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异乡人
《异乡人》 加缪 86个笔记 ◆ 引语 >> 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 ◆ 第一部 >> “毕竟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妈妈。” >> 这里的夜晚该是像个忧郁的休止符。白天,日光泛滥成灾,在热浪中融化的风景显得无情且令人沮丧。 >> 我迷失在蓝白的天空和柏油的稠黑、丧服的暗黑、灵车的漆黑……这些单调乏味的颜色里。高照的艳阳、马车的皮革和马粪味、香炉的烟味,加上一夜未眠的疲倦,模糊了我的目光和思绪。 >> 当菲赫兹最后一次回到送葬队伍时他的模样:懊恼与痛苦的豆大泪珠滚落他的脸颊,被遍布的皱纹截断、分支又合流,在这心力交瘁的面容上化为一层光润的水膜。 >> 尽管如此,人生在世总是免不了有点罪恶感。 >> 飘过的云层为整条路留下了雨的预兆,让景物变得深沉。我望着天空的变化出神,就这样过了良久。 >> 现在妈妈已经下葬,我也要重回工作岗位。结论是,我的生活就跟从前一样,什么都没改变。 >> 我不懂为什么,他看起来像是松了一口气,好像认为整件事已经圆满地结束了。 >> 宠物则从主人身上承袭了驼背的姿势,绷紧脖子,鼻子向前伸。他们看起来虽然像是一家人,却彼此厌恶。 >> 我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在耳边回荡,就这样专注着,一动也不动。突然,从老萨拉曼诺的房里传出狗的低声呻吟,在无声的黑夜里,显得格外凄厉。 >> 过一会儿,她问我是否爱她。我说这问题没什么意义,可是我觉得好像不爱。 >> 生活方式是改变不了的,况且每种生活都有它好的一面,我对现状并无任何不满。 >> 她喃喃地说我是个怪人,虽然这可能正是她爱我的原因。但也许有一天,她会因为同样的理由讨厌我。 >> 不过老人家说,它真正的病是衰老,而那是永远治不好的。 >> 于是,我又朝躺在地上毫无动静的身体连续开了四枪,子弹深陷入体,不见踪迹。这四枪仿佛短促的叩门声,让我亲手敲开了通往厄运的大门。 ◆ 第二部 >> 那是因为我从来都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所以宁可把嘴闭上。 >> 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 >> 尤其我看得出来自己让他很不自在;他无法理解我,因而对我有些埋怨。我也想向他保证自己就跟所有人一样,是个普通人。不过,这些话实际上起不了什么作用,我懒得多费唇舌,便放弃了。 >> 他快速而激动地告诉我他相信上帝,且坚信没有任何人是十恶不赦到上帝无法原谅的,前提是人必须心存悔意,像孩子一样,敞开白纸般的灵魂,准备好全然接受信仰。 >> 习惯上,当我想摆脱某个难以应付的人,就会假意表示赞同。 >> 我思考了一下,回答与其说后悔,不如说这对我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扰。 >> 我觉得她很美,却没想到该对她表达赞赏之意。 >> 外面的日光仿佛气球一样膨胀开来,紧压着窗洞。 >> 这也是妈妈的看法,她以前经常这么说:人到最后什么事都会习以为常。 >> 不过这时我已经习惯了不抽烟,因而它对我也不再是一种惩罚。 >> 结论是,我发现即使在外头仅生活过一天的人,都能在监狱里待上百年。他已有足够的回忆,让自己不感到无聊。如果单纯从这方面来看,可以说是个优点。 >> 原来日子能让人同时觉得漫长又短暂。漫长得度日如年不说,还膨胀到彼此交叠,最终界限消失,既定的名字也不复存在。对我来说,只有“昨天”或“明天”这种词汇还保有原意。 >> 刹那间,数月来第一次,我清楚意识到一个说话声,并认出那是每到傍晚便在我耳边回荡的声音。原来,这段日子以来,我一直在自言自语。 >> 我答说不会,不仅不会,反而对目睹案件受审的过程很感兴趣。我一生中还没有这样的机会。 >> 我说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只觉眼前是排普通的电车乘客,正仔细观察刚上车的人,看看有没有什么滑稽可笑的地方。 >> 我注意到大家都在互相行礼,聚集交谈,就像在俱乐部里,同一个圈子里的人再度聚首那样融洽。我怪异地感到自己是多余的,仿佛一个误闯进来的入侵者。 >> 在他略微不对称的脸上,我只看到他一双清澈的眼睛,专注地打量我,不表露出一点可供猜测的心思。不仅如此,还让我有种凝视着我的正是我自己的奇异错觉。 >> 我再度被要求自报身份,虽然极其厌烦,我还是打从心底觉得这很正常,因为审错人可就严重了。 >> 我回答自己和妈妈对彼此,甚或对其他任何人,均无所欲求,而且我们都很习惯各自拥有的新生活。 >> 这许多年来第一次,我突然有一股想哭的愚蠢冲动,因为我深深地感觉到,眼前这些人有多么厌恶我。 >> 我感觉庭内起了一阵骚动,然后我第一次明白自己是有罪的。 >> 所闻尽是模棱两可的主张,无助于厘清真相! >> 问他是否认为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他只承认我不会为了表达无用的意见而多费唇舌。 >> 善尽职责的重要性更在世俗礼仪之上,他别无选择。 >> “请问,被告犯的罪究竟是杀人,还是埋葬了自己的母亲?”庭内响起一阵笑声。 >> 夏季傍晚的熟悉路径,既能通往一场好梦,也能通往一间牢房。 >> 此外,我必须承认,每个人专心听别人说话的兴致都只有三分钟热度。 >> 听到这里,我知道自己被评断为聪明而有理性。我不太了解的是,为何在一个普通人身上被视为优点的特质,会成为对罪犯不利的决定性证据。 >> 一直以来,我总是专注于眼前,像是今天或明天即将到来的一切,无暇顾及过往。当然,以我现下的处境,我无法跟任何人以这种语气说话。我失去了表达情感、拥有善意的权利。 >> 我自己在炎热和震惊的交相荼毒下,只感到呆滞和错愕。 >> 我认为这种行为是再一次将我排除在自己的案件之外,把我的存在降为零,还有从某种层面上,取代我的地位。 >> 这些长串堆砌的词句、连日来的庭讯和不断在我的灵魂上打转的疲劳轰炸,让我感到一切就像一片浑浊乏味的死水,我晕头转向。 >> 我脑海中不停涌现那些不再属于我的日子,当中有我最微不足道和最根深蒂固的欢乐回忆:夏天的味道,我所喜欢的社区,某个夜晚的天空,玛莉的笑声和洋装。 >> 时间已近黄昏,室内也不再热气沸腾。透过路上传进来的声音,我想象夜晚的轻柔。 >> 因为审判长正用一长段拗口生硬的语句,告诉我将以法兰西公民之名,将我在广场上斩首示众。这一瞬间,我仿佛读懂了现场每一张脸上的表情。我想那该是种带有敬意的同情。 >> 虽然我竭力理解,还是无法接受这种蛮横的结果。说到底,在奠定这个结果的判决和宣判后不可动摇的执行过程间,存在着荒谬与失衡。 >> 这些变量,大大降低了决定本身的严肃性。可是我却得被迫接受,从判决确定的那一刻起,其效力是如此明确,如此严正,就像我身后紧靠着的这堵墙那般,丝毫不容改变。 >> 我以前居然不懂,没有什么会比看死刑犯处决更重要,毕竟对一个人来说,那是唯一真正有趣的事!假如我有幸出狱,我一定会去看每一场处决。 >> 人是不可能永远那么理智的。 >> 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总是会衍生出过于夸张的印象。 >> 刑具和受刑人位于同一个水平面,走过去就像迎向另一个人那样。这也叫人懊恼。登上断头台感觉仿佛升上天堂,赋予人一个具有安慰作用的想象。现有的行刑机制却破坏了这一切,人犯变成是含着耻辱,在严密安排下被审慎而精确地处决。 >> 最后我决定,不去勉强自己才是明智之举。 >> 我从来不喜欢意外,当有事情发生时,我希望自己是准备好的。 >> 所有人都知道,人生并不值得走那么一遭。实际上,一个人是死于三十岁或七十岁并不十分重要,因为无论如何,自然有其他男男女女会继续活下去,而且活上千千万万年。总之,没有什么能比这一点更显而易见了;不管是现在还是二十年内,死的永远是同一个我。 >> 可以确定的是,当人生走到尽头,死亡的时间和死法已不重要。 >> 麻烦的是得尽量平复这份让我全身血液逆流、眼眶泛泪的荒诞喜悦。