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3媒介必备知识:一文搞懂传播学三大学派!
在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一般来说,传播学研究可以划分为三大基础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
下面就带你详细了解下这三个学派。

经验学派
1.概述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故自称为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西欧的一些学者则认为美国经验学派的研究是站在行政当局的立场上出发的,因而还把他们称为行政学派。
2. 主要代表学者
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3.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
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得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
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4. 特点
经验学派研究的特点是:对现行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心,而是维护与改进现存社会体制及其功能。他们把社会视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和平衡的有机生物体。经验学派在方法上坚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立场,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5.研究方法
强调实证的、经验性的定量分析。
6. 局限性
(1)科学性上∶问卷调查、实验控制等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前者不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严谨,后者往往难以说明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现实。
(2)可量化上∶经验学派研究的主要是个体或小群体的材料上,其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研究对象也是有限的。
(3)客观性上∶所主张的"纯客观"很难做到,多少会带有学者自己的主张和立场。
批判学派
1.概述
批判学派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兴盛,80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起源于欧洲,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2.主要流派
(1)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观点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文化工业及大众文化的批评上,剖析和批判西方传播媒介的垄断化和“霸权主义”本质。
(2)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着重分析西方垄断传播体制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
(3)意识形态学派:着力研究意识形态本身,研究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
(4)社会文化学派:着重研究大众传播在社会及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5)女权主义学派:着重研究男性统治束缚对女性传播的方式,女性传播形式的力量等。
3.特点
(1)他们都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这也是他们被称为批判学派的主要原因。
(2)他们更多的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3)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
4.成果与贡献
(1)批判学派的研究多关注宏观层面的问题,如大众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等问题,弥补了经验学派在宏观层面的缺失。
(2)批判学派主要是对现行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强调社会弱势和边缘群体的利益诉求,避免了经验学派在既有体制下为既得利益者而服务的研究。
(3)对定量研究进行批判,并提供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传播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媒介环境学派
1.概述
媒介环境学由尼尔·波兹曼创建。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
英尼斯是媒介环境学的奠基人,麦克卢汉是旗手,波兹曼是学科制度化的关键人物。它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尼尔·波兹曼对媒介环境学的定义为:把媒介当作环境的研究(Media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media as environments)。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立的第三学派。
媒介环境学以人、技术和文化的三角关系为研究重点,以泛环境论著称,主要旨趣在传媒对人和社会心理的长效影响。这个学派的崛起矫正了经验学派独霸、批判学派式微的局面,为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媒介环境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何对文化导致深远的微观及宏观的影响,探究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关系。
2.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尼斯、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梅罗维茨、保罗·莱文森、詹姆斯·凯瑞等人。

