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八章 文学批评【马工程文学理论笔记】

2022-10-06 21:32 作者:书控蓉姑娘  | 我要投稿

温馨提示:评论区可领思维导图~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和功能

● 一 定义

● 在具体文本鉴赏的基础上产生带有评论性质的活动

● 李卓吾、金圣叹,批注评点,对文学现象的分析、评论、阐释

● 文学实践活动,运用特定的文学理论,致力于文学现象的分析和判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观念。

● 跨学科,大众传媒、社会舆论焦点。

● 二 性质

● 文学理论的特定领域之一,在文学阅读基础上对于文学现象的理性阐释和评价,科学性、艺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 (一)科学性

● 对于文学现象的科学分析,揭示规律性和特点;具有科学性质,需要冷静和理智,在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客观性和理性的判断

● (二) 艺术性

● 独特的艺术眼光、运用艺术灵感、艺术语言。需要批评家的艺术素养、想象力、语言才能。通过艺术的方式,艺术化或诗意的语言。——刘勰赞曹丕:魏文之才,洋洋清绮。

● (三) 意识形态性

● 是个人话语与社会发生关联的活动

● 个人、集团、阶层、阶级、民族的情感、愿望、思想、意志、利益——伊格尔顿“政治批评”

● 实事求是、全面辩证、与人为善、正面引导

● 三 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2021考)

● 马克思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最根本最重要的批评原则,恩格斯评论拉萨尔《济金根》强调用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评价该剧

● (一)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诗意的裁判”,要求文学批评运用同样的诗意或美学的尺度。

● 文学批评是美学的,马克思按照“美的规律”,把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去对待,按照美学的观点去加以分析和评价

● 马克思批评拉萨尔《济金根》“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 恩格斯批评拉萨尔: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了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拉萨尔违背了文学创作应当从生活出发而不能从概念出发的美学原则。

● 批评家对作品应采取审美态度,以获取艺术灵感和审美体验为动机,着力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形象、审美意蕴,产生感动和发现 ,由此为起点进入并将之贯串于全过程。

● (二)文学与在历史中演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反映着人类历史生活,必须把文学这一审美现象当做历史过程的必然产物去对待

● 文学的审美特征中蕴含着具体的历史内容,应该致力于透过美学形式把握其历史内涵。

● 把文学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对其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看其在历史上是否具有进步意义,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否给人类增加了精神财富

● (三) 美学的历史的原则是审美过程和历史过程的辩证统一,美学的原则是历史的原则得以推演的基础,而历史的原则是美学的原则的指导、深化和提高,两者缺一不可。

● 综合辩证地运用审美分析和历史分析

● 恩格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

● 艺术形式+思想内容,审美+社会+历史的批评

● (四)在当代的传承: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和美学的观点

● 四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 (一)思想标准

● 1 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 客观再现、艺术地再现的逼真性,李伯元《文明小史》真实图景

● 真实,是作家在文学的审美世界中创造的,与社会生活的历史本质相近或一致的逼真度或逼真感。在艺术再现中提供真理性认识

● 亚里士多德:诗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叙述意境发生的事;诗“所描写的事情带有普遍性”,而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诗能提供对真理的认识。

● 真实性是作家创造出来的,融入了自己的个体生命体验、情感评价、社会关怀等主体性因素。歌德:艺术家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 新历史主义重新界定了文学、历史,海登.怀特认为逝去的历史永远不可再现和重复,只有关于历史的叙述和阐释。历史的文学性和修辞性。——历史文学与文学文本都是由想象性建构的

● 巴尔扎克: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就在于真实 ·

● 2 文学作品总是会流露出作家的某种倾向性

● 作家的社会立场、思想意向的传达,作者在作品中隐含或流露出对各社会利益相关方的偏向程度。——鲁迅主张文学体现作家所属的阶级性。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指导

● 文学作品中作家的倾向性不应该简单直露或服从于先入为主的概念,而必须通过文学的艺术世界间接地流露出来。 恩格斯反对席勒化倾向,倾向应该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文学作品的倾向性必须在艺术再现中自然流露而不能特别指点。

● 田汉《名优之死》通过刘凤仙无可挽回的堕落、流氓杨大爷的邪恶行径,刘振声不断升级的反抗,控诉当时社会制度,倾向性渗透在艺术描写中,需按照美的规律去鉴赏、分析、评价,挖掘其社会意义。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作品要有进步的倾向性,就是要求作家在艺术地把握世界时能以先进的世界观作指导,反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引导人们抛弃落后而走向进步

