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方志远教授:严峻冷酷的明初社会

2022-03-03 16:58 作者:方志远讲明史  | 我要投稿

       秦朝统一中国,然后项羽割据、刘邦统一中国,但是他仍然分封做王。分封以后,出了问题,出了七国之乱。我这里必须要点评了:在当时到底是统一的政权好还是分封的政权好,谁也把不准,只要能够长期活下去,它就是好的政策体制,人民看到的是周分封延续了好多年,人民看到的是秦不分封,二世而亡,所以他们要分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用二千多年的趋势来指责古人,那我们是什么态度?汉高祖也一样,开始分封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都分封的,后来逐渐铲除异姓王,然后封同姓王,为什么?因为由于当时的通讯条件、交通条件的限制,政府对全国的掌控能力有限,无法对全国那么大的地方进行有效地统治。中央能够直接控制的地方,一共十五个郡,中央势力暂时达不到的地方,让自己的子弟进行统治,通过血缘的关系,像西周一样,建立起一种统治。 

       

       但是后来发生了七国之乱,很多人指责,你就不应该这样弄,给后世不是留下了后患吗?但是我这里要说,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问题,汉高祖解决汉高祖时候的问题,他的问题是国家要统一,至于采取什么方法统一,采取什么方法巩固政权,他是没有办法的,那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能怎么弄就怎么弄。后来王国的势力强大了,他想摆脱中央,中央的势力强大了,他想更进一步控制王国,这样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剧,这个时候就要谁在这个位置上谁解决这个问题。你如果解决不好,你就是不肖子孙,你不能说祖宗你怎么弄这个摊子给我了?人家的摊子是好摊子,只是你没有解决!历史研究总是主观着落在现实关怀上。

        为什么我说明太祖的政府是一个责任政府,明太祖是一个责任皇帝?元朝统治一百多年,通过和群雄争斗,明太祖建立明朝以后,这个政权、国家怎么弄?所以他对以下几种人进行了打击。 

        第一种是贪官污吏。贪污腐败不惩治,人民不高兴,社会不稳定;惩治贪污又打击家庭,家庭破裂又很悲惨,所以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极其重要。明太祖制定了制度。为什么要打击这种人?因为朱元璋自己从小就是过苦日子的,知道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民众对某一个贪官的怨恨和愤怒,最终是指向他的管理人,指向朝廷的,这就叫为朝廷招怨,所以他必须打贪官,打贪官就是维护朝廷。而且他不断地向民众尤其向官员传输一个理念,春秋时期管仲的一个理念,叫做“士农工商,国之石民”,“士”是贵族,农”是农民,“工”是手工业者,“商”是商人,国家要稳定,必须依靠这四个层面的民众,否则政权就不能巩固。什么叫做“石民”?就像现在打桩基一样,过去做房子,它是用柱子,柱子是木头的,但是木头容易腐烂,柱子下面要放很大的石块,来隔离土层和木头的空间,使它不腐烂。“士农工商”就犹如房子下面的石块、石柱,任何一块发生问题,政权都要倒塌。 


       第二种打击的人是富人,我们现在看来这个不应该了。他如何打击富人? 

       明太祖如何对富人进行打击?洪武元年,把苏州的富人迁到濠州(今凤阳),也就是明太祖的家乡。洪武三年,又把苏松嘉湖杭五府“逐末利”者,也就是工商业人口四千余户也迁到临濠,不管你是地主还是商人,只要你有财富,你可能就逃脱不掉迁居的可能性,而且迁到一个很苦的地方。凤阳位于淮河沿岸,淮河泛滥,所以十年倒有九年荒,后来传出了一句民谣,“说凤阳到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来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好多人对这个歌谣有误解,认为是朱元璋自己家乡的人民痛恨他,其实编这种歌谣的不是本地人民,是从苏州、上海、嘉兴、湖州和杭州迁过去的那些地主和商人以及他们的子弟,他们对明太祖极其地痛恨。 

       当地人不会说自从来了个朱皇帝,朱皇帝本来就是他们那里的,他们对朱皇帝有很深的感情,朱皇帝帮他们开荒种地,对他们免税免粮。洪武十九年,选取直隶应天及苏松等府州县的富民子弟1460人赴南京补吏。大家说这不是很好的事吗?你原来在江西,入京的指标是很难弄的,现在让你到南京来充吏,这有什么不好啊?但是要注意,明朝的吏是受歧视的,明朝男女青年谈恋爱,男青年向女青年发誓不抛弃她,说“若要你我来分离,除非天变成为地,东变成西,官变成吏”,吏是这么悲惨的,吏是不能参加科举的。著名的唐伯虎在应天科举里乡试第一名,所以叫唐解元,但是到北京应试的时候,他的一个老乡揭露他,说他作弊,帮别人答卷子,结果他和被认为被他帮助的人,还有考官都受到了惩罚,主考官退休,唐寅和他姓徐的好朋友双双革除功名,贬为吏,贬为吏就意味着你永远做不了官,永远进不了上层社会,这是身份上的一种打击。 

