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UC硬体02】磁气覆膜——MS的“润滑油”(米诺夫斯基物理学衍生技术)

2021-08-01 19:12 作者:MSZ-006-3  | 我要投稿

Presented by GUNDAM T.C.R.I.

本文仅供参考,详细请参考设定原文进行思考查证

  首先感谢提供OFF、GPF、MSB等资源的文姐(新浪微博@-射命丸文-)和提供GFF资源的郡主(新浪微博@斑鸠郡主)

译者/编者:z3(bilibili@MSZ-006-3/百度贴吧@z高达3号机,本文图解皆为编者个人翻译,可根据注释或参考文献列表自行查找原图。

校对&协力:高野(微博@蒼崎榛子)、南部(微博@astastya)

(按字母顺序排列)


关键词:磁气覆膜(マグネット・コーティング/Magnet Coating)


目录

1. 引言

2. 正文

  2.1. 磁气覆膜的设计者

  2.2. 技术原理

  2.3. 效果与特点

  2.4. 磁气覆膜技术的弊端

  2.5. 一年战争期间的磁气覆膜运用记录

    2.5.1. RX-78三号机的改造

    2.5.2. RX-78二号机的磁气覆膜施加工作  

    2.5.3. 金米岛突袭事件

    2.5.4. 地球联邦军其他磁气覆膜运用机

    2.5.4. 吉翁公国的磁气覆膜技术

  2.6. 磁气覆膜技术的实用化

3. 后记

4. 参考文献

5. 附录

  5.1. 附录Ⅰ-GTO的磁气覆膜技术

  5.2. 附录Ⅱ-RX-78-3 G-3高达的动向

  5.3. 附录Ⅲ-磁气覆膜与塞可缪系统的比较

6. 致谢


1. 引言

  在宇宙世纪的战场上,近距离战斗的发生机率相当高,这时,如果能够迅速将驾驶员的操控动作反应到机体上(操控灵敏度) ,还有提高机体迅速活动的运动性(灵活性) ,有时甚至比威力强大的武器和重装甲更加有用。地球联邦军为此开发出了磁气覆膜(Magnet Coating)技术,用以提高MS(Mobile Suit)的操纵灵敏度和灵活性。本文将对磁气覆膜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2. 正文

  2.1. 磁气覆膜的设计者

  磁气覆膜的设计者是当时的电磁工学新锐——地球联邦技术总部的莫斯克·汉恩博士。

莫斯克·汉恩

  莫斯克·汉恩博士迅速学习了逃亡到地球联邦的托雷诺夫·Y·米诺夫斯基博士的理论(至于汉恩博士和米诺夫斯基博士之间有无技术方面的交流合作,则没有定论),并将其与现有的电磁工学结合,成功制造出了稳定的磁单极粒子,磁气覆膜技术如是诞生。

托雷诺夫·Y·米诺夫斯基
汉恩博士(右三)亲自带领磁气覆膜技术团队为RX-78二号机施加磁气覆膜处理。
U.C.0079年12月末摄于金米岛(下同)。

据说,莫斯克·汉恩的体格与RX-78的开发者——提姆·雷出奇的相似,详见“3. 后记


  2.2. 技术原理

  磁气覆膜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联邦系MS力场马达的反应效能而开发出来的科技(吉翁系MS则大都使用流体脉冲驱动)。与旧有磁悬浮技术所使用的电磁不同,这是一种米诺夫斯基物理学的衍生应用,使用以稳定的磁单极粒子制成的单极磁性涂膜,涂饰在机械关节的可动部位,藉由同性相斥的磁力原理,消除零件与零件之间的摩擦力,借此让MS的活动更加灵敏迅速。磁气覆膜与用于关节驱动的力场马达同属于MAWS(Minovsky-theory Applied Weapon System=米诺夫斯基理论应用武器体系)。

磁气覆膜车搭载着能够产生强大磁场的装置,是磁气覆膜作业过程中的必要配备
技术团队正在为RX-78-2施加磁气覆膜

※流体脉冲系统与力场马达,详见下文↓


  2.3. 效果与特点

效果:

  RX-78-2在一年战争末期接受了施加磁气覆膜的紧急处理,运动性能大幅提高,有一说认为,其转换姿势所需的时间缩短了27%,大幅提升了运动性和反应速度。在民间流传的说法中,也有称其能够以3倍的速度运动的,这略有夸张,但并非全属夸大其词。

