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考研 | 坚持立德树人
60年来,内蒙古大学始终得到党和政府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
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内容发布【小白杨内大考研真题辅导】
专注内蒙古大学考研,全平台同名
关注我们获得内大免费真题及报考资讯
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焕发出蓬勃生机,迫切需要创办一所综合大学,内蒙古大学应运而生。内蒙古大学作为国家当年批准的唯一一所新建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区研究基础科学的基地,是培养全区的特别是蒙古族和兄弟民族的科学研究人才及高等学校师资的摇篮”的神圣历史使命。
内蒙古大学的创建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对内蒙古大学的创办做出明确指示。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乌兰夫任内蒙古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和首任校长。高教部大力支持并委派综合大学司副司长于北辰参加筹建工作。1957年5月4日,乌兰夫同志主持召开专门会议,确立了内蒙古大学作为综合大学清晰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基本方针:一是教学科研并重,这是综合大学办学的基本方针;二是注重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但学科方向的确定又不能过于狭窄,要注重基础学科研究;三是注重办学质量,不必盲目追求扩大规模,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力争在全国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水平,成为自治区最高学府。1957年10月14日,乌兰夫校长在建校典礼上将上述方针概括为“双重任务”办学方针:“一方面它与各兄弟高等院校一样的贯彻执行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国家在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高等学校,它就要负起繁荣和发展内蒙古民族的文化和培养本民族的知识分子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任务”。“双重任务”从此成为内蒙古大学建校60年来一直遵循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俄语学院等16所著名高校积极响应周恩来总理指示和高教部号召,选派了一批优秀教师到内蒙古大学任教,组成最初的师资队伍,带来了名校积淀悠久的治学传统和崇高大学精神,为内蒙古大学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内蒙古大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砥砺前行,迈入了重点建设和快速发展的轨道。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4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学校作为中国大陆15所大学之一列入世界主要大学名录;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教育部“省部共建”院校;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高校;201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西部“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高校,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率先进入“双一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
内蒙古大学在创办、建设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始终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始终得到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内大人的奋力拼搏,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从普通高等学校到全国重点大学、从一般性建设院校到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从地方建设院校到“省部共建”院校、从“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高校到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的四次历史性跨越。
60年来,内蒙古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建校初期,国务院、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学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了高规格、高声望、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乌兰夫同志兼任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李继侗任学术副校长,高教部综合大学教育司副司长于北辰任副校长。以乌兰夫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立足于学校高水平建设和长远发展,求贤若渴、惜才如命、爱才如金,广泛延揽人才,创造了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传世经验。学校荟萃了一批杏坛名师,云集了众多学界俊彦,李继侗、韩儒林、牙含章、勇夫、张清常、郑愈、清格尔泰、胡钟达、刘世泽、师树简、沈蔼如、史筠等知名学者在内大执掌教席、传道授业,师资阵容极一时之盛,堪称全国一流。就教于内大初创时期的名哲先贤承培育英才之使命、担发达学术之责任,践行“双重任务”办学方针,兴办专业、创建学科、培植新秀、口耕笔耘,铸就“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精神,奠基和实践内蒙古大学薪火相传、教泽绵延的办学传统。内蒙古大学高起点创办,一时声誉鹊起、名驰遐迩,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
改革开放后,在老一辈学者的精心指导和长期培养下,建校初期一批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学校师资队伍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时代社会急剧变革,人才流动陡然加剧,地处经济社会欠发达边疆民族地区的内蒙古大学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开始明显处于劣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才外流,引进困难,人才流失与流入的比率高达10:1。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学校在“211工程”建设项目支持下,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克服重重困难,付出艰辛努力,力挽困境,至“十五”末期人才外流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开始出现人才回流转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由1995年的0.9%增长为17.4%。“十一五”期间,学校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根本扭转了20多年来的人才外流状况,人才吸引力开始明显增强,2010年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7.6%,实现了“从人才外流到人才回流”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学校紧紧抓住“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和“一省一校”重点建设的历史机遇,深化人才队伍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实施“学术人才引进计划”,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力显著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了“从以硕士为主到以博士为主”的历史性跨跃。目前,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7.7%,一批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才俊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在实施的“骏马计划”,开启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从以优秀博士为主到以高端人才为主”的新时期。
