠斗,出华棋一跳,上承令桃与耍头相交。斗根均为四铺作,上置有替木,柱头斗桃间设补间四铺作斗桃一朵。铺作之上砌出檐杭,上砌出方形椽头,上铺瓦滴,之上又砌出山墙,露出叉手蜀柱。
后室呈长方形,壁四面起券成攒尖形顶,长2.08、宽1.5、高2.1米。室内底部横砌须弥座棺床,长2.08、宽1.25、高0.35米。上下叠涩雕刻仰覆莲。
西侧室顶部向上收口呈攒尖顶,长2.02、宽1.48、高2.1米。室内横向砌出须弥座棺床,长2.02、宽1.05、座高0.26米。上下叠涩雕刻仰覆莲。
由于墓室在清理前已经遭到破坏,墓内骨架已经扰动,具体情况不详。
(二)墓室彩画
此墓室内经过整体粉饰并施绘彩画,画面色彩丰富,纹样线条流畅。由于墓室经盗扰,四壁破子棋窗及以下有淤土痕,因此部分彩画或已被破坏。
前室四壁的倚柱皆为红地绘黑色束莲图案。东西两壁上部的彩绘类似。额部白地,用土朱绘出圆圈纹。普柏紡上为白地,以桔黄、黑等色平涂箍头。斗拱部彩画较为丰富,主色用红、黄等暖色,并施以蓝、黑、白等色。伊斗部以土朱、黄涂地,黑线勾边。华拱与泥道桃部有白地黑线的卷草纹。补间斗拱柠斗则用桔色地,用黑线勾卷草。柱头斗拱令桃部绘白地黑线卷草,补间斗桃令棋上则涂黄地。替木部分别用白、青黄等为地,无花纹。檐樽部有黄地黑线笋纹。山花墙砌出瓦滴,上施黑、土朱等色,叉手、蜀柱以红彩勾出轮廓,内以黑、土朱色勾绘卷草纹。西壁的彩画与东壁基本相同。
南壁柱头斗拱棹斗部涂白地,用黑线勾卷草或几何纹。华棋、泥道桃各部分别用土朱、黄交替涂地,无花纹。令桃部为桔黄色地,用黑线勾卷草纹,补间斗拱柠斗为土黄色地,无花纹。道棋白地,绘黑色卷草纹。当心间补间斗拱伊斗为黄地,华桃、泥通桃部白地,用黑色交替勾绘半柿蒂、几何纹图案。令桃各部为桔黄地,上用白、黑色勾卷草。令桃耍头部绘出鬼脸图案。替木上为白地,绘黑色卷草。棋眼壁内釆用五彩晕染及平涂等手法施绘各种卷草图案。西壁右棋眼壁内用黑色绘出一幅鹰隼追兔图(图版拾贰,1)。
南壁墓门及北壁通后室棋门部为黑地,用白色勾绘卷草图案。西壁通西侧室棋门部为桔黄地,白色勾绘卷草图案。四壁破子糧窗均涂饰土朱。
(三)壁画
前室南、北、西三壁的壁画布局相似,分别于桃门两侧、两倚柱外侧绘四幅,东壁在板门上和两倚柱外侧绘有三幅。题材主要为生活劳动场景、孝感人物、贤德传说、杂剧奏乐、相扑以及诗歌等。
南壁的四幅壁画自西向东依次如下(图版陆,2)。
拴马图绘于西侧倚柱外侧。画中一匹枣红马头向墓门,拴在木桩上(图版柒,1)。
提水图绘于拱门西侧。画中一妇人,头梳妇髻,着开襟襦裙,双手转动辘铲,从一口方形井中提水。地上放有扁担、水桶(图版柒,2)。
舂米图绘于拱门东侧。画中一男一女正在劳作。男子头戴黑色幔头,着圆领袍服,正在踩舂捣米。右边站立的妇人,头梳高髻,身着罗衫,一手持簸箕,一手挎篮。妇人前方有一只狗(图版柒,3)。
拴马图绘于东侧倚柱外侧。画中一匹白马头向墓门,拴在木桩上(图版柒,4)。
东壁的三幅壁画自南向北依次如下。
题诗南侧倚柱外侧用行楷墨书题诗一首,曰“松柏萧萧夹路青,人人到此尽伤情,秦苑有花空笑日,汉陵无主自侵云”(图版捌,2)。
杂剧演乐图绘于东壁板门正上方。画中最左侧有题记,曰“无穷歌舞今何在,都残荒芜伴月明”。画中可辨十四人。中央两人相对而立,表情和身姿夸张,似在舞动。左侧三男子身着短袖衣装,手持乐器、道具,回望身后的队伍,身体前倾,舞动前进。右侧一男子手持桨状物,一腿抬起,似在向前跑动。其后一男子,头戴展角懐头,着圆领袍服,手握朝笏板,回头张望。后又有一女子,着开襟裙衫,双手持盖头与之相望。最右侧三男子,一人手持伞盖,两个手持乐器,或吹或拉,身姿应和前面几人节奏,边演奏边前进。画面最左侧的妇人,头梳高髻,身着罗衫,肩扛锄头,旁边的男子以及其他数人应为观众,他们站在演出队伍的外侧,专心观赏。因此,这应为生动形象的杂剧演出场景(图版捌,1)。
