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完结篇!用火影忍者来讲自然灾害!

第六章 自然灾害
一、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影响(掌握)
1.定义: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有时会发生异常变化,并对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形成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对人文的打击)
2.分类: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沙尘暴等;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等:
生物灾害:蝗灾、鼠灾、虫灾等:
3.影响:
·负面影响:人员伤亡(生理与心理);财产损失(直接与间接);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滞后和隐蔽);引发次生灾害(引起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海啸等的发生)
【注】:人没了,钱没了,矿没了,灾来了
·有利影响(需要特别注意):从气、地、水、土考虑,比如寒潮能够降低病虫害、净化空气、减少流行性感冒:台风的风力发电、对我国南方的气候影响等:
二、气象灾害(理解)
1.洪涝灾害(掌握)
(1)概念/特征(What):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成因分析(Why)(洪涝=来水↑+排水↓)
①来水:
·气候:降水强度大(台风、季风不稳定等)、降水时间长(降水补给型)、融雪快(季
节性积雪补给)
·水文:支流汇水、融水
②排水:
·地形: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气候:气温低、蒸发较弱;
·水文:河道窄、河道弯曲;河流凌汛
·土壤:冻土,水分不易下渗;黏土,水分不易下渗
·生物:植被覆盖率稀疏
·★城市:硬化路面(城市化)
·农业:围湖造田,乱砍滥发,过度开垦,破坏了植被
·工业: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3)分布(Where):
①世界分布:
·从气候上看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上看多分布在沿江、沿海低洼地
②中国分布:东部季风区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山区
(4)影响(To):
①不利影响
·土壤:水土流失;
·灾害:造成其他次生灾害,产生瘟疫等;
·人口:对人民生命造成危害;
·城市:破坏建筑物;
·农业:淹没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
·工业:破坏通讯系统,造成电力系统供电故障;
·交通:对交通系统造成影响,造成交通系统受阻;
②有利影响
·水文:冲刷河床,清理河道:
·土壤:带来肥沃的土壤,创造新的陆地,给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肥力。
(5)对策(Solve):工程:
①上游:调洪——修水库,植树造林
②中游:分洪,蓄洪——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③下游:泄洪、束水——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2.干旱灾害(掌握)
(1)概念/特征(What):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影响人类生产生活。
(2)成因分析(Why){干旱=来水↓+排水↑【即:蒸发↑+水↓+人口(工业、农业、生活、浪费)↑】}
①来水:【与洪涝灾害相反】
·气候:降水强度小(台风、季风不稳定等)、降水时间短(降水补给型)
·水文:支流汇水、融水少
②排水/耗水:
·地形:地形崎岖,容易排水
·气候:气温高、蒸发较强(沙漠);
·土壤:砂土,水分容易下渗;喀斯特地貌(西南地区),透水岩层易下渗
·人口:人口众多,用水需求量大
·农业:农业用水量大
·工业: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工业用水量大
(3)分布(Where):
①世界分布: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
旱灾最严重
★②中国分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西南(一年四季都可能干旱)、江淮地区(伏旱)
(4)(不利)影响(To):
①自然方面:草场退化和沙漠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湿地干涸,鱼虾
死亡。
②社会经济方面: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畜牧业;水资源短缺,人畜饮水
困难。
③引起次生灾害:沙尘暴、火灾、虫灾
(5)(国家)对策(Solve):开源(多弄点水)+节流(少用点水)+适应(适应干旱)+意识+监测=预防干旱
·加强干旱的监测预报、人工降雨等(监测)
·修建水利工程(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源)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倡节约用水(节流)
·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适应)
·加大对居民节水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意
识)
3.台风灾害(掌握)
(1)定义: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本质是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12级以下为热带风暴),多发生于夏秋季节,西北太平洋是台风发生最频繁的地区。
(2)成因:需要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赤道没有地转偏向力,不能形成台风)
【注意】:台风具有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
(3)分布:多形成于5°-20°低纬度地区的热带洋面(高温高湿)
①世界分布:主要影响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
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②中国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山
东、辽宁等沿海省份。【影响范围:我国大部分地区(除西藏、云
贵、海南影响较小),台风主要来自菲律宾以东洋面】
(3)结构:
·台风眼:台风的中心盛行下沉气流,
是晴朗无云的好天气,所以台风中心登
陆某地,该地风速接近于0℃。
·云墙:台风眼两侧,天气为狂风暴雨。
(4)影响:
①不利影响:带来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等灾害。
②有利影响:对于我国可以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缓解高温,可以利用台风进
行风力发电。
(5)对策:
①国家:
·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等;
·及时转移和安置广大民众;
·加强灾害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通用)
·加强监测和预报(利用气象卫星);(通用)
②自我应对:
·发生台风时,躲进地下室或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物中,并且不要靠近窗户;
·在野外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
·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要尽快靠岸。台风眼登陆的短暂平静期,不要外出。
4.寒潮灾害(掌握)【寒潮=风↑+雪(低温)】