  此前被当成磁气覆膜试验机的G-3高达(RX-78-3)的运动性则提升到原有的2倍。RX-78NT-1 艾历克斯因为在设计阶段就已导入了磁气覆膜技术,使得反应速度是一般机种的3倍之多,由此可见磁气覆膜处理前后的差异颇为显著。

  顺带一提,据名著《新人类部队如斯奋战》*所言,飞马级强袭登陆舰白色基地(White Base,以下简称WB)的舰长——布莱特·诺亚上尉,曾将磁气覆膜形容为“就像在MS的关节上面涂了润滑油。”,这样的解说可谓是一语中的。

特点:
①提升力场马达的反应速度
②提升机体的运动性
③具备低成本*、高整备效率

*《新人类部队如斯奋战》为作品中虚构书籍。

(z3注:想知道新人类部队如何作战?看这里↓)

*因为只需要在关节部位实施磁气覆膜处理,所以成本非常低廉。

※有一说认为,磁气覆膜会产生发光现象(Gundam Crisis)


  2.4. 磁气覆膜技术的弊端

  一年战争末期,还处于研究阶段的磁气覆膜技术被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而运用在了RX-78二号机上,可以说该技术使机体在原本性能不足的情况下,强硬地跟上了驾驶员的驾驶要求,因此,在驱动器(力场马达)的功率依然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存在各内部的系统难以正常工作的隐患。这样一来,在进行有如“将针线穿入针孔”般的高精度射击动作时,机体有出现故障的可能。为此,据说RX-78-2被临时施加磁气覆膜的同时,最关键的轴关节部位传感器的优先度被修改成了“优先传达射击控制数据”。*

  同时动作变快会对机械造成额外负担,虽然联邦系MS的学习型电脑(ICN)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自行调整,但仍需驾驶员把控机体的灵活性与平衡。

  另外,早期的磁气覆膜的使用寿命极其有限,会随着机体的使用而衰减,例如NRX-044 阿希玛等早期可变机*,每次出击都需要再度进行磁气覆膜处理,所幸经过后续改良,只要进行简单的维护,磁气覆膜的效果就能维持数月。

《GUNDAM MS Bible》第63期插图

   也有说法认为,在联邦系MS开发初期,磁气覆膜技术原本是驱动系机构中枢——力场马达的搭载候补之一,不过在高性能的背后隐藏着动作性能的不安定,在动作反应极快的状况下甚至可能造成机体自损,因而未第一时间获得采用。

  而磁气覆膜技术虽然可以有效减小力场马达驱动时的阻力,但战后研究认为磁气覆膜不仅未必在寿命延长上有效果,甚至有可能只是延缓马达已承受过度负荷的症状显现出来罢了。

*关节传感器优先的思想被战后开发的RX-178 高达MKⅡ所继承,MKⅡ将JPS(Joint Position Sensor=联合方位传感器,负责检测各部位传感装置的联动以及各个关节的可动状况)作为优先设置,却因此产生了关节损耗情报无法及时反馈的风险(据悉MKⅡ 4号机与3号机在试飞时坠落均与此有关),关节传感器优先设置因而被称为“RX-78的负面遗产”。

*可变机的磁气覆膜,见“2.6. 磁气覆膜技术的实用化

部分引自《Master Archive Mobile Suit RX-78 Gundam》、《Master Archive Mobile Suit MSZ-006 Z Gundam》,请酌情参考。)


  2.5. 一年战争期间的磁气覆膜运用记录

  在一年战争期间,磁气覆膜技术属于极机密高科技,仅被少数机种采用,以下为目前所知的部分运用记录。

    2.5.1. RX-78三号机的改造

  有说法认为,莫斯克·汉恩博士的磁气覆膜技术团队在对阿姆罗·雷的RX-78-2实施磁气覆膜之前,对日后被称为“G-3高达”的RX-78三号机进行了试验。

RX-78-3 G-3高达

  这台机体包含在WB从SIDE7带出的高达相关预备零件中,后来从WB卸下*,用于各种各样的试验。其中一环就包含了磁气覆膜,使得机体的运动性提升到原有的2倍,其修改后被赋予了RX-78-3的型式编号。 