       洪武二十四年七月,徙“天下富民”,特别是苏松常杭嘉湖富民一共5300户迁到南京。洪武三十年,命令户部去查户口,当时编一个图册,叫“鱼鳞图册”。就是你家有什么土地,每一块是多大面积,什么形状,在哪里,通过编“鱼鳞图册”,他就可以查到哪一家有多少土地。查完以后,命令把应天、苏州等18府州以及浙江、江西等九布政司,也就是江淮一带及以南,有七顷以上的他认为是富民的,统统登记造册。过了五年以后,明太祖做了31年的皇帝去世,他的太孙建文皇帝朱允炆即位。建文皇帝即位以后,一改明太祖的风格,对江南富户进行保护,江南欢呼雀跃,只是好景不长,四年明成祖朱棣打下南京,然后明朝由建文朝过渡到永乐朝。 

        永乐元年,皇帝准备迁都北京,那个时候的北京是荒凉的,跟现在的北京不一样,虽然也是天子脚下,但是离汉人的政治中心已经相距遥远了。在明朝之前是元朝,北京是元朝的大都,叫元大都;元朝之前是金,北京是金的都城;金之前是辽,北京是契丹的都城,所以北京满街都是马和骆驼的粪便。北边的少数民族和南方的汉民族在这里交汇,是一个汉民族和契丹族、铁勒族、女真族、以及后来的蒙古族等民族的扎居之地,不怎么繁荣。所以元朝最繁荣的地方不是大都,是杭州、苏州、松江。 

        明成祖要迁都到北京去,北京人气不旺,怎么办?明成祖参考他父亲在位的时候的政策,把“天下富民”迁到北京去,包括《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先祖,就在这一场移民运动中,由江西南昌县的武阳镇迁到了河北的丰润县,由丰润县后来在明朝迁到铁岭,于是变成满族的汉八旗。 

       这些办法,我把它叫做“杀富济国”,我开始认为是“杀富济贫”,后来觉得不对头,为什么不是“杀富济贫”而是“杀富济国”呢?因为明朝的田制,所有的人只要拥有土地就要向国家交税,但是这个税收很少的,每一亩交谷子或者麦子是3升5斛,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四斤到五斤。如果每亩你的产量有一石的话,那么它就是百税三;如果你有两石的话,就是百税一点五;如果能够三石的话,百税一,这个税收是极其少的。但是如果这块土地被政府所没收,土地的所有者被政府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它就变成不但是官田,而且叫做“没官田”,就是被政府所没收的田。这些田税收是多少?五斗到一石五斗,也就是说它的税收是50-60%。也就是把地主向政府所交的税和佃户向地主交的租捆绑在一起,由佃户交给国家,于是地主的佃户就变成国家佃户。当时的苏州向国家交税的田一共是276万亩,“没官田”是266万亩,只有10万亩是民田,绝大多数是“没官田”。大家看一下这个数字就可以知道,苏州的富人几乎全部被迁走了。松江也是一样,现在上海的地方、嘉兴、湖州和杭州也是一样。这是对富人的打击,通过这种打击,国家富裕了,税收陡然提高了很多,国家政府变成一个大政府。  


       打击的第三种人是什么人呢?功臣。明太祖被骂,这一条是骂得非常多的,民间传说里头,说明太祖专门建立一个楼,让那些功臣都到那里去喝酒,结果去的时候徐达就醒悟过来,说这没有好下场,于是悄悄跟明太祖说我能不能不去,我病了,我以后好好听话,明太祖说那你就不去吧。最后炮轰,把那个楼全打掉了,这是民间传说里的,实际上没有这个事。吴晗先生写《朱元璋传》,说明太祖时期封了六个国公,像他的外甥叫李文忠封为曹国公,徐达被封为魏国公,还有二十八侯,最后只有一个公、一个侯没有被杀,其他统统被杀。吴晗先生说得有点过分,确实杀了很多,但是也有不少没有杀的。明太祖的杀功臣是毫无疑义的。通过一个“胡惟庸案”,杀了3万多人,通过一个“蓝玉案”,杀了2万多人。

