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城市的故事——写在读完《到底是上海》后
只有淮海路是想要记住的马路吗?
这一夜,苏州河上的烟雾如此迷离。
光明邨的风与味之间。
她和你一起,奔波在这个城市的雾霾里。
打开各大软件搜索《到底是上海》一书时,内心的激动而欣喜的。时隔这本扣人心弦的书8月20日上海书展签售一周之余,我读完了一遍,真挚地想写下这篇文章聊聊我与这本书,我与这座城的故事。
《到底是上海》一书是由SMG优秀新闻主播团队创立的新媒体文化品牌——侧耳工作室编写而成,汇集了各大作家他们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书展当日吸引我购入这本书的其实是目录页写着东方卫视和新闻综合频道各个时段新闻主播们的名字。原来每篇文章都配有SMG主播们的精心朗读,给人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的感觉。
熟悉的嗓音
“资讯引领全天,新闻服务生活”,每当这句话想起,我便敏锐地知道该准备换鞋出门上学了。外公外婆是新闻综合频道的忠实观众,只要电视机没坏,每天早饭时大头菜和酱瓜的香味都是从电视机前飘来的。几年前晨间新闻换了两位年轻的新主播,但任凭电视机内新闻来去匆匆,日夜不息,电视机外的一老一少却永远关注着上海的发展。记得几年前,外婆与我早晨最爱玩的游戏是猜今天天气预报是谁播送的。“我猜是刘晔”,“啊呀,原来是李力!”外婆脸上堆满了笑,欢乐地像个孩子。忙于学业的我渐渐离开了电视机前的那张木板凳,当我拿起手机听到那一声声熟悉的嗓音时,仿佛中有了一丝真切,童年的欢声笑语在耳畔回响。
难忘的回忆
我不相信有上海小囡(我只知道这个字上海话的读音,因此我也查了一下这个字普通话的拼音,科普一下,普通话这个字读nān)没养过蚕宝宝的。所以作家久久老师的文章《蚕宝宝》立刻吸引了我的兴致。外婆家楼上住着位养鸡阿婆,不知什么原因,上海人喜欢以一个人的职业或者是特点给ta起上一个富有特色的外号。时至今日,我依然不知道那位阿婆的真名,但她赠送给我一盒蚕宝宝的事让我记忆犹新。蚕宝宝可真是邻里间的新宠,养起来比哈巴狗、布偶猫、可达鸭、荷兰猪、寄居蟹等宠物实惠的多。只需一个废旧鞋盒、一张报纸、一些桑叶,便能使这些白胖小子活得滋润的不得了。我们戏称:“百公里蚕丝只需一片桑叶。”那肥白的小虫不会嫌弃你的亲热,它会用软软的腹足簌簌地爬过手指间,慢慢的,足够你感受它的温度。放回桑叶上,它又开始乖乖地吃起桑叶来。不哭不闹的宝宝谁不爱呢?和书中蚕宝宝的经历不同,我家的蚕宝宝过于活泼,以至于第二年堆放的旧报纸间爬满了蚕宝宝,鞋架上、窗台旁、门缝里,凡是犄角旮旯的地方都筑上了茧。为了遏制蚕宝宝日益扩大的领地,父母只好把它们请出家门。
生命的枝枝节节是活力的本源,我也从中学会了生老病死与悲欢离合。
亲切的方言
我的回忆里有很多经历和《到底是上海》中作者们的一样,但自始至终,贯穿其间的还当属亲切的上海话了。方言必然是特定地域,特定人群内乡土社会的特产,随着地域界限的打开和人口迁移的交织,方言这样的特产必定会慢慢消失。但是方言又却是最能代表一座城市特色的东西。保护它不是守旧,而是留下这座城市的独特的personality。上海这座人口多大2500万的超大都市,华洋杂处,南腔北调。我的同学们既有从小会说上海话的,也有父母来上海定居,出生在上海却不会说上海话的同学。对于后者的同学,上海在他们眼中是第二故乡,一个故乡人哪能不会说故乡话呢?我个人非常鼓励学习上海话,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到底是上海》一书一定会是个不错的开始。

阅读这本书,享受一段和自己对话的时光。阅读这本书,感受这座城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