*三号机从WB卸下的时期曾被认为是在WB离开SIDE7,入港月神二号的时候,但现已定论是在“敖德萨会战”前后。


    2.5.2. RX-78二号机的磁气覆膜施加工作

  自SIDE7遭遇战以来,RX-78-2 高达的性能一直凌驾于吉翁公国军的MS-06 扎古Ⅱ之上,但随着公国军新型机动兵器的高性能化,RX-78-2的相对性能在一年战争末期已然下降,同时作为新人类而觉醒的阿姆罗·雷少尉(当时)反应速度超过了常人的范围,从操作拉杆和踏板到机体产生实际动作的时间对他来说实在太长了,这台“老搭档”已无法跟上他的反应。

  因此在金米岛(旧所罗门)技术总部位对RX-78-2进行的磁气覆膜处理,属于机体跟不上驾驶员的反应速度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实际负责该工作的是磁气覆膜技术团队中的阿斯特纳吉·梅德索*等技术士官候补生,这项处理在莫斯克·汉恩博士的亲自指挥下进行,于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准备投入工作的汉恩博士

  这项改修给RX-78-2带来了巨大的变动,式样上已经十分接近RX-78-3规格*,但由于主体的核心战机并未经过调整*,故军方的正式记录上并未更换其型式编号。话虽如此,部分资料中仍可见到将阿姆罗·雷少尉所驾驶的RX-78-2记载为RX-78-3的记述,特此说明。

莫斯克·汉恩博士(左)向阿姆罗·雷(右)讲解磁气覆膜技术原理

  如《新人类部队如斯奋战》一书所言,莫斯克·汉恩博士曾对RX-78-2的驾驶员阿姆罗·雷少尉放出豪言壮语:“我有‘理论上的自信’,机械上的摩擦全都消除了。”
  “也就是说,最高速度可以无限快吗?”阿姆罗对此表示惊奇。
  “嗯,理论上是的……”莫斯克大致认同了少年的疑问。
  “但是,以高达的功率做不到。”博士随后补充道。
  的确,由于机体功率的问题,使运动速度达到无限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机体自身的平衡问题也使得该构想无法实现。虽然磁气覆膜提高了RX-78-2的极限性能,使其运动性能大幅提高,成功跟上了驾驶员日益增强的反应速度,但这架机体原本就不是基于这种新技术而设计的。

在“星一号作战”前进行调试的RX-78-2 高达

  在进行了磁气覆膜的施工后,乘坐该机体的阿姆罗这样说道:“这可真厉害啊。”

  阿姆罗微微动了动高达的手臂,发出惊叹的声音。当被问到状态如何时,他用混杂着困惑的声音回答:“虽然很好,但是动作变快会对机械造成额外负担,要平衡好这些很困难。” 

  虽然高达的学习型电脑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自行调整,可对于没有安装与磁气覆膜相对应的操纵系统的机体来说,仍需要驾驶员来保持平衡,但由于驾驶员阿姆罗·雷的优秀技术,进行磁气覆膜处理的RX-78-2在之后的战役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使“白色流星”的战场传说家喻户晓。(z3注:联邦一般不会叫人家“白色恶魔”,那是吉翁侧的称呼233。)

  而作为新人类用MS所开发的RX-78NT-1 艾历克斯,因为在设计阶段就将磁气覆膜列为标准工程,因而无须考虑这种问题,但其反应非常敏感,是一种需要细致操纵的机体。

调试中的RX-78NT-1 艾历克斯
《GUNDAM Fact File》27期23页插图

*阿斯特纳吉·梅德索,地球联邦军著名整备员,于U.C.0093年的“夏亚之乱”中不幸牺牲。

*规格(式样)号码,例如RX-78-2的“2”代表“RX-78的第二种规格”,而不表示二号机,阿姆罗·雷少尉驾驶的高达为RX-78-2规格的RX-78二号机。

*相比RX-78-2规格,RX-78-3规格在增加磁气覆膜的同时,也换装了核融合炉的激光加速器和新式学习型电脑(NICN)。


    2.5.3. 金米岛袭击事件

  U.C.0079.12.25,RX-78-2正于金米岛内部进行磁气覆膜处理。在莫斯克·汉恩博士的指导下,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莫斯克・汉恩博士(左)与阿姆罗・雷(右)
  此时,于金米岛周边执行巡逻任务的第24巡逻部队(万圣节杰克小队)遭遇了吉翁公国军的塞可缪(精神感应装置)搭载型MS——MSN-01 塞可缪系统高机动试验机。
MSN-01 塞可缪系统高机动试验机