       有一个著名的功臣叫朱亮祖,武功很高,打仗不怕死,明太祖建立明朝以后,曾经在上殿的时候问文武大臣,你们说说看,当今世道谁是天下第一英雄?结果大家都公推常遇春,说常遇春号称常十万,带领十万军队可以纵横天下。实际上这些大臣不懂事,明太祖问大家谁是天下第一英雄,这还用得着说吗?就是明太祖自己嘛,只是他自己不好意思说,启发式地让大家说,结果大家不明白,明太祖非常失落,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哪里就一个常遇春?常遇春在你们眼中是天下第一英雄,但是他是臣服于我的。我认为天下第一英雄是那个至死不投降我的王保保,他的父亲是汉人,他的母亲是蒙古人。在座的诸位如果读过金庸的《倚天屠龙记》,赵敏的哥哥王保保扩廓帖木儿就是他。实际上明太祖是没办法拎出这一个来。

       而朱亮祖作为功臣的代表,常遇春也怕他三分,打起仗来是不要命的,立了很多战功,但是明朝建立以后,也违法乱纪,他被封在广州,是很繁荣的地方,广州就几乎没有败落过,什么原因?远离都城,打仗打不到那里去,它从来都是开放的,不闭关自守。所以广东和福建不需要中央号召说开放,它早就开放了,从来都没有封闭过,海上民众就在海上谋生,你控制得住吗?你禁止,海外的商人就要走私的。朱亮祖在地方违法乱纪,当地地方官惩罚了他的家人,他活活把地方官打死。开始是人家向皇帝报告,他把人打死,结果那个官员道同一怒之下,自己跑到南京去,要当面见朱元璋。朱亮祖听说以后,就在路上把这个知县拦截下来,把他乱棍打死。明太祖听了以后,极其恼火,这是朝廷的命官,你敢这样,立即命令锦衣卫把朱亮祖弄到南京,当庭乱棒打死。你怎么打官员,我就怎么打死你。所以对于草莽英雄他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这样的一些功臣他一个一个杀了。

       很多人感慨明太祖为什么不学一学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呢?我们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有一句伟大的话,对于古人做的事要抱着一种理解之同情,明太祖那样做一定有他的不得已和道理。他的江山是怎么建立的?北宋的江山又是怎么建立的?赵匡胤黄袍加身,那一帮就是他的同事,长期以来在北周同朝为臣,大家也是好朋友,也都是有教养的,都是想着太平日子是怎么过的。但是明朝不是这种人打江山,明太祖在前面一跑,后面一伙人跟着来,我可以去吧?你去,有饭吃。打打杀杀,一生就是打架。战争停止了,国家建立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还没有变,所以有的时候是没办法的。

       打击的第四种——文人,尤其是胡说八道的文化人,含沙射影的文化人,和朝廷不合作的文化人。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明朝前期最著名的35个文化人,只有两个我没有找到他落难的资料,其他33个全部落难,最著名的四个全部死去,哪四个?第一,宋濂,他是当时天下第一才子。明太祖因为他是第一文人让他做太子的老师,结果发现他把这个太子教成和他一样的文化人。明太祖对太子不满意,就连带对他的老师不满意,后来宋濂被迫自杀。第二,著名的刘基刘伯温,是被胡惟庸下毒的,回到家里一个月就死了,没有明太祖的暗示,胡惟庸敢做这种事吗?第三个著名的才子叫高启,苏州人,他曾经被征调到南京,修《元史》,知道了宫中的一些污秽的事情,这个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就说出去了,本来就要拿他开刀的,他又给苏州府的知府做了个衙门,写了个《上梁文》,结果从里头抠出他对朝廷不满的字眼,腰斩。另外还有一个叫王祎,派去出使元朝一个悍臣,在云南也被杀。

        所以明朝中期的有些文化人一说到洪武年间的待遇就心有余悸,清朝人看到晚明的文化人,觉得活在明朝多好,但是要看活在明朝的哪个时段。这我就要跟大家交流一个观点,任何政权统治之下,我们都不能以一种模式一概论之,它是会变化的。

        随着明太祖对四种人的打击,明朝就成为一个严峻的“酷吏”朝代,有着严峻冷酷的政治气氛,但是别着急,有出路。什么出路?明太祖向民众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耕读之家。你好好地种田,好好向国家交税,不要偷税漏税,另外子弟考科举,这就是康庄大道。

(作者:方志远,系江西师范大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研究化研究中心”教授)


方志远教授:严峻冷酷的明初社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