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埃及战役之终焉:史诗与遗忘,法军在埃及取得的最后的大捷:赫里奥波里斯战役①

2021-06-04 06:27 作者:近卫掷弹骑兵官  | 我要投稿


                      大致情况

          赫里奥波里斯战役乃是法国的埃及远征军在1800年3月20日于克莱贝尔将军指挥下赢得的一场辉煌的胜利。

        为了光荣地撤离埃及并且投身到欧洲那边已经爆发了的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克莱贝尔早于1800年1月23日就开始尝试着和土耳其人及英国人进行谈判,双方最终于1800年1月23日达成了一项协议。然而土耳其人的拖延和敌对行动的恢复。英国海军上将基思对于1800年1月24日双方已经成功签署的《El-Arich公约》也是拒绝承认,感觉到自己被欺骗了的法军也在随后恢复了敌对行动。在英国人和土耳其人看来,法国远征军在外无增员,内有游击队不断消磨的情况下实力已经是大为减弱,根本就无法抵抗反法联盟所组织起来的大军。由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尤素夫帕夏所亲自率领的六万军队开始气势汹汹的向着开罗进军,但是在赫里奥波里斯,在克莱贝尔将军的指挥下,人数不足一万的法军部队最终却是成功的击败了看似在人数上拥有着绝对优势的敌人。

                      基本信息

        爆发时间:1800年3月20日

        爆发地点:埃及 赫里奥波里斯

        战役结局:法军胜利

        交战双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奥地利帝国

        双方指挥:克莱贝尔/尤素夫帕夏

        双方兵力:10000人/60000人

        双方损失:600人死伤/8000——9000人死伤,或者被俘

                          综述

        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在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展开的征服史诗传奇给法国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它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影响到了历史和政治格局的走向,同时也已成为了许多艺术、文学、电影作品的主题。就连在法国首都,也有不少的街道名称是以其为命名的。

        在巴黎市中心散步时,人们在看到街道和广场的时候,总是会不由得想起远征东方的军团在埃及和巴勒斯坦的烈日下取得的一次次的胜利——

        第一区的金字塔广场和同名的街道,以及日后埃及政府赠送的巨大的方尖碑为金字塔之战增添了光彩,1798年7月21日的这场战斗中,拿破仑在开罗附近成功击败了马穆鲁克人,然后打开了通向埃及首都的大门。同样是在第一区,还有塔博尔山街,以纪念1799年4月16日波拿巴在此地和土耳其人展开的战斗中,取得的以二人阵亡,60人受伤的微小代价即取得的歼灭对手6500人的辉煌的胜利。

        附近的第二区还有开罗街。在那里有一块牌匾,上面写道,1798年7月23日,巴黎人因为拿破仑拿下开罗,为了纪念这一丰功伟绩,他们在1799年的时候给这些新修建的道路起了埃及首都以及战役发生地的名字。”就在旁边,开罗广场和亚历山大港街、尼罗河街和达米埃特街也在提醒和告示着我们那些个征服埃及路途上的重要里程碑:波拿巴在亚历山大附近登陆,然后带领大军一路沿着尼罗河向开罗挺进,在抵达那里后又向达米埃特派出了军队。

        第二区中则是拥有着阿布基尔街大街。人们对于该地最为经常想到的,是1798年8月1日至2日的夜里展开的一场激烈海战,当时英国海军在上将纳尔逊是率领之下发动了突然袭击,在前者的大胆进攻之下,法国舰队几乎是全军覆没,拿破仑和他的麾下远征军团,也就此被封锁在了埃及。但是这条街道的名字却是来源于1799年7月25日的一次陆上的大型会战,在这场战役中,拿破仑使用麾下不足9000人的兵力就成功的打垮了拥有奥斯曼-英国联合舰队的炮火支援的两万多人的土耳其军队,除了少数人侥幸的登上了军舰还淘汰之外,其他的人要么被杀掉,要么就是被迫跳进海里淹死了。1807年,拿破仑为了纪念他在埃及土地上的赢得的这最后一次胜利,遂而为这条街命名。

        人们想要了解这部埃及史诗似乎在巴黎市中心最热闹的地带的这些街道名和地名中找到了一个最为合适的入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刚才所有提到的这些名字都是为了纪念在埃及打响的战役的第一年的事情,当时的远征军司令还是拿破仑·波拿巴。