(1)成因: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C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深秋到初春。
(2)分布(重点掌握):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除西藏,云贵,海南,四川盆地影响较小)
(3)·影响:
①不利影响:人容易生病,大风摧毁建筑物,强烈降温造成庄稼冻害,大风吹
翻船只,造成通讯和电路系统中断,交通受到阻碍,对当地旅游业造成损失
②有利影响(重点掌握):
·适度的寒潮南侵,可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减少北方的扬尘天气;
·东北、西北的冬雪积累,在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春天积雪的消融,还可
缓解春播的旱情;
·净化大气。寒潮带来的雨雪,不仅增加了空气湿度,而且还会使空气中的
病毒随雨雪降落。
·寒潮带来的低温,还可以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减轻来年
的病虫害。
·寒潮还可带来风力资源,是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宝贵的动力资源。
(4)对策:
①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②采取防寒措施(如添衣保暖、保温措施)
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耐寒品种。
(5)自我应对: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冻伤和感冒。
三、地质灾害(掌握)
1.地震(地↑=地震)
(1)震级和烈度:同一次地震,在多个地方有不同烈度,但震级保持一致。
(2)结构: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3)地震分布:
①世界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②中国分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西多东少,造成的损失是东重西轻,台湾、西藏、新疆、
青海、云南、四川等
③影响:
·不利影响: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强烈地震引起地貌,地形的变化;造成河流改道,
可能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摧毁建筑物,毁坏农田;引起电路系统瘫痪;造成供水
系统出现障碍;造成交通不便;引发环境破坏;造成经济财产损失;引发多种次生灾害:
·有利影响:小地震有利于地球能量的释放,避免更大的地震
(4)自我应对:
①科学避震:黄金12秒(横波和纵波速度差)预警时间快速决定跑还是躲;
②室内避震就地躲避,利用三角空间,蹲或者趴下,护住头部;
③室外避震,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④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⑤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
2.滑坡(地↑+岩+土=滑坡)&泥石流(水↑+岩+土=泥石流)(掌握)
(1)成因(了解):在重力作用下,岩石和土体沿着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例如地震诱发),泥石流必须有水的参与。
①自然原因:
·地形:地形崎岖,岩石破碎,容易发生滑坡
·气候:雨季多暴雨,降水多,降水强度大,容易诱发泥石流
·生物:植被覆盖率低的山区,缺乏植被的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差
·灾害: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不稳定,容易发生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人为原因:
·人口:防范意识和防御灾害措施不到位
·农业:过度开垦,破坏植被,诱发和加剧了滑坡和泥石流
(2)影响:破坏或掩埋村庄、农田、道路: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造成人员伤亡
(3)对策(了解):
①灾前:加强灾害监测,建立预警系统;政府加强对居民的滑坡、泥石流相关教育;禁止
在山区陡坡进行木规模的开发建设;并健全建立相关法规;加强对不稳定的岩石
块体加固;危险地区居民地进行搬迁。
②灾中;制定预案,出现灾情,要及时抢救
③灾后:发生灾情,灾后展开救援和重建工作
(4)自我应对:
①关注天气,如果住在山区,一定要谨慎滑坡和泥石流现象;
②遇到泥石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记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上跑(垂直于等高
线突出方向跑)
③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河谷地区和地势低洼处
四、防灾减灾——对策(Solve)
·对策———就是针对原因(Why)和影响(To)
·对策分为国家对策和个人对策来解决
·防灾减灾对策分为三个阶段:灾害前、灾害中、灾害后
1.国家对策
(1)灾前:灾前监测,灾害防御,灾害预警,灾前宣传,灾前教育
①灾前监测:建立XX灾前监测系统(通用)
②灾害防御(工程+非工程):
·工程:具体灾害具体分析
·非工程: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2)灾中:
①灾中救援: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通用)
②灾中救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交通和通信的安全畅通,救治伤员(生理),展开心理
援助(心理)(通用)
(3)灾后;灾后恢复
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恢复灾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用)
2.个人和家庭对策
(1)灾前:
①关注天气预报(气象灾害) ②关注灾害预警 ③做好灾前物资准备
④牢记逃生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⑤参加XX灾害演习活动⑥树立XX灾害意识
(2)灾中:
①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②对别人进行救助,也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和被救者
(3)灾后:具体灾害具体分析
五、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中的应用(理解)
1.RS(遥感):说白了相当于空中拍摄,获取地面影像,用于搜集和获取原材料信息。
(1)RS优势:探测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实时、动态监测
(2)RS在灾害中的应用: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预报、预警;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数据分析加工,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到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1)GIS的优势:能够对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加工
(2)GIS在灾害中的应用: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综合分析相关信息,进行应急事件的录入、处理、决策等(灾害的监测、预测、评估)
3.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用于定位,导航等
(1)GPS的优势:海陆空全能、全球覆盖、不分昼夜、连续不断、实时信息
(2)GPS在灾害中的应用:可精确定位,帮助用户在遇到危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