英尼斯
经济史学家、传播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也是麦克卢汉的老师,媒介偏倚论的代表人物,媒介环境学的另一位奠基人。
媒介偏倚论
从媒介和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出发,英尼斯提出了"传播媒介具有偏向性"的理论,他认为任何特定的传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其偏向性。大体上可分为∶口头传播的偏向和书面传播的偏向,时间的偏向和空间的偏向。根据传播媒介的特性,媒介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上延续的媒介。
(1)偏向时间的媒介∶如羊皮纸、粘土、石头等笨重而耐久的材料,就是"时间偏向"的媒介,其具有易于长久保存但不利于运输的性质,倚重听觉和口头传统的结合。在英尼斯看来,时间偏向的媒介倾向相对稳定的政治集权,有利于宗教的传承和帝国的持久稳定;空间偏向的媒介倾向远距离管理,有利于帝国的扩张。从文化角度来讲,时间意味着神圣、道德和历史,它与等级体制和集权化宗教形式有关。
(2)偏向空间的媒介∶莎草纸、纸张、电报等材料,因具有易于远距离运输但无法长久保存的性质,所以是"空间偏向"的媒介,倚重听觉和书面传统的结合。空间则意味着现在和将来、帝国的兴起和扩张,它与现实的世俗政治权力有关。在任何文化中,这两种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若一味地偏向时间或空间就会造成社会动荡,一个稳定的社会应该在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他师承英尼斯,发展了被称为"媒介决定论"的一套学说,是确立了以媒介技术为焦点的研究传统的关键人物。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涉及现代媒介与大众文化研究。20世纪60年代,他出版了《哥德堡群英》《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和《媒介即讯息》三本书。因著作中的新颖观点,如"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地球村"成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国际传播界最知名、也最有争议的学者。开创了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研究传统,成为媒介生态理论的先驱。但是其理论带有技术决定论的倾向。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因此媒介是人的延伸。凡是延伸人体的东西,都属于媒介。其次,麦克卢汉认为延伸的是人的感觉。人的感觉可以形成每个人的知觉和经验,传播技术就是通过改变人的感官的使用比例创造了全新的环境,通过改变个体继而改变社会。
意义:正是这一定义的提出,使很多工具和活动方式都被划分到媒介的范围内,使传播媒介的范围随之扩大。在他看来,媒介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局限性:他认为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核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映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果,而是建立在洞察的基础上的一种思辨的推论。
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在其著作《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观点。其认为将媒介和信息分开是十分勉强的。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内容的表述,而是媒介自身。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例如电影的内容是小说,小说的内容为文字,这三者均为媒介。
其"媒介即讯息"主要是通过功能、效果这两个层面阐明∶在媒介的功能和作用层面上,他认为媒介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媒介的效力之强是因为它被赋予了另一种媒介作为其"内容"。从效果的层面上,他认为一旦有一种新的媒介出现,无论它传递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讯息,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起人类生活的变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冷媒介与热媒介
这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热媒介包括电影、广播、照片、书籍、报刊等。
(2)而冷媒介与此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孩他想象力。冷媒介包括电视、电话、漫画、谈话等。
意义:在与将媒介本身的特性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变迁结合起来。麦克卢汉认为,近代人类社会最大的变化就是两个过程。首先是印刷媒介这种热媒介对头脑的控制,会导致对部落化的解体;其次是电视等冷媒介能唤起参与和体验,将人类重新部落化。
评价:这种分类是麦克卢汉理论中最令人费解也最易遭到抨击的部分。冷热媒介的界限模糊,甚至彼此矛盾;但是,这两个概念也具有参考性,启示了人们——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心理和行为反应各具特点,提醒人们媒介本身对于信息的理解是有制约能力的。提醒人们,媒介研究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地球村
该理论初次出现在《关于理解新媒体的报告》,详细阐述是在《古登堡心寒璀璨》中。后来,麦克卢汉以"地球村"为标题与人合著了《地球村的战争与和平》(1968)和《地球村》(1989),并在《理解媒介》中提出了这一概念。
其将部落化(口头文化)、脱离部落化(拼音字母与印刷)、重返部落化(电子媒介)来隐喻人类传播史的宗教赎罪过程。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大大加强,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结构要素形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尼尔·波茨曼
尼尔·波茨曼是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纽约学派代表人物,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媒介环境学)。主要代表作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等。主要代表理论有"媒介即隐喻"、"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成年的消逝
"童年"的概念来自于与"成年"的文化分界。口语时代,儿童与成人之间没有交往的技术性困难,彼此的文化世界相同,因此"童年"并不存在。印刷时代,文字开始成为主导媒介,儿童不得不经过学习才能获得与成人分析文化世界的能力,"童年"的概念成为必须。电子时代,媒介扰乱了培育儿童的信息环境,使儿童过早接触早恋、犯罪等内容,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文化鸿沟被填平,两者的文化分界被拆分,童年便消逝了。
这一观点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成年的消逝"。在印刷时代,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成年人指有识读能力的人。逻辑与理性较强的文字媒介促进成人思维的发展,增强了忍耐力和逻辑能力。电视时代,以图像为阅读特征的新童年文化推广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品质,不再要求儿童与成年人在文化特征上有明确的分野。成年在电视世界里逐渐退化,成人又重回心里年龄上的童年。
媒介即隐喻
媒介并非只是运载信息的单纯工具,而是一种隐喻,它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其中媒介的形式极为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便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
娱乐至死
波兹曼认为电视的思维方式和印刷术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电视对话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的,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那就是娱乐的声音。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梅罗维茨
梅罗维茨是媒介环境学学者,著有《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又译为《消逝的地域》),提出了媒介情境论,这一理论建立在英尼斯麦克卢汉的"技术决定论"和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的基础之上。
梅罗维茨提出∶媒介的变化导致社会情境的变化,社会情境的变化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情境就是信息系统,构成信息系统的是∶谁处不什么地点,什么类型的行为可被谁观察到。故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比通常意义上的物质场所重要;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并且情境是动态的和可变的,而大众媒介的运用就会混淆了不同情境的界限,将那些只适台某些人观看的演出原封不动地搬给了整个社会来观看。

保罗·莱文森
保罗·菜文森是美国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教育公司总裁、音乐人,多才多艺,在又学和传播学两方面成就斐然,在音乐上也小有成就。他完美的实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的结合。他是尼尔·波茨曼的博士生,被称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后麦克卢汉第一人"。出版的书籍主要有《数字麦克卢汉》《新新媒介》等等。
补偿性媒介
保罗·莱文森提出,人类在媒介演化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以往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换言之,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完美,但新的媒介又带来新的问题。媒介的进化是人的选择结果,能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的媒介被保留了下来。
在理论贡献方面,“补偿性媒介”理论为媒介技术的进步提供了一种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认为人类决定着媒介的进化方向;提出人类可以精化和控制媒介技术、保存和开发我们喜欢的媒介环境。

詹姆斯·凯瑞
凯瑞提出了“传播仪式观”,从人文批判的角度考察媒介形态和媒介的表达方式,克服“技术至上”的倾向。他认为,人们对传播的认识通常定位于信息在空间中的传递和发布过程,达到对接受者的控制,但媒介技术和表达方式本身又表现为一种仪式。
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媒介或媒介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神圣典礼”,使参与者在媒介营造的生活环境中具备身份,担当角色,并形成媒介化的人生观、世界观。
这类传播行为在不经意中改变着社会结构,形成观念上的社会共同体。比如看报纸时,我们不单是把读报作为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的是视此行为为“参加一次弥撒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