        总的来说,这场远征异国战役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1799年8月,拿破仑和他的亲信及随行人员离开了法国,随后成功的篡夺了法国的最高权力,但是他留在埃及的军队仍然在继续与众多敌人作战,包括英国人、土耳其人、马穆鲁克人和贝都因人——直到1801年8月30日,他们才在体面的条件下放下武器,然后被礼送回到了法国。

        在这场被其领导人抛弃的绝望的军队于异国进行斗争的历史之中涌现出了大批英雄事迹。但现在他们几乎快要被世间遗忘了。在巴黎,唯一能让人记起这些事迹的,乃是一条长度不过百米长的小街,这就是所谓的赫里奥波里斯街,位于法国首都城区边缘的第17区,离环路不远。

        古希腊人称赫利奥波利斯为“太阳城”,如今则是埃及的尤诺市,乃是雷神的主要祭坛所在地。等到18世纪末的时候,唯有开罗附近古老的废墟和遗迹,以及花岗岩打造的方尖碑还在给路经的人讲述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波澜壮阔的史诗,即使到了现在这些事物也仍然在斑斑点点的装饰着埃及首都的周边地区,让人联想着赫里奥波里斯的古老和壮丽。然而,在埃及和叙利亚爆发的系列战役中,也正是这个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消失的城市给这次最伟大、最辉煌的战役起了名。

        1800年3月20日,在这里,在第二任总司令让-巴蒂斯特·克莱贝尔将军的指挥下,法国远征军成功的打垮了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优素福帕夏的土耳其军队,而后又在接下来的四天里将其彻底的消灭殆尽。

        换做在别的时候或者是别的地方的话,法军获取的这次胜利将会永远荣耀的为后人所纪念着,但是这一次非常可惜的是他几乎快要被众人所遗忘了,这其中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这样一个事实有关,也就是传播这一光荣胜利的第一消息并不是在宣告胜利报告的炮火轰鸣和民众的欢呼声中送到巴黎的,而是以隐晦的谣言的形式传进巴黎城,没有人能知道这场胜利是否属实,教练在这场战役中,法军到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也无法确认。

        当时,法国和埃及之间的联系已经被英国海军彻底的掐断掉了。 在纳尔逊在阿布基尔取得胜利后,英国舰队就已经成为了地中海海域毫无争议的霸主。 在这种情况下,赫利奥波利斯战役的消息只能是通过其他国家传入法国。

        所以,直到1800 年 5 月 23 日的时候,在法国官方的报纸期刊的最后一页发表的附言上,官方才第一次简要发的提到了埃及的这一次胜利。上面是如此记述的——

        “来自维也纳的信件中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个消息:克莱贝尔将军在埃及彻底击败了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所统帅的军队。 这个意外的消息已经被确认是真实的了……” 

        在宣布之后,有人提出了他们认为可以支持这一假设的理由。

        等到6月8日的时候,这份报纸上又刊载上了《英国晨报》的节选。这一封文章中提到了提到了英国大使埃尔金勋爵在君士坦丁堡发表的公报。

        根据该公报的说法,克莱贝尔将军“不仅仅成功的打垮了人数多出自己好几倍的土耳其军队,而且在随后的穷追不舍中,他还彻底的把敌人打得全军覆没了。这场伟大的战役发生在3月16日或17日。据说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歼灭了了一万多人的土耳其军队,其他的部队都已经崩溃掉了,成为了四处游荡的残兵败将,一直到消息传来的时候,这些人依旧没有聚集起来,这样一来的话,法国在埃及就没有多少的敌人了。”

        紧接着直到6月9号的时候,这份报纸才终于自己的头版上刊登了这个来自君士坦丁堡的特使的信息,然后大致描述了这一事件。但是让人比较疑惑的是,与前面引用到的奥地利人和英国人的文章相比,该文本的作者确实花费了更多的笔墨用在了描述战斗的规模上——

        “克莱贝尔将军带领着6000人的部队就直接大胆的向敌人不仅在人数上多出自己数倍,而且还十分精锐的耶尼切里近卫兵发起了进攻,并且最终毫不费力地将其打垮了。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就在两英里外露营,他在不久之后就得到了逃兵的报告,说自己的前锋部队已经彻底的战败了,大维齐尔原来还想着要率领自己手下的全体将士前去增援,可是他手下的士兵还没有开拔,就因为这个消息不战而败,四散奔逃了。”