● 恩格斯,具有社会主义倾向性的小说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

● 当代,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扬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精神文化服务,以艺术的审美方式,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而热情地肯定、赞美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 3 文学作品总会表现作家的情感

● 情感态度的传达。不仅仅是真是地反映社会生活、流露出特定的社会立场和思想意向,表达作家的个人情感或情绪体验。——以情动人

● 刘勰《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列夫托尔斯泰把情感及其传达提到艺术的根本地位。艺术活一度动:在自己心中唤起曾经体验过的感情,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感情。

● 作家情感的流露不意味着作者可以为所欲为,不顾及作品的客观性,作者不能完全强迫作品按照作者本人的愿望和臆想去行动。

●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在浪漫派看来,文艺是灯,它投射出的形象不是源于世界,而是源自诗人;而在现实派看来,艺术是镜,它投射出的形象是世界。

● 在抒情为主的中国诗词里,情感的流露呈现出不同方式。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词情感有浓烈、平淡两种,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充溢着作者的感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以物观物,物我不分。

● 批评家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思想或情感内涵的价值尺度,体现为对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等作评价

● 衡量一部作品思想性的优劣,最终要看它的社会效果,看它是否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读者中产生共鸣,从而成为时代精神与呼声的集中表达。

● 毛《讲话》:文学批评有两个标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邓:进行文学评价的主体是人民

● (二)艺术标准

● 批评家据以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的价值尺度

● 作品的语言形式、艺术形象、阅读余味所展现出的美学成就及艺术魅力。

● 语言形式的创造性、艺术形象的概括性、阅读余味的醇厚性

● 1 语言形式的创造性

●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如何把语言组织起来完成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等任务?

● 语言的组织方式的艺术创造力、审美水平作分析和判断, 语言形式包含词语选择和组合、文体构造、结构设计、抒情和叙事方式。

● 创造——由内到外的表现、从无到有的创新、别具匠心的独创。

● 司马相如论赋曾曰:合纂zuan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用丝织品来比喻辞赋语言的讲究

● 刘勰《隐秀》: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zeng帛之染朱绿。朱绿染缯,深而繁鲜;英华曜树,浅而炜烨。——用染丝来评论语言修辞的效果,通过彰显质地的美感以达到文质彬彬的审美理性

● 老舍:用最美妙的语言来传达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二马》

● 批评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发现并揭示语言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

● 钟嵘《诗品》:观古今之胜语,多非假补,皆由直寻。称谢灵运诗歌“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语言能直达生活场景,打动人心

● 王国维《人间词话》隔与不隔分析语言是否准确和生动。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眼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 《雷雨》语言的动作性、抒情性、个性,潜台词,冲突,人物。

● 2 艺术形象的概括性

● (1)艺术形象是否丰富

● 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鲁迅: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 (2) 艺术形象是否鲜活

● 把社会生活和心理图景鲜明生动地描绘出来

● 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3)艺术形象是否独特

● 独一无二、自无到有的创造

● 艺术形象以其丰富、鲜活、独特的风貌达到对社会生活概括的目的,标志着文学作品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巴金《家》

● 以丰富、鲜活、独特的艺术形象体现以一含多、以个别表现一般、以有限蕴含无限的艺术概括力。刘勰《物色》: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 3 阅读余味的醇厚性

● 文学作品在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余味深厚与绵长的效果。

● 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的重要尺度

● 刘勰:《隐秀》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让深厚的文辞,既含蓄丰富、又多姿多彩,把言外之余味蕴含在其中。

● 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晚唐司空图: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梅尧臣: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严羽《沧浪诗话》:言有尽而意无穷

● 清代贺贻孙:“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蕴藉极而生光,光极而怪生焉。李、杜、王、孟及唐诸大家,各有一种光怪,不独长吉称怪也。怪至长吉极矣,然何尝不从蕴藉中来。”“夫诗中之厚,皆从蕴藉而出。”

● 《文心雕龙·定势》:“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 把“酝(蕴)藉”作为评价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 《文心雕龙·隐秀》:“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提出“重旨”和“复意” ,指文章蕴含其他重要意义。——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

● 张炎《词源·杂论》评元好问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

● 贺贻孙《诗筏》“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蕴藉极而生光,光极而怪生焉。李、杜、王、孟及唐诸大家,各有一种光怪,不独长吉称怪也。怪至长吉极矣,然何尝不从蕴藉中来。”

● “所谓蕴藉风流者,惟风流乃见蕴藉耳;诗文不能风流,毕竟蕴藉不深。”

● 王夫之《古诗评选》评江淹诗“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自多蕴藉”