我必须全神贯注来压抑尖叫,才能保持理智。 >> 我们分隔两地的躯体,已失去任何联系,也没有什么可供彼此追忆。 >> 她一旦死去,我便不再感兴趣。我觉得这很正常,因为我完全能理解自己死后,人们将把我遗忘。他们不会再跟我有任何关系。我甚至不能说这种想法会让我伤心难过。 >> 不过无论如何,就算我不确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却非常确定。 >> 至于我,我不需要帮助,也已经没有时间去为我原本不感兴趣的事情培养兴趣。 >> 依他所见,世上每个人都被判了死刑。 >> “难道你完全不抱任何希望?难道一直以来,你都认为死后自己的生命将完全消逝,没有什么会遗留下来?”我回答道:“对。” >> 据他所言,人类的审判微不足道,上帝的审判才是至高无上的。我却指出将我判处死刑的是前者,而非后者。 >> “这些砖石渗着痛苦,我很清楚,我每次看到总是感到焦虑不安。但是在内心深处,我知道即使是你们当中最卑鄙可耻之徒,也曾经看到黑暗的墙面中,有张神圣的面容浮现。这便是你要看的。” >> 过去我是对的,现在我还是对的,我一直都是对的。这是我的生活方式,只要我愿意,它也可以是完全另外一种。我选择了这样做而非那样做。 >> 从我遥远的未来,一股暗潮穿越尚未到来的光阴冲击着我,流过至今我所度过的荒谬人生,洗清了过去那些不真实的岁月里人们为我呈现的假象。 >> 活着的人都是幸运儿,世上只有这一种人。 >> 我想我是睡着了,醒来时已见点点星光映入眼帘,属于乡野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夜晚的清新、土地和海盐的芬芳令我精神一振。夏夜不可思议的静谧像潮汐般将我淹没。此时,在这黑夜尽头、拂晓之前,我听见汽笛声响起。它宣示着旅程即将展开,通往从现在直到以后对我而言已完全无所谓的世界。许久以来第一次,我想起了妈妈。 >> 与死亡那么靠近的时候,妈妈必然有种解脱之感,而准备重新再活一次。这世上没有人,没有任何人有权为她哭泣。 >> 我也像她一样,觉得已经准备好重新再活一次。仿佛那场暴怒净化了我的苦痛,掏空了我的希望;在布满预兆与星星的夜空下,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欣然接受这世界温柔的冷漠。体会到我与这份冷漠有多么近似,简直亲如手足。 >> 我感觉自己曾经很快乐,而今也依旧如是。为了替一切画上完美的句点,也为了叫我不觉得那么孤单,我只企盼行刑那天能聚集许多观众,以充满憎恨和厌恶的叫嚣来送我最后一程。 ◆ 译后记 >> 萨特称本书的句子就像一座座孤岛,是加缪刻意为之,是巧妙精湛之所在 >> 萨特在书评中大量引用了加缪同年发表的《西西弗神话》,来解读这部作品所欲阐述的人生于世的荒谬处境:日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在没有任何心灵依归和希望之下,宛如放逐于世。 >> 书中的每个当下,都是现在。 >> 唯有经典经得起一再反刍演绎,任时光推移,越显其价值。 ◆ 《异乡人》美国版 作者序 >> 身处于我们这个社会,任何没有在母亲葬礼上落泪的人,都有可能被判处死刑。我想表达的只是本书的主人翁之所以被定罪,是因为他没有遵守游戏规则。从这个逻辑来看,他在自己所生存的社会里是个异类,游走在每个孤独、感性的个体边缘。 >> 答案很简单,就是他不愿说谎。 >> 这个说谎不仅是指鹿为马、扭曲事实,还是夸大其词;而如果从违心之论的角度来说,就是过分渲染自己的感受。这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事,为的只是方便行事。 >> 他言必属实,毫无保留,拒绝掩饰自己的情感,这让社会大众立即感到了威胁。例如,接受审讯时他被要求按照惯例,承认对自己的罪行感到后悔,他却回答与其说是后悔,不如说是困扰居多。 >> 尽管这个真理只是不愿发表与自己实际的情感和认知相左的违心之论,但缺了这一步便永远无法战胜自我,做自我完全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