        不禁让人起疑的是,这篇文章中既没有采取法国的敌人的“完全的溃败”,也没有采取“部队建制完全的崩坏掉”的说法。

        所以说在事实上,在这份战役的相关报道中,如此一场重要的胜利却被专栏的作家直接简化为了一场局部冲突,按照他的意思,仅仅只是一场前锋的战斗就导致了土耳其人选择了撤退,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军队士气低落而导致的。几乎不会能让人联想到一场伟大的胜利。

        直到6月29日的时候,也就是第一波消息传达到法国国内一个多月后,政府的公报上才发表了从君士坦丁堡收到的一份报纸的节选,其中引用了克莱贝尔将军在战役打响的第二天对麾下将士发表的一篇热情洋溢的演讲稿,而且还详细介绍了法国士兵是如何取得这一辉煌胜利的。


        现在看来,打造出一个传奇故事所需的所有必要条件都已经完备了,可是最终,这个故事却只能是“泯然众人矣”。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 首先,以牺牲能够给大家带来最大惊喜的效果的时间,等待这一“史诗大捷”得到证实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第二,也许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法国的公众已经为前一天在马伦戈取得的另一场辉煌胜利而欢欣的庆祝过了,而且这场胜利离法国更近。

        关于拿破仑于6月4日在马伦戈成功击败奥地利人的第一则新闻出现在6月22日的《公报》上,在四天之后后,读者更是由于贝尔蒂埃在该杂志上发表的详细文章而得以了解到此次会战的所有曲折。

        因此,当在 6 月 29 日的时候《公报》才来多或少真实地报道赫利奥波利斯战役的时候,法国的公众和新闻界依旧在继续细细品味马伦戈战役的辉煌。 就这样,拿破仑的胜利已经完全盖过了克莱贝尔。

        除了由于英国海军的封锁而导致接收来自埃及的消息变得异常困难这一客观原因之外,或许还有一些政治原因。 作为法兰西共和国的元首,第一执政拿破仑是非常关注于舆论的控制的,他亲手的管控了《公报》上面所要发布的信息。

        难道对于拿破仑而言,埃及的战事就这么不值得一提吗?为什么这场战斗的细节直到法国公众舆论完全被马伦戈的胜利所吸引时才能出现在媒体上呢?

        实际上,无论从政治角度或者从个人角度来说,拿破仑根本就没有任何必要,也不愿意去宣传克莱贝尔将军的荣誉战绩。两人之间不仅仅没有任何的友好关系,而且第一执政官还认为他很可能是自己的一个潜在政治对手。

        自打从埃及远征开始,这两位将军之间的关系就在日益的恶化。在1798年左右的时候,克莱贝尔这位自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开始就在军队中供职的老兵不仅仅拥有更多的军事经验,而且他在此前取得的辉煌胜利,同样也能够匹敌于拿破仑——比如说弗勒吕斯大捷和绍莱大捷——因此他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794年6月26日的弗勒吕斯战役是雅各宾专政时期法兰西共和国取得的最辉煌的胜利。

        6月26日拂晓,反法联盟进攻弗勒吕斯。战斗十分激烈。在战斗中,双方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一再白刃拼搏,阵地屡屡易手。儒尔当、圣茹斯特、勒巴都身先士卒冲上第一线。法军还多次集结在不同的据点上高呼:“今天决不后撤!”这场被称为“弗勒吕斯之战”的著名战役以法军的胜利结束。法军损失约5000人,同盟军损失约1万人

        1793年10月17日的绍莱战役乃是法国共和政府和保王派军队之间打响的旺代农民战争中的关键一战,在克莱贝尔将军的指挥下,不足三万人的共和军最终却成功的击败了人数达四万多人的农民军,对方数名将领或死或俘,使得共和军得以由守势转入了全面反攻……

        因此,作为远征军总司令的拿破仑有足够的理由嫉妒对方的功绩和名望,拿破仑和克莱贝尔之间的交流在最初的几周里一直是冷冷淡淡的,有的时候甚至能演变成激烈的冲突。

        当拿破仑离开埃及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把自己的指挥权转交给了关系并不好的克莱贝尔(后者并不知道这件事情),而不是转交给自己的亲信或者好友,比如德赛。或许正是因为他认为远征军的处境已经是无可救药的,因此拿破仑才会愿意把一艘快要沉的破船的指挥权交给了潜在的竞争对手,然后再带着自己的亲信返回法国