  这架机体突破了防御网并开始向金米岛方面进攻,第24巡逻部队因而开始了追击,整个金米岛都发出了警戒警告。WB开始迎击敌军,RX-78-2则被留在金米岛中,继续进行磁气覆膜处理,因而这项工作被施加了时间限制,以期高达尽快投入战斗。从限制时间不足5分钟的时候开始,在金米岛中的战斗就变得激烈起来,除了MSN-01以外,力克·大魔和扎古Ⅱ等MS也开始了攻击,联邦军则投入了吉姆、WB所属的钢加农、宇宙战斗机和铁球等进行迎击。

  在吉翁公国军的MS一个接一个被击落的情况下,突破防御网的MSN-01侵入了金米岛内部,破坏了要塞的一部分。

淡淡发光的高达肘关节,一说认为发光也是磁气覆膜的效果 

  紧接着,在限制时间内完成了磁气覆膜处理的RX-78-2出击,于金米岛的港湾区域与MSN-01交战。得益于于磁气覆膜带来的性能提升,高达迅速使MSN-01失去了战斗能力,并为了与WB汇合而脱离了港湾。

感谢codefinding(百度贴吧@棵奔水上飄)提供的Gundam Crisis片段

 ※此事件出自2007年日本富士急ハイランド开幕的高达危机(Gundam Crisis)游戏会场,本文与此事件相关内容出自《Gundam Perfect File》第130、136期。详细请见↓


    2.5.4. 地球联邦军其他磁气覆膜运用机

  除上述机体外,为了获得一流的机动性,RX-78NT-1 艾历克斯、RX-79 BD-1 蓝色命运1号机、RX-78-4 高达4号机(G04)、RX-78-5 高达5号机(G05)等机体也进行了磁气覆膜处理,其中NT-1作为联邦的新人类用MS,在设计阶段便将磁气覆膜列为标准工程,避免了该技术的部分负面影响。

  [z3注:虽暂未找到明确资料,但推测BD2、BD3同样有磁气覆膜处理,同时可以发现,RX-78-2可能是oyw期间最晚被施加磁气覆膜的高达(所罗门攻防战之后),毕竟当时该技术在运用方面仍未成熟。]

RX-78NT-1 艾历克斯

 

RX-79 BD-1 蓝色命运1号机
RX-78-4 高达4号机(G04)

     

RX-78-5 高达5号机(G05)

  另外,在漫画《机动战士高达MSV-R虹霓的真‧松永》第五卷中,为了测试磁气覆膜对提升机体反应速度有多少贡献,原型G战机也被莫斯克·汉恩博士施加了磁气覆膜处理(z3注:时间为79年9月,推测该处理可缩短分离合体所需时间)。


    2.5.4. 吉翁公国的磁气覆膜技术

  虽然吉翁公国军也有研究磁气覆膜技术,但相对来说,公国军更重视塞可缪技术。再者,公国军开发的MS多半采用流体脉冲驱动系统,磁气覆膜对此派不上用场,所以公国军MS很少使用该技术。

  不过也有少数特例,例如小行星基地培曾所开发的MS-11 机动(ACT)扎古。和过往的公国系MS不同,这架机体采用了力场马达用于驱动*,因此可以使用磁气覆膜来提升运动性能,作为结果,机动扎古的反应速度提高到了需要限制器的程度。

*在《Gundam Officials U.C.0079~0083》中亦有说法认为MS-11 机动扎古使用了类似力场马达的驱动系统,而非力场马达。

MS-11 机动扎古

  一说认为,在一年战争末期,培曾基地曾将一台机动扎古送往月面格拉纳达基地,该机体之后投入了月球近海的战斗,但并未取得傲人的战果,最终被地球联邦宇宙军第16独立战队的RX-78-5 高达5号机所击破。

一年战争末期的MS-11 机动扎古
摄于U.C.0079年12月末

  顺带一提,机动扎古于战后被联邦军所接收,配备在奥古斯塔研究所。被联邦军接收的机动扎古,基于性能升级需求,全部换装线性座椅和全周天屏幕,并且配备了与高扎古、马拉塞通用的光束步枪。

