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1-3 分离定律的遗传特例【一轮复习】

喵喵 | 1-3 分离定律的遗传特例

1️⃣分离定律的遗传特例
- 显性的表现形式
(1)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₁表现出与显性亲本完全一样的显性性状。F₁自交后代有2种表型,其性状分离比为3:1。
- 如:高茎×矮茎→高茎3高茎:1矮茎
(2)不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₁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F₁自交后代有3种表型,其性状分离比为1:2:1。
如:红花×白花→粉红花1红花:2粉红花:1白花
(3)共显性:当两个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两个显性性状同时存在的现象。如人的ABO血型中IᴬIᴮ表现为AB型。
考点Ⅰ不完全显性
2020·浙江卷
若马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₁均为淡棕色马,F,随机交配,F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
B. F₂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两队等位基因才可以,这是性状分离】
C. F₂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8【1/4AA,1/2*1/4AA =3/8AA *1/2♀ =3/16】
D. F₂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与表现型的比例相同✓【AA×Aa→1AA:1Aa】
2️⃣复等位基因
(1)定义: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以存在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这种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2)形成原因: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变,从而产生了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3)实例:ABO血型受三个基因Iᴬ、Iᴮ、i控制。Iᴬ、Iᴮ基因分别决定红细胞上A抗原、B抗原的存在。

考点Ⅱ复等位基因
2023·全国卷
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₁、A、a);基因A₁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₂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₁对A₂为显性,A₁对a为显性、A₂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现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最多才2:1】
B. 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 1【A₂a和aa】
C. 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A₁A₂和aa】
D. 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A₁a和A₂a】
2021·湖北卷
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Iᴬ、Iᴮ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的。Iᴬ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Iᴮ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IᴬIᴮ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ii基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和B抗原。现有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对家系中各成员的血型进行检测,结果如表,其中“+”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IᴬIᴮ;2Iᴬi;3Iᴮi;4IᴬIᴮ;5Iᴬi;6Iᴮi;7ii
A. 个体5基因型为Iᴬi,个体6基因型为Iᴮi✓
B. 个体1基因型为IᴬIᴮ,个体2基因型为IᴬIᴬ或Iᴬi
C. 个体3基因型为IᴮIᴮ或Iᴮi,个体4基因型为IᴬIᴮ
D. 若个体5与个体6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是ii
3️⃣致死效应
(1)配子致死:致死基因在配子期发挥作用,一般借助配子法分析。
如:Aa的个体自交,其中含A的花粉不育。
分析:花粉不育即精子致死,故精子只有a一种基因型,卵细胞不受影响,含A和a的卵细胞为1:1。
Aa的配子罗列如下:

子一代中Aa:aa =1:1。
(2)合子致死:致死基因在胚胎时期或成体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活的幼体或个体天折的现象。
①显性纯合致死:Aa—⊗→1AA(死)︰2Aa:1aa→2显:1隐
②隐性纯合致死:Aa—⊗→1AA:2Aa:1aa(死)→全显
考点Ⅲ致死问题
2022·海南卷
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₁,F₁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P:1/5aa,4/5Aa
- 2/5A,3/5a
A. F₁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4/7】
B. 与F₁相比,F₂中A基因频率较高【F₁更高,F₁是2/7,F₂是2/9】
C. F₂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25/49【5/9】
D. F₂中A基因频率为2/9✓
2023·海南卷
某作物的雄性育性与细胞质基因(P、H)和细胞核基因(D、d)相关。现有该作物的4个纯合品种:①(P)dd(雄性不育)、②(H)dd(雄性可育)、③(H)DD(雄性可育)、④(P)DD(雄性可育),科研人员利用上述品种进行杂交实验,成功获得生产上可利用的杂交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和②杂交,产生的后代雄性不育
B. ②③④自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且基因型不变
C. ①和③杂交获得生产上可利用的杂交种,其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需年年制种
D. ①和③杂交后代作父本,②和③杂交后代作母本,二者杂交后代雄性可育和不育的比例为3:1【全部可育】
4️⃣从性遗传
(1)定义: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2)举例:秃顶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BB、bb在男女中表型一致,分别为秃顶和不秃顶,但Bb在男性中表现为秃顶,在女性中为不秃。
注意:从性遗传≠伴性遗传
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型都与性别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的遗传截然不同: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后者基因在传递时并不与性别相联系,这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有本质区别。从性遗传的本质为:表型=基因型+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
考点Ⅳ从性遗传
2010·天津卷
食物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庄意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ˢ表示短食指基因,Tᴸ为长食指基因)。此等位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ˢ在男性为显性,Tᴸ在女性为显性。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中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
A. 1/4✓【TᴸTˢ1/2 *♀1/2】
B. 1/3
C. 1/2
D. 3/4
5️⃣母性效应
(1)定义:子代的某一表型不受自身基因型控制,而是由母本基因型决定。
(2)实例:椎实螺是一类雌雄同体的动物,即可异体受精,也可自体受精。其螺壳的左右旋性状遗传即遵循母性效应:

注意:母性效应不同于细胞质遗传,它不是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表达并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决定的。
考点V母性效应
“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的软体动物,一般通过异体受精繁殖,但若单独饲养,也可以进行自体受精,其螺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的区分。旋转方向符合“母性效应”,溃传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 螺壳表现为左旋【dd和Dd】的个体和表现为右旋【DD、Dd、dd】的个体的基因型都有3种
C. 让图示中F₂个体进行自交,其后代螺壳都将表现为右旋【dd自交后是左旋】
D. 欲判断某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实螺作为父本进行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