        直到拿破仑已经走上归途几天之后,克莱贝尔将军才从拿破仑留给他的一封信里面得知了他的任命,这位勃然大怒的新任总司令立即向就当时法国政府,也就是督政府发送去了一份长篇报告,其中详细叙述了前任司令官留下的种种危机,以及举报了他的不负责任。

        这份文件最初是秘密的,但是后来被英国海军后就直接公开发表在报纸上了。然而当克莱贝尔的信就这么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拿破仑已经推翻了督政府,成为了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换言之,当克莱贝尔将军的“申诉”到达法国的时候,他所要举报的被告已经成为了法官。很显然,通过敌人的媒体收到这样一份声明并没有让拿破仑改善对于远在埃及的远征军指挥官的态度。

        当第一执政得知克莱贝尔已经被一名宗教狂热之后,人们只能靠想象去思考拿破仑有什么感受。巧合的是,这起意外的死亡事件就发生在1800年6月14日,也就是他在马伦戈获胜的那一天。遗憾不太可能就此止步,因为即使在克莱贝尔死去后,拿破仑也没有放弃找他算账。

      关于选择战争还是和平的纠扰

        对于我们这些今人而言,赫里奥波里斯战役爆发之前的种种军事和外交事件已经被历来的历史研究工作人员反复详细地研究并且验证过了,这样一来就省了我们非常多的功夫。但还是让我们来简单的回顾一下,看看克莱贝尔将军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军事和政治背景下发动这场战役的。

        在被迫地接受了远征军的指挥权之后,克莱贝尔很快意识到了他的前任给自己留下的烂摊子是有多么的悲观,这一认识和他心中难以掩饰的愤怒导致了前面提到的那一封他写给督政府的报告信;占领军当局的预算赤字已经十分的巨大,高达1000万法郎,其中400万法郎是欠给士兵和军官的工资。

        他缺乏购买粮食弹药和衣服的资金,而且军队的士气也一直在下降,促成这一点的因素主要由于英国海军驻地中海地区舰队的司令官西德尼·史密斯指挥官针对法国军队展开的宣传运动和攻心战术。

        通过成功封锁远征军和法国本土之间的联系,英国海军的指挥官得以授权在埃及传播仅有的部分欧洲大陆上的媒体播报,这些媒体所传递过来的消息不断的在讲述法国军队在欧洲的接连失败和法兰西共和国督政府的窘境。

        而且,波拿巴在阿布基尔对土耳其人取得的所谓的“最终”胜利并没有完全消除反法联盟军队对于埃及的法国占领军所形成的外部威胁。 在地中海,由费奥多尔·乌沙科夫将军率领的俄国海军也在随后加入了 英国和土耳其的联合舰队,而在叙利亚,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 尤素夫帕夏也已经集结起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开始尝试从陆地进攻埃及。

        费多尔·费多罗维奇·乌沙科夫,俄罗斯帝国海军名将。

        在1787一1791年的俄土战争期间,指挥俄国舰队前卫队在菲多尼西亚海战中重创土耳其舰队。1798年参加了英、俄、土、奥等国联合反对法兰西共和国的战争。胜利攻取了法军在地中海的重要据点科孚岛,晋升海军上将。在地中海远征期间,乌沙科夫的行动表明他是一位卓越的海军统帅,在建立希腊的七岛共和国时,又表明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在他的指挥下,俄国远征舰队成功地解决了封锁敌人沿岸、海军陆战队登陆和摧毁要塞等复杂任务。乌沙科夫指挥的对科孚要塞的强攻,成为军舰和海军陆战队协同作战的范例。乌沙科夫作为一名海军统帅,受到当时先进人士的高度赞誉。但对俄国先进人物采取敌视态度的沙皇宫廷,却未承认他的功绩。

        乌沙科夫是俄罗斯帝国海军第一个世界意义上的名将。2000年,东正教宣布其为俄罗斯海军保护神。

        为了应付这些情况,早在1799年9月份,克莱贝尔将军刚刚走马上任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积极参与到了重建军队的财政体系和增加税收的活动中。为此,他在当地进行了彻底的行政改革,加强了法军对于中央政府的管理。