格里利普斯战争期间的MS-11 机动扎古
U.C.0087年5月中旬摄于奥古斯塔研究所


  2.6. 磁气覆膜技术的实用化

  在阿姆罗·雷少尉的RX-78-2 高达上证实有效的磁气覆膜,原本是仅有少数机种采用的极机密高科技,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该技术已经日益普及,一年战争后有越来越多机种开始使用磁气覆膜,如第二世代MS就使用了磁气覆膜对涉及AMBAC机动的连接机构及主喷射器可动部分进行了处理,从而提升MS的整体机动性能。

  该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于TMA(可变型MA)及TMS(可变型MS)上,通过对变形用零件和各可动部(如装甲间铰链与滑动部分)施加磁气覆膜处理,就能成功实现0.5秒内的快速变形。

在战斗中迅速切换形态的NRX-044 阿希玛
MSZ-006 Z高达以及MSN-001A1 德尔塔Plus等TMS,也都得益于磁气覆膜,能在0.5秒内完成变形。

  日后之所以很少再提及磁气覆膜处理,是因为该技术在MS设计中已经成为标准配备

《GUNDAM Fact File》27期25页

※《GREAT MECHANICS RX-78ガンダム&V作戦BOOK》中有一说认为RGM-79N 吉姆特装型并未进行磁气覆膜处理,实际情况不明。


3. 后记

  分享一个在查找设定途中发现的趣事(可以说是写这篇专栏的最初动机233)

《Gundam Officials U.C.0079~0083》 P660

  翻OFF时看见了这句话,“据了解这两个人的人说,莫斯克的体格与RX-78的开发者提姆·雷出奇的相似。”
  起初不明白为什么要提这句话,直到我去翻了下这二位的人设……

  体格不能说十分相似,只能是完全一致。

机动战士高达大事典一年战争编(复刻版)

  后来在翻阅动画事典时无意发现,这实际是因为安彦良和积劳成疾住院,角色设计无人担当,画师不得不临时绘制一个新头接到提姆·雷的身体上…… 

  另外,本次最有意思的发现是磁气覆膜可能会发光?和朋友讨论时提到这或许能解释Z高达剧场版1中加普兰变形前的发光现象(只是我们的猜测,不用当真233)。

卡缪:当时就一阵闪,我和MKⅡ都很震惊

  附带一提,现实中位于日本台场Diver City商场门前的1/1 RX-78-2曾在2012年进行了一次磁气覆膜升级(更换了关节处的圆形盖板)。说实话,动画里78的关节一直就是后者的样子,这只是改回去了罢(然后出了款关节盖板新规的基地限定rg…)。

  同时提醒一下,在作品设定中,从外观上难以判断磁气覆膜的有无。



4. 参考文献

《Gundam Century》

Mobile Suit Z Gundam AEUG Edition Date Collection 下卷》

《Gundam Officials U.C.0079~0083》 

《総解説 ガンダム事典 Ver: 1.5》

《Gundam Fact File》系列

《Gundam MS Graphica》系列 

《Gundam Perfect File》系列

《Gundam MS Bible》系列 

Master Archive Mobile Suit系列 

(z3注:《Master Archive Mobile Suit》系列存在较多原创说法,本文采用其原创部分已用黄字标注,请酌情参考。)

 


5. 附录

  5.1. 附录Ⅰ-GTO的磁气覆膜技术

  在漫画《机动战士GUNDAM THE ORIGIN》第18卷中,RX-78-02 高达因反应速度过慢,被夏亚的新型MS勇士所重创。第19卷中,为了提升高达的反应速度,WB于所罗门攻防战前夕停靠于一座民间浮动船坞,在那里,由联邦科学局技术开发部的莫斯克·汉恩博士所带领的技术团队对高达进行了磁气覆膜处理。(z3注:可以发现莫斯克·汉恩博士的形象与0079 TV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动,安彦也对当年的敷衍人设感到不满吧。)

与原作不同,RX-78-02在接受处理时进行了解体,同时更换了新部件(如可动方向喷嘴)
GTO的磁气覆膜技术原理与正史并无太大差异(毕竟是小仓信也负责考证的)
施加磁气覆膜处理的RX-78-02因关节摩擦阻力被极大降低,在启动测试中(无人驾驶)无法及时停止运作,一度陷入了“暴走”状态,导致莫斯克·汉恩博士受伤