60年来,内蒙古大学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建校60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双重任务”办学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始终坚持通专结合,始终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基础、突出特色,视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走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综合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之路。
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推动专业创新发展。遵循综合大学学科专业建设规律,主动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创新力度,成效显著。1977年创办全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专业,1994年获批生物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获批生命科学与技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生态与环境学专业的创建与发展”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5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创办由数学、物理学两大学科交叉融合的数理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微积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等3项数理学基地建设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该基地3位教师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994年获批蒙古语言文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在国内率先创办了蒙古语言文学文理综合班,“内蒙古大学国家文科基地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点建设”等2项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本科专业由建校初期的蒙古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8个发展到涵盖11个学科门类的87个,形成了文理并重、理工协同、基础与应用协调发展、门类较为齐全、结构比较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综合大学本科专业体系。学校在加强本科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人才培养层次,196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4年成为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开启了自治区研究生培养的先河。目前,学校拥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校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紧紧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持续不断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学+教+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加大通识教育建设力度,使学生在知识拓展、能力增长、思维品质改善、道德养成、人格健全等方面得到全面教育。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003年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2008年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之一。优先重点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在多学科、多民族、多地域、多国家、国际化、开放包容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氛围中,全校各学科共同承担培养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任务,形成了预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办学层次齐全,蒙古语授课教育、蒙汉双语授课教育、民族预科教育、各专业直接招收高中阶段蒙古语授课学生、双学士学位教育等多种培养模式并举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体系。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始终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高中阶段蒙古语授课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始终保持在18%左右的恰当比例。
建校60年来,内蒙古大学集天下英才而育之,已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13万余名各民族高素质专门人才。他们毕业后,绝大多数成为所在地区、部门或行业的骨干,其中建功立业、卓有成就者不可胜数。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刘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赵进才,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朝戈金,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郝时远,被誉为“草原上的中国保尔”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金海等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
60年来,内蒙古大学坚持科研立校,创造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和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创新学科发展,凝练学科方向,奋力攀登科学高峰,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形成了以基础学科为支撑,特色和优势学科为龙头,应用和新兴交叉学科为骨干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扎根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水平学科体系。建校初期设立的蒙古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基础学科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和带头作用。蒙古学学科从建校初期蒙古族语言文字、蒙古族文学、蒙古族历史的系统研究发展成为综合实力雄厚、优势特色鲜明、学术成就卓著、国际影响深远的世界蒙古学研究中心之一。开创了草原生态学,发展了以牛羊为主的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殖技术,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就,动物学和生态学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改革开放以来,遵循综合大学学科发展规律,学校建设和发展了一批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这些学科根植祖国北疆大地,立足国际学术前沿,追踪当今科技发展新趋势,深度融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孕育着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显示出强劲旺盛的昂然态势。搭建了40余个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平台,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一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研究成果,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到十年前的17.7倍,引领地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自治区创新体系和文化大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以《中国蒙古语族语言及蒙古语方言概况》《现代蒙古语》《蒙古语的语音系统》《现代蒙古语语法》《蒙古语语法研究》《蒙汉词典》《蒙古语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原创性的系统研究成果,奠定了现代蒙古语族语言研究的学术基础,标志着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为中国蒙古语族语言研究实现从传统语言学彻底转向现代语言学的飞跃作出了卓越贡献,形成了实力雄厚的中国蒙古语言学派。