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里森堡航空简史(1)

2023-07-28 09:23 作者:里森堡国有航空设计局  | 我要投稿

前言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天空充满了向往,渴望如鸟儿一样飞翔在白云之间。在古代,这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到了近代,飞机随科技的发展而诞生,人类终于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在人类航空史的浩瀚银河中,里森堡的名字闪闪发光。而今,再度回望里森堡航空的发展之路,我们定能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第一章:里森堡早期航空探索     里森堡对天空的向往由来已久。据近日考古学家在某一史册中的重大发现可知,里森堡对“飞天”的探索至少可追溯到18世纪中期。据本史册记载,在18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一名来自卢伦贝格的青年曾用竹条布料仿制“鸟翼”,试图将其套在手臂上,通过挥动双臂扇动翅膀来像鸟类一样飞上天空,可惜他最后未能飞起,而是重重摔到地面上,当场身亡。这也是迄今为止已知的里森堡史上第一次“飞行”记录。     而里森堡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提出飞行器设计理论始于1811年,里森堡著名发明家威廉·迪亚哥(William Diego,1770-1822)曾系统地对鸟类的飞行进行过研究,同时根据这些研究成果著就了《论鸟类的飞行》一书。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鸟类的飞行特点,推测了鸟类的飞行原理,并根据这些理论绘制了他设想中的一款扑翼机图纸。从图纸上的机械结构设计可以看出,该扑翼机的原理是操作者不断转动面前的带杆转轮,利用一系列联动结构使机翼上下扑动,形成向上升力,从而起飞。该图设计严谨,结构精妙。虽然科学家利用电脑模拟证明了在实际情况中该装置难以起飞且操纵不便,但是它在理论上却难以挑出毛病。这幅图纸象征着里森堡的航空发展道路开始从个人幻想转向科学设想,是里森堡航空发展的一大里程碑,体现了里森堡航空发展的源远流长。     综上所述,里森堡的航空理论发展历史悠久,理论丰富,对世界航空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第二章:由理论到实践     自1811年威廉·迪亚哥出版《论鸟类的飞行》一书后,“飞行”这个词语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不少人开始关注飞行,大量的飞行设计层出不穷。虽然这些设计并不符合空气动力学,但也有利于里森堡在航空理论上的经验积累,推动里森堡航空事业的发展。     自从压强与空气流速的关系为人所熟知后,里森堡航空器设计思路的重心便从模拟鸟类的扑翼机设计转向了固定翼设计。里森堡第一位提出固定翼飞机设计思想的发明家是贝尔·凯特(Bell Kate,1789-1860)。他在研究了英国人乔治·凯利(George Cayley,1773-1857)的学说以及做了大量实验之后,于1815年提出了更加成熟的固定翼飞机设计方案。这使得飞机结构明显简化,更加易于设计。可是贝尔也像乔治一样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那就是动力问题,在当时,动力机只有蒸汽机,又大又重且效率太低,根本不可能带动飞机;如果还是用人手摇脚蹬等方式驱动飞机,恐怕光靠人的力气根本无法持续飞行。而当里森堡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内燃机的发明与运用为航空器的动力问题提供了答案,发明家们放弃了手摇脚蹬等通过人力方式带动航空器运动的设计方案,而是选择把内燃机作为动力加入到自己的设计中。这使得动力问题得到解决,是里森堡航空史的一大里程碑。     乔治曾在他的方案上写下一句话:“现在我们距离飞行是如此之近,只要动力问题一解决,不出30年,人类一定可以飞上天空。”事实证明他的预言是正确的,从1876年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问世到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仅隔了27年。而里森堡第一架飞机何时发明、由谁发明,详见下一章。

里森堡航空简史(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