   5.2. 附录Ⅱ-RX-78-3 G-3高达的动向

  于U.C.0079年9月18日的战斗中被破坏的高达三号机(当时仍为RX-78-2规格),在经由幸存队员们之手回收至白色基地后,以二号机的“零件提供专用机”身份在该舰的MS甲板上度过了很长一段时光。在敖德萨会战(11月7日)前后,三号机又透过输送部队移送至北美,正确日期虽然不明,但白色基地曾在10月中旬至下旬数度于欧洲地域与玛姬露达•亚姜中尉的米迪亚输送机补给部队接触,故推测应是于此时期运出。 

RX-78-3 G-3高达

  自WB运出的三号机,就朝着宇宙军管辖的MS开发据点——北美奥古斯塔工厂移动*。抵达目的地之后,机体引渡给莫斯克·汉恩所率领的研究团队,成为包含各部致动器换装在内的各种机体反应提升考案测试用机。

  二号机在各地打出的丰硕战果,直接证明了RX-78-2 高达的优秀。然而,随着驾驶员的熟练度提升,开始出现机体跟不上驾驶员操纵的现象,换而言之,在开始运用可能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RX-78-2身为兵器的极限就已经慢慢浮现了。看到这样的报告之后,莫斯克·汉恩博士等人对三号机施予以“提升机体反应速度”为主要目标的设计改动措施,成果就是如今以型式编号RX-78-3广为人知的第三种式样,亦被称为G-3高达。

SCV-73 白色对抗马(Gundam The Ride画稿)

  接受上述处理,型式编号变更为RX-78-3的三号机,就在大战末期送往月神二号供收集实验数接使用。月神二号在消化种种实验后,便配备给飞马级强袭登陆舰五号舰——SCV-73 白色对抗马,并作为该舰舰载机部队的旗机投入阿·巴瓦·空攻防战。然而,在抵达战场时,两台迫降于白色对抗马格纳库的RGM-79 吉姆(万圣节杰克队)与正在换装核心战机的G-3高达发生碰撞,使G-3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z3注:该内容出自体感电影Gundam The Ride,其CG导演増尾隆幸却认为G-3只是散架了,没有受到实际损伤。)


《GUNDAM Fact File》140期21页插图

  于G-3高达战后的去向,则有记录认为,在阿·巴瓦·空沦陷后的第九天,G-3G战机组合使用,参与了针对阿·巴瓦·空内部吉翁军残党的清除作战。(EVOLVE../11 RB-79 BALL

  也有记录指出,G-3在战后配备给了飞马级强袭登陆舰三号舰——SCV-71 白色基地Ⅱ世,供狩猎吉翁军残党使用。(年轻彗星的肖像,定位和GTO相似,仅供参考。

*有一说认为,3号机在欧洲离开WB之后,并未直接朝北美出发,而是一度移送至南美。这项说法的路线为,3号机先在贾布罗工厂接受包含磁气覆膜在内的改装,再移送北美奥古斯塔工厂。无论何种说法,最后移送北美奥古斯塔工厂一事都是肯定的,故本文采用直接移送北美的说法,此说法并非确定事项,特此声明。关于RX-78的动向,这类异说或异论过于层出不穷,着实令人痛感追查军方最高机密试作机绝非易事。

※Gundam The Ride↓



  5.3. 附录Ⅲ-磁气覆膜与塞可缪系统的比较

(z3注:实际这两者属于并列技术,可叠加使用,本段仅是进行横向对比,方便介绍两者的特性,并非评判整体优劣。)

  由吉翁公国军率先实用化的塞可缪(精神感应)系统,是专门开发给反应速度与空间辨识能力都凌驾于一般正常人之上的新人类驾驶员使用的。塞可缪系统是利用新人类所发出的感应波(名为Psycho Wave的精神感应波)的科技,是一种用脑部思考来控制机体和武装的系统(不过,光用脑部思考来控制、执行战斗仍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多半是同时使用塞可缪系统和传统操纵杆互相搭配) 。另外,精神感应波还能运用于无线通讯(米诺夫斯基通讯) ,因此衍生出可以进行无线遥控的端子型武器和感应炮,使用这些“无线遥控攻击机(浮游炮)”来攻击敌人。

《GUNDAM Perfect File》30期23页插图

  磁气覆膜和塞可缪系统的实用化时期非常相近,且都源自于米诺夫斯基物理学,目的是为了提升现有机体的操控性。不过,这两种“师出同门”的科技仍有不少差异。最大的差异则是磁气覆膜无法从机体外观上进行判别,而塞可缪系统则会配置浮游炮等武器,非常容易辨识。