开创了蒙古文信息处理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制定了蒙古文、八思巴文编码国际标准,研制了蒙古文机器翻译系统等,有力地推动了蒙古文信息处理现代化进程。承担了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点校的《元史》至今仍是学界公认的最佳版本。“契丹小字研究”“匈奴通史”,“土族语和蒙古语”“蒙古族诗歌美学论纲”“蒙古语族语言方言丛书”“内蒙古革命史”“内蒙古通史”等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上世纪六十年代研制成功的“SBE-6型二踪示波器”“SB-16型示波器”“SR-3型二踪示波器”被用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试验,为我国“两弹一星”配套仪器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两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表彰,“SBE-6型二踪示波器”于1965年获国家发明奖。研制成功的我国固体推进剂的第一个燃速调节剂——第一代增塑型燃速催化剂,满足了我国航天工业生产的需要。粒子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1976年在访华观感中谈到:“中国的科技正以惊人的速度往前发展,在广州、云南甚至边远地区的内蒙古大学都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成就”(1976年6月11日《参考消息》)。1978年3月我校8项科研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表彰奖励。改革开放以来,运用遥感技术首次实现了大面积草地的估产、草畜平衡估算、草地灾害评估与草地资源动态监测,为我国草地资源的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1987年成功研制出零电阻温度为93K、转变宽度为1.3K的超导材料。1989年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试管绵羊、首批试管牛,该成果被评为当年我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建立了良种牛试管胚胎工厂化生产和规模化移植的技术工艺,为实现家畜良种化高技术产业提供了一条经济、快速、高效的技术途径。“遥感技术在内蒙古地区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因序列的信息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合作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的编研及其数字化”,“物理改变世界”“中国北方草地退化与恢复机制及其健康评价”“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应用”,“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术”等成果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创制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肉牛、肉羊、绒山羊等育种新材料,建立了优质高产生态型牛羊养殖示范基地和经营模式。开发了优质高产多年生人工草地建植技术及退化草地改良恢复技术,为草原生态建设提供了引领性技术。攻克了马铃薯行业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关键技术,制定了马铃薯脱毒种薯及商品薯繁育技术规程等多项国家标准。探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蒙药的新途径,研制出降脂保肝创新蒙药胡芪降脂胶囊。改善了利用冶金法制备高效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工艺,为自治区发展光伏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等等。
这些科研成果和应用技术成果的取得,使内蒙古大学日益成为祖国北疆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催化技术产业变革和加速创新驱动的重要基地,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做出了突出贡献。
60年来,内蒙古大学始终坚持守正进取,形成、传承和发扬了
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崇高的大学精神
内蒙古大学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走出了一条在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办好内蒙古大学,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必须根植祖国北疆大地,践行“双重任务”办学方针;必须遵循“求真务实”的校训,传承和发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精神;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学校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办好内蒙古大学,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60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事关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首要位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工作,以理论引领、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组织建设为抓手和重点,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办好内蒙古大学,必须根植祖国北疆大地,践行“双重任务”办学方针。在60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综合大学办学方针;始终坚持注重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优先重点发展民族高等教育,面向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同时注重基础科学研究;始终坚持注重办学质量,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办学之路。实践证明,“双重任务”作为扎根边疆民族地区的内蒙古大学办学方针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办好内蒙古大学,必须遵循“求真务实”的校训,传承和发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精神。在60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传承名校积淀悠久的治学传统和崇高大学精神,扎根边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不断固本强基,守正进取,博采众长,开放变革,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形成了“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校训,铸就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种办学传统和精神内化于内大人的心灵中,外显于内大人的行动中,成为学校不断开拓前行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
办好内蒙古大学,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学校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在60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围绕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关键环节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逐步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实质性突破,推动学校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60年砥砺前行,新起点再铸辉煌。今天的内蒙古大学,已经站在了“双一流”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以不忘初心、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的昂然姿态迈向一流大学建设的伟大征程,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内容发布【小白杨内大考研真题辅导】
专注内蒙古大学考研,全平台同名
关注我们获得内大免费真题及报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