王祥卧冰图绘于北侧倚柱外侧。画中一男子裸身躺于冰河之上,衣服置于左侧的树上。两条鱼从冰面跃出,河面上有云气升腾。画面右侧题曰“王祥卧冰之处”(图版捌,3)。
北壁的四幅壁画自东向西依次如下。
耨夫图绘于东侧倚柱外侧。画中一人,衣衫敞开,肩扛锄头,上挂小篮,回头张望,似在劳作。身前一条大蛇正张口吐舌,欲向其袭击。画面左上方题曰“耨夫”(图版玖,1)
管仲鲍叔图绘于棋门东侧。画中三人,前一人头戴樸头,身着圆领袍服,左手扶额头,作低头思考状,旁边的男子正与其交谈,二人衣着类似。后站一男童,或为侍从。画面右上方题曰“管仲鲍叔”四字(图版玖,2)。
巢父饮牛图绘于桃门西侧。画面上绘一男子,头戴黑色懐头,着圆领袍服,手牵一头赤色牛。画面右上方题曰“巢父饮牛”(图版玖,3)。
许由洗耳图一男子头戴黑色懐头,身着袍服,坐于池边,左手捂右耳。画面右上方题曰“许由洗耳”(图版玖,4)。
西壁的四幅壁画自北向南依次如下。
孟宗哭竹图绘于北侧倚柱外侧。画中一男子,头戴黑色幕幔头,着圆领袍服,跪于竹林中,一手扶竹,一手掩面,闭目,身旁置一小竹篮,地面上生出竹笋若干。画面上方题曰“孟宗哭泣”(图版拾,1)。
推碾图绘于券门北侧。画中两妇人身穿开襟衫裙,围绕圆形石磨,双手推动磨棍,右侧还有一头驴拉动磨盘(图版拾,2)。
相扑图绘于券门南侧。画中两男子赤身,身上绘有纹身,正在相扑(图版拾,3)。
题诗南侧倚柱外侧行楷墨书题诗一首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江城外柏森森,君看青史勋荣者,算来多葬北邙尘”(图版拾,4)°
后室和西侧室壁上绘有人物,全为挂轴条幅式。由于年久水浸,漫滤不清。从服饰和形态看,大多应为神仙形象。
后室东壁绘两男子,北侧者身着圆领袍服,手持账簿。南侧者身穿草衣,一手持篓,一手持一束小花草,作行走状(图版拾壹,3)。
后室北壁绘两人,西侧站立者头戴黑色樸头,身着圆领袍服。东侧站立者头戴黑色巾,着圆领袍服,一胳膊外露。或为侍卫(图版拾壹,1)。
后室西壁绘两女子,南侧者梳双髻,肩披巾,腰束草叶裙,一手提篮,一手持锄,似在行走。北侧者头梳髻,腰束草衣,身后背篓,一手持一束花草,似在采药(图版拾壹,2)。
侧室北壁绘二幅图,西为一神仙人物,东为花草,已漫濾不清。
侧室西壁各有一幅花卉图。
侧室南壁为二幅人物图,头戴黑色软角峰头,身着圆领袍服,似在交谈(图版拾壹,4)。
(四)出土遗物
清理时在墓外发现2件瓷器。
白瓷碗1件(Ml:l)o口残,敞口,圈足,浅腹。白釉。口径10.8、圈足径4.4、高3.9厘米(图八,1)。
粗瓷碗1件(Ml:2)o直口,平底。碗内施赭色釉。口径8.8、底径3、高3.1厘米(图八,2)。
二、三号墓
(一)墓葬结构与彩绘
三号墓位于一号墓的北部,墓向190度。整个墓葬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墓道为斜坡式,有22级台阶。长5、宽0.6、深7.1米。桃券墓门位于南壁中部。高1.1、宽0.51、进深0.4米。墓室为仿木结构,平面方形,穹隆顶。长2.5、宽1.9米。墓室整个用长33、宽16、厚5.5厘米的条砖砌成,方砖铺地,四壁底部砌成须弥座形式,座高0.42米。发掘前此墓已经遭到盗掘,室内已被扰乱,原来人物放置情况与随葬品情况不详(图九;图一O)。
