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热梗与冷记忆:答辩

2023-03-05 20:50 作者:良卓月  | 我要投稿

  我母亲在高校工作,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她说“这学期的答辩工作要开始了”“老师们下周都要去学校答辩”。小时候我听不懂答辩是什么意思,就是觉得这个词的发音和大便很像。原来老师们要去学校大便啊,我心想,我听到它就忍不住哈哈大笑。

  长大以后我读了本科也读了研,发现毕业论文答辩不但不好笑,而且时常是件挺痛苦的事。要陈述解释回应,老师们让我们出门回避,等结果的时候通常是紧张的。倒也不是非得把答辩说得多么严肃正经,但总之我是再也不会因为这个词而联想到大便。

  所以当“答辩”“依托答辩”成为了梗,成为弹幕,用来形容一些视频一些事情像一坨大便,在那儿带着优越感沾沾自喜地刷屏——我就好像看到小时候无知无畏的自己搁那儿嬉皮笑脸,现在的我真想冲过去踹上丫一脚。

  这样的谐音梗有多低龄幼稚无聊,喜欢用它的人都是小学生吗?我挺想和他们聊聊。况且,跟这事儿有关的词,未免也太多了吧,翔,雪,奥利给,现在又来个九转大肠,莫名其妙穿越时空就火了,是有多喜欢它跟它这么过不去?

  不过转念一想,用答辩这词代替大便,是不是也有另一重功能呢?就是说它隐藏了不雅的字眼,就比如,不说“畜生”说“出生”,不说“垃圾”说“腊鸡”,不说“低能儿”说“dinner”。比如,我们说“你就是歌姬吧”,比直接打脏字,你看,是不是就显得又机灵又有趣又文明?

  本来好像有点道理,但当你发现所有人都在这么用,就渐渐开始感觉烦了。一个圈子对语言的改写挪用,可以理解成后现代的解构,一次小小的叛逆,亚文化群体在彰显个性呢。但当这群人全体都复读机似的乐此不疲,它不仅不再有创意,还体现着想象力的贫瘠和匮乏。

  我又想,是不是因为我经历过答辩,才觉得答辩这个词被这个梗冒犯了?这样的话,我岂不是伞兵不让人用伞兵形容伞兵,好像也很霸道不讲道理,每个没经历过或经历过答辩的小朋友都应该有权力用答辩来笑话答辩。于是算了,我和解了。

  前些天有位朋友来找我玩,他是位知识渊博的文化人,但平常上网不怎么看弹幕,也不了解相关的梗。他问我说,他经常看到,大家都在说的那个“火钳刘明”,是什么意思啊?刘明是谁啊?

  我被惊到了,啥时代的段子了,然后就给他解释:你看,“火钳刘明”是不是和“火前留名”读音一样?我说“火钳刘明”,就是说我在这个视频火之前,就留下名字啦。朋友说,原来如此,困扰了我好多年啊,你懂得可真多,你们二次元真有趣。

  可以玩火钳刘明和答辩梗的人生真的更有趣吗?

热梗与冷记忆:答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