● 赵翼《瓯北诗话》赞李白古乐府诗“皆酝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

●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 沈祥龙:《论词随笔》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

● 叶燮:《原诗·内篇》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 含蓄与VS含混: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

● 清代吴乔:诗之难处在深厚,厚更难于深。深沉、厚实

● 思想性和艺术性是统一的,具体并不一定协调。美学的历史的原则是进行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是进行文学评价的基本根据

●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 1 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建议和引导作用

● 作家拥有职业素养,熟练掌握批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定读者群,批评代表一定社会共识,及时反馈来自读者的声音。

● 批评家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独特阐发,、对作家动机和意图、艺术成就的精辟评价,对作品的尖锐批评,都可能对作家创作起到一定的确认、总结、建议、劝导作用。

● 2 文学批评可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并对其文学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塑造作作用

● 超出读者阅读经验、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把握的作品,产生阅读和欣赏上的障碍。 文学批评在作品和读者之间充当一种中介,通过推进优秀作品、剖析文艺思潮、甄别美丑高下,帮助读者建立正确、健康的文学观,提高读者的文学鉴赏水平。对于有害作品或作品中的消极因素,文学批评能起到预警和防范的作用。

● 茅盾读茹志鹃的百合花,肯定小说清新俊逸的风格,抒情诗风味。

● 3 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甄别功能,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评价表达出特定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由此对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鲁迅对萧红《生死场》的肯定: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添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 作品分析、作家评价,批评家的价值观念和理想,启迪读者、影响读者、对社会生产间接的影响。文学理念和观点,学说依据、理论支撑、丰富了思想文化积累。——潜移默化地作用于读者的社会行为。

● 引导读者、作者、文学思潮的重要力量


●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

● 一 类型

● (一)鉴赏型批评

● 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人文思想、审美情趣、语言韵味

● 批评家较高艺术修养、审美鉴赏水平、审美品味、审美直觉——审美特征、艺术成就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 (二)认知型批评(专家批评)

● 学理角度评析文学现象、体现认知冲动

● 特定学术背景、学科路径、艺术见解出发阐发文学现象的意义

● 并力求提出和论证新的理论或批评观点

● 中国小说史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谈艺录

● (三)功用型批评

● 社会效果,适应大众的主流价值需求,正确家指导型

● 古罗马“寓教于乐”、先秦“美善相乐”、孔子评诗经:思无邪——社会道德上不背离统治者的主流规范,合乎善的标准,郑声淫,放郑声

● (四)新闻逸事型批评

● 报导或分析文学的相关新闻逸事,满足读者的消遣和休闲的需要

● 沟通作家和读者的日常渠道

● (五)几个类型相互联系、彼此渗透

● 二 方法(重要)

● (一)传记批评

● 以作家传记的方式展开文学批评,创自汉代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屈原放逐,著《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怨而生离骚

● 圣伯甫,搜集作家回忆录,向作家亲友调查

● (二)社会历史批评

● 考察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学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在于阐释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社会影响

● 斯达尔夫人,社会制度差异,考察不同民族文学的差异

● 泰纳,影响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三因素:种族、环境、时代

● 孟子:知人论世

● 刘勰《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 (三)感兴批评

● 以感兴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体现的独特传统

● 1 文学是对志、情、兴的表达,即对个体独特生命体验的表达

● 2 文学创作有赖于作者从生活中获得感兴或伫兴

● 3 文学作品是兴象的结晶,通过语言创造出充满感兴的或活生生的形象

● 4 读者阅读需要以兴会感悟作者寄寓其中的独特感兴

● 5 文学批评不是逻辑式或推论式,应该是感兴式的,因为感兴可以保持或还原作家的原初感兴

● 中国独有,侧重挖掘和鉴赏作家在作品中的艺术直觉和审美体验。孔子“兴于诗”、叶燮“兴起”

● 唐代,感兴成为文学的一种被普遍认可的属性,杜甫标举感兴、诗兴

● 从文学作品中寻求感兴的表现,并在批评文字中复原这种感兴

● 形式多样:作诗评论、眉批、夹注、序跋

● (四)形式批评(语言批评)

● 依托现代语言学而发展的,关注文学形式的语言组织构造、及其在文化中的功能

● 文学批评重心从作家转移到作品,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转向作品语言构造和语言形式,尝试用现代语言学模型加以分析

● 形式主义四条发展线索:

●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关注文学性和陌生化

● 1920-50s,英美新批评,关注文本语言分析

● 1950-70s,法国结构主义,运用语言学模型从事语言结构分析

● 1960-80s,法国和美国后结构主义,文本解构

● (五)心理分析批评

● 20世纪欧洲由佛洛依德开窗的挖掘作品中的无意识语言及其作用,代表还有荣格和拉康

● 文学创作是人的特殊意识,即个人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升华的结构

● 弗洛伊德,文学创作以性欲为核心的无意识欲望(童年记忆、俄狄浦斯情结)的化装形式,文学的本质是作者被压抑的本能借助幻想得以升华的结构。 无意识语言理论+治疗实践

● 透过作品的表面显意而发现深层被压抑的无意识隐意,指出两者间的化装关系

● 心理分析批评方法的三条线索:

● 弗洛伊德:泛性欲主义

● 荣格:集体无意识的神话原型批评

● 拉康:后期心理分析批评,三界说

● (六)读者反映批评

● 以读者接受为中心,揭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反映、在文学活动中的主动作用,反对作品或作者中心论,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义、内涵、影响以及作家创作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作品不只是由作家创作的,而是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

● 美国批评家菲什:读者起到积极的中介作用,话语的心理效果

● 德国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

● 中国革命文学批评,把是否写人民群众、是否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作为文学批评重要标准

● (七)意识形态批评

●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义所重视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特征、社会政治效果

● 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

● 法国的阿尔都塞、美国詹姆逊、英国伊格尔顿

● 借助现代语言学成果,在文学作品的语言学模型中,重新发掘文学的意识形态蕴含和政治性,重建文学与后现代文化、晚期资本主义历史状况之间的微妙而必然的联系

● 重视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现状和生存境遇在文学上的反映

● (八)文化批评

● 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注重文学的文化特征的批评方法

● 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大众文化批评

● 利用语言学模型和跨学科研究架构成果,从作品语言研究重新转向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复杂多样的联系

● 詹姆逊:文化研究,从政治和社会角度入手

● 在这种新的转向和回归氛围中,文化批评方法把文学看作更大的文化过程和文化实践的一部分,更关注文学所具有的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等文化类型的性质,对作品进行跨学科的文化分析,揭示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 20世纪后期,文化表征理论

● 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是经由语言对意义的产生。——文化表征是意义的生产方式

● 表征型批评,认为文本是一种文化表征,注重文本背后的非文本内容,强调文学文本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联系,这些联系通过文化表征叙述出来。

● 文化表征批评认为,一定时代的文本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表征,关注意义被生成和解释的途径,将文学批评拓展到文学社会学领域。

● 三 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互动

● 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的一部分或具体应用形态,但两者是互动关系

● (一)文学理论指导文学批评

● 文学理论通过特定的学术氛围、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拉动和引导文学批评前进

● (二)文学批评反过来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

● 1 对新的文学现象的批评中作出新发现被提炼和总结成文学理论

● 2 文学批评向旧文学理论发出挑战

● 3 文学批评活跃,促使文学理论家把注意力投向当下具体的文学现象批评,从而出现理论的批评化转向

● 4 当代文学批评对于语言学、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积极运用,推动了文学理论跨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出现

● (三)当代文学批评VS传统文学批评(受影视批评影响)——美国电视批评家罗伯特.C.艾伦

● 1 从关注艺术的自主性(自律性)——作品与艺术惯例(惯用技巧)的关系

● 2 以艺术家、作家为研究中心——以文化产品的制作与传播环境为中心

● 3 认定作品自然具有意义——读者参与意义构建

● 4 意义和经典等级的确定不变——重新审视现成文学准则并拓展文学研究范围


● 第三节 文学批评实践

● 一 文学批评的主体(文学批评具有主体性)

● (一)审美感受力,李健吾

● (二)理性分析能力,学理把握能力

● (三) 文学史眼光,鲁迅对魏晋文学的批评,师心、使气

● (四)社会关怀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情怀,文以载道,白居易关注诗歌的美刺教化作用,社会功效和现实意义,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 二 文学批评的写作

● (一)文学批评文体类型

● 以诗论诗,杜甫《戏为六绝句》

● 评点式,宋代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毛宗岗评点《三国志演义》、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 评传式,以给作家作传记的方式进行批评,评传结合。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序跋式,作品前——序文,作品后——跋文

● 随笔式,灵活议论或抒情,宗白华

● 论文式,论辩、论证,格式规范、新发现、论证严谨、注释规范、文本分析具体细致

● (二)文学批评写作步骤

● 1 阅读文本,获得艺术发现

● 2 选取批评切入点,提炼核心观点

● 3 条理化布局和文字表述


第八章 文学批评【马工程文学理论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