  相较于科技层面较高的精神感应系统,磁气覆膜乍看之下是极不起眼的科技,因此有人认为,塞可缪系统是更为“优越”的系统,但是在实际运用上却不一定如此。接下来,本文将解说双方的技术差异。

《Gundam Fact File》27期26页

①成本

磁气覆膜只需要“涂装”上去,塞可缪系统则需要非常昂贵的高科技设备来搭配,使得后者的成本大幅增加

  磁气覆膜基本上只有在关节部位追加“涂膜”,和塞可缪装置相比,后者需要使用高科技的感应波转换器与收发讯装置,甚至还要搭配浮游炮等攻击端子,相较之下,磁气覆膜的成本显然要低很多。另外,塞可缪装置无法搭载在既有机体上,需要开发专用机种,但磁气覆膜则可以用在旧机种(力场马达驱动型)上提升性能,没有过多的机体规格限制。

 

②扩张性

  可变型机种最大的致命伤就是变形所需时间过长,因此磁气覆膜能有效加快变形速度,塞可缪系统则缺乏科技转移的目标

  “只要思考就能操控”的塞可缪系统,照理说可以运用在医疗等其他领域,但是军事机密科技想要在民间普及化,有着相当程度的阻碍。而且塞可缪系统是操控系统,在其他领域的实用性并不高。相对的,磁气覆膜只是“消除机械的摩擦”的单纯科技,因此可以很容易地转移到各种机械上面,也能让TMA(可变型MA)或TMS(可变型MS)的变形机构运作变得更为顺畅。


③实用性

最高科技结晶的塞可缪系统需要庞大的后勤辅助,磁气覆膜则不需要大规模设备就能进行维修

  “MS科技落后10年”的地球联邦军所开发的磁气覆膜,和“MS科技领先10年”的吉翁公国军的塞可缪系统,何者科技较优越,其实光凭一眼就能判断出来。可是在战场前线使用时,科技层面较低的磁气覆膜反而比塞可缪系统更加可靠。塞可缪系统故障的机体,在战场上会受到严重制约,但磁气覆膜失去作用的机体,仍旧能够继续作战,这点甚为重要。

 

④反应力提升

塞可缪系统的目标是人机一体化,能够进行极为精密的动作,相较之下,磁气覆膜只是加快机件的运动速度而已

  这里所提到的反应力,是驾驶员输入指令后,直到机体开始产生反应这段期间的时间差。“只要思考就能操控”的塞可缪系统(虽然只是辅助性质)明显比磁气覆膜来得更快。虽然磁气覆膜也是追求反应力的产物,但是仍需要驾驶员使用操纵杆(人机介面)来输入指令,理论上再怎么快都比不过精神感应系统的反应效率。

⑤运动性提升

磁气覆膜的功能仅止于提升机体运动性,而塞可缪系统则是会根据驾驶员的新人类潜能高低,产生共鸣现象

  MS和MA的运动性,指的是回避性、以及回转速度,也就是操控的“灵活性”。磁气覆膜是专门提升运动性的科技,至于塞可缪系统,则和运动性没有直接的关连。当然,藉由塞可缪系统,能够提升驾驶员的感知能力,更快发现敌人,这和上一项反应力提升是相通的,所以综合来说,塞可缪系统还是占优势的。

⑥攻击力提升

塞可缪系统催生了浮游炮等前所未见的武装和攻击方式,让MS的攻击战术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磁气覆膜并非是用来提升攻击力的科技,而塞可缪系统则可以搭配操控有线或无线光束炮等攻击端子,所以攻击力这一项,明显是塞可缪系统占有优势。塞可缪系统搭载机能利用精神感应来操控感应炮等“机动炮台”,实施包围攻击和饱和攻击(全方位攻击) ,因此评价极高。其次就算使用传统武器,也会因为空间掌握能力增强,而大幅提升命中率。

  


6. 致谢

  感谢分享扫图资源的文姐(新浪微博@-射命丸文-)和郡主(新浪微博@斑鸠郡主),感谢GUNDAM T.C.R.I.的各位,谢谢大家的阅读!


请各位TMS/TMA定期检查磁气覆膜状况


【UC硬体02】磁气覆膜——MS的“润滑油”(米诺夫斯基物理学衍生技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