        而且在最初开始指挥部队的时候,克莱贝尔也是成功的取得了一些军事上的胜利:比如说在9月份的时候他们就在在法尤姆附近击败了穆拉德贝伊的一只部队,而在10月,Verdier将军更是成功摧毁了在达米埃特附近登陆的土耳其军队。然而,由于纪律的败坏和士气的下降,局势对于法军来说仍然是十分的不容乐观。因为就在达米埃特战役胜利后,参战的部队就发生了哗变,要求得到应有的给养和工资。

让-安托万.韦迪耶将军,在1799年11月1日打响的战斗中,他的手下尽管只有不到一千人,但是将军依然选择了向着于达米埃塔附近登陆的8000奥斯曼近卫军发起了进攻,他指挥着麾下部队杀伤了2000人,然后俘虏了800人,缴获了10门火炮和32面军旗,克莱贝尔闻知此事后授予了他荣誉军刀,并且在不久后把他提升为了少将。在返回法国后,由于其在埃及立下的卓越功勋,拿破仑于称帝后又封其为伯爵

        在这个节骨眼上军队却发生了哗变这种十分危险的意外,克莱贝尔担心很可能会影响到全军上下,使得他们根本就无法去阻止大维齐尔所亲自指挥的土军进行的入侵,于是为了争取时间,克莱贝尔将军向大维齐尔发出谈判请求。

        在1797年的时候,拿破仑只不过是意大利方面军的指挥官,就自行全权的代表了法国与奥地利人签署了《坎波福米奥和约》,有此先例在前,克莱贝尔自然也是放心大胆的向维齐尔提出了议和的请求——在写给对方的信里面,将军写道,法国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理所应当的应该恢复此前的和平和友好关系,以期共同对抗无论从长期还是从近期来看,都是威胁最为巨大的沙皇俄国。

1797年4月18日,拿破仑和奥方代表关于意大利地区的停战签署了《坎波福米奥和约》,拿破仑作为意大利方面军司令干脆利落的拒绝了督政府的指示,自行的和奥方达成了和平协议

        10月底的时候,克莱贝尔将军就收到了尤素福帕夏和西德尼史密斯将军给他的回信,但是土耳其人和英国人在信里面告诉他说只愿意就法国军队撤出埃及的条件进行谈判,其他的一概免谈。11月10日,将军同意就此问题开始谈判。

        双方最后选择了停泊在亚历山大港的英国军舰作为展开谈判的地点。 12月13日,德赛将军少将和负责法国占领埃及当局的内政事务的普西尔格于达米埃特一同了登上英国舰船,以担任谈判中的全权代表。
        但是与此同一时刻,大维齐尔的部队则是选择了继续向前进发,并于12月22日包围了被法国人称为“埃及之门”的El Arish要塞。
        ——克莱贝尔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法国守军尽管成功的抵抗住了如同潮水般的土耳其军发起的连续几天的进攻,但是一部分驻军士兵对英国海军的宣传很是敏感,他们都认为再这样下去抵抗也是徒劳无功,所以要求指挥官立刻开城投降。当指挥官选择了拒绝后,战斗力也随之减弱了大半的守军使得El Arish很快就被土耳其人攻破了大门,法国人最终于12月29日选择了向土耳其人投降,可是土耳其人在走进要塞的时候却又毫无征兆的杀死了200多名法国士兵,这对于本来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增援的部队而言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损失。
        局势依旧在继续的恶化,等到1800年1月份的时候,亚历山大港的驻军也因为士气问题而发生了巨大的骚动,开罗也受到了穆拉德贝伊从上埃及派过来的大量游击队的威胁。情况已经是越来越危急,克莱贝尔将军只得是要求他的谈判代表尽快的达成双方之间发协议。最终在1月23日的时候,法国和土耳其双方的全权代表最终于El Arish附近率先达成了协议,紧接着法方代表又成功的和西德尼史密斯达成协议。1月27日,克莱贝尔将军正式的在谈判文件上签字。
        根据《El-Arich公约》中的规定,法国的这些部队需要在三个月内乘坐土耳其的船只离开埃及,但是前提条件是需要将一切装备都无条件的交给土耳其人,在此期间双方宣布停战。这份文件包含了一个非常精确的计划,在大维齐尔军队前往开罗的途中,法军还需要将要塞陆陆续续的移交给土耳其方面:

        “萨拉赫将在批准后8-10天内归还,贝尔贝将在20天内归还,埃及首都开罗最迟将在40-45天内归还。”

        签署之后,克莱贝尔将军才从西德尼史密斯那里得知了,他的前任,拿破仑·波拿巴已经在巴黎成功的发动了政变,掌控了最高权力的他,已经自行担任了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