墓室东、西、北三壁结构相同,中间砌出板门,门高0.5、宽0.48米。每扇门上绘出门钉三行,每行四枚,共计二十四枚。额部砌出方形四门簪。门两侧在对称的位置砌出高、宽为0.25米的破子棋窗。南壁除中间的墓门外,其他与另外三壁类似。
此墓四壁斗拱保存基本完好,结构做法相同。四壁四角在须弥座上的部分砌出倚柱,柱高0.8米。柱头上砌柱头铺作各一朵,斗拱均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中砌补间铺作二朵,为普拍枋上砌柜斗,出华栱一跳,第二跳华栱出挑上承令桃与耍头相交,耍头正面出批竹昂,上砌檐搏,再上砌方椽及圆形滴水。上部呈穹隆形,上收成券顶(图一一;图一二)。
墓室内经过粉刷并施有彩绘。须弥座上间隔涂以红、黄带状彩色。倚柱上饰黄地黑色纹饰。斗栱部位刷土朱色(图版拾贰,2〜4)0
(二)四壁砖雕
墓室内四壁原镶嵌砖雕,均已被盗,情况不详。但墓壁上留有朱书题记可辨认的有董永、曹娥、刘殷、舜子、王武子妻、刘明达、赵孝宗、老莱子、蔡顺、韩伯俞、杨香女、曾参等。因而可以推测砖雕内容有守门人、男女侍从及孝子人物故事等题材。
三、结语
上好牢村附近的壶关县下好牢村,2002年也曾发现过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的仿木结构墓⑵。其仿木结构以及墓室彩画与这次发现的墓葬相近。
一号墓各壁斗拱都釆用柱头斗拱的倚柱,不砌转角铺作。南北壁均为门楼式结构,斗拱釆用了五铺作单抄斗桃,北壁补间斗拱还采用了斜桃的做法。而东西壁则釆用了四铺作单抄斗桃,上部还砌出暴露的山墙、山花。墓室结构反映出宋代地面建筑的营造特点与时代风格,是研究当时地面建筑的重要资料。
墓室彩画色彩艳丽,以暖色调为主,其色彩以及各部纹饰和宋代李诫《营造法式》彩画制度中的“五彩遍装”相似。这为当时建筑上高等级的一种彩画形式。宋金时期彩画在地面保存极少,当时建筑彩画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⑥,此墓无疑对研究《营造法式》特别是彩绘制度以及中国建筑彩画有重要意义。
在长治地区发现的宋金时期仿木结构壁画墓中,墓室壁画以孝悌人物故事较常见,但内容题材各不相同,直到金代以后,“二十四孝”才逐渐定型。一号墓的神话人物壁画在宋代以后墓室中尚属首例。此墓中的管仲鲍叔图、耨夫图、洗耳图、巢父饮牛图等题材在宋金之际墓中也较少见。
一号墓中的“相扑”形象逼真。相扑的历史可追溯到周秦时代的“角抵”,到了宋代,广泛出现在当时庙会、勾栏、瓦舍等场所,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山西晋城南杜村宋墓中也曾有发现⑶,形式和人物动态与此相近。
一号墓墓室东壁的杂剧演出题材在2003年长治地区屯留县宋村也曾有发现団,进一步证实了宋金时期“相扑”和“杂剧”曾同时出现。
三号墓也为仿木结构墓,砌造工艺较为简单,四角砌四柱,上砌柱头铺作,虽然斗拱釆用了五铺作单抄单下昂,但是彩绘是当时较低等级的“土朱刷饰”。从墓室结构、建筑风格以及彩绘等分析,它代表了营造墓室的习俗,时代也为宋代。
综上所述,此二墓的时代定在宋代晚期,或金代初期比较合适。
附记:参加发掘的有杨林中、畅红霞、杨小川、李永杰、李国祥、赵庆飞、李全贵、王进先、刘振引,照片由杨林中、王进先、畅红霞拍摄,线图由畅红霞、孙先徒、杨小川绘制。
执笔者:杨林中、王进先、畅红霞、王伟、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