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拿破仑·波拿巴

        1800年3月5日,拿破仑的代表玛利亚-维克托-尼古拉斯-德-法-拉图尔-莫堡将军抵达开罗,正式宣布了法国发所生的变化。

玛利亚-维克托-尼古拉斯-德-法-拉图尔-莫堡将军。乃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之一,无须赘言,他的赫赫战功已证明了他的能力。作为一个王政时代的贵族,他的骨子里始终保持着对波旁家族的效忠,他内心里对拿破仑和波拿巴党是敌视的,这一点从他投票赞成判处内伊死刑就可以看出。但他不像贝尔纳多特之流一样一路消极怠战,当他身处军队中时,职责始终占据着他的心灵,直到莱比锡战役中断了一条腿为止

        从这个时候开始,克莱贝尔需要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在返回祖国之后,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要向一个自己公开谴责过的人负责,比如说他现在所签署的一项关于军队撤离埃及的协议,这将会彻底挫败将埃及置于法国统治之下的计划。

        最初,缔约双方都严格按照时间表遵守了《El-Arich公约》。大维齐尔率领的军队陆续夺回了萨拉赫、贝尔贝斯和开罗附近的地区。法国人也已经撤除了开罗附近要塞的武装,并准备在上埃及的穆拉德贝伊的军队到达后就离开该镇。一艘船于3月6日启航前往了法国,宣布已经达成的协议和附属条款。德赛、达武、萨瓦里和其他几名高级军官也一同返回了法国。

        然而,3月10日,在克莱贝尔收到史密斯的信后,情况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后者作为签署《El-Arich公约》的中间人,认为该公约的只适用于个人荣誉问题。因此,他很快又向克莱贝尔将军发去了一封极具威胁性的信件——这封信来自于英国驻地中海舰队司令基思勋爵上将,他准备遵循英国政府11月的指示,准备让法国军队作为战俘从埃及撤军。他附上了海军上将的一封信的副本。

        在收到这一封信后,极为恼火的克莱贝尔将军立刻就向大维齐尔那里派出了使者,提议将先他的军队撤出开罗附近地区,并且告知法军准备暂停执行《El-Arich公约》,直到基思上将批准法军能够自由撤离埃及为止。但是大维齐尔却回信说,开罗必须在8天之内移交给土耳其,而法国人可以在开罗附近尼罗河对岸的吉萨地区等待下一步的批示。

        无论是对于克莱贝尔,还是对于这剩下的1万多名法军将士来说,这都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因为一旦按照土耳其人的意思来做的话,法国军队就必须要移军到干旱的沙漠之中,在那种地方,粮食、弹药之类的重要补给就必须得看土耳其方面的善意大小了,毫无疑问,在此之后法军无论从行动还是从其他方面来说都必须要受制于人了。因此,在继续争取谈判的机会和争取时间的同时,法军指挥官也展开了尝试旨在恢复敌对行动的激烈活动——

        从尼罗河三角洲的要塞里面撤回了重炮,以重新武装开罗周边的重要要塞。通过与穆拉德贝伊的秘密谈判,克莱贝尔得到了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对方会保持中立的承诺。而作为交换,马穆鲁克的首领现在已经可以开始作为法国的附庸统治上埃及。

        从上埃及撤出来的法军部队抵达开罗附近之后,克莱贝尔就立刻召集了所有的军官,在3月18日的时候下达了命令,并且公开了基思上将的信,与此同时还宣布到:“士兵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唯一能够用来回应这封无比傲慢的信的就是取得胜利,让我们准备开始战斗吧!”

        克莱贝尔的号召给麾下的士兵和军官们重新带来了战斗的动力。士兵们一下子就被英国人的背信弃义所激怒了,如今丧失了返回故土,希望的他们都焦急地等待着战斗,以期惩罚那些不遵守信用的敌人。

        3月19日,远征军的高级将领所组织起来的战争委员会正式通过了抢先对敌人发起进攻的计划,与此同时,土耳其方面的指挥官,也就是大维齐尔,尤素夫帕夏这个时候也接收到了法军要重新恢复敌对行动的通知。作为回应,大维齐尔也向埃及和周边地区发布了召集圣战者的号召。

埃及战役之终焉:史诗与遗忘,法军在埃及取得的最后的大捷:赫里奥波里斯战役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