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之治 第十一节 定策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锦帆游侠
此时对司马炎而言,最大对手,只剩下自己弟弟司马攸和南方的吴国。
明面上司马攸是自己的弟弟,而在背后,司马攸代表的是旁系宗室的力量,这股力量一直是司马炎忌惮的存在。

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司马炎的一封诏令,改变了这一切。
司马炎的五个儿子:司马裕、司马玮、司马允、司马该、司马遐全都被封王,加上之前被封王的司马柬,帝系出身的宗室力量在整个司马家族之中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司马炎确立了另外一条原则,今后“非皇子不得为王”。
这意味着其他旁系宗室不管生了多少儿子,除了继承爵位的儿子,其他人都不可能成为诸侯王。
而诸侯王们发现,他们的权力也极大缩水。诸侯王的军队要受中央控制,同时军队的数量也被限制。不仅如此,各诸侯王死后,封邑也要分封给其他的儿子一部分。
最为要命的是,诸侯王手中所掌控的军队,随着代际的递增,要逐次递减。
举例而言,作为诸侯王,你在封国之中的军队拥有上中下三军。而王位传到你的孙子手中时,你的孙子必须将下军裁撤,而再传到你曾孙手中时,你的曾孙必须将上军也裁撤。
随着时间的流逝,诸侯王所能掌控的军队越来越少,而司马炎一支的力量将在司马家族中至高无上,帝系将成为宗室中最为强大的力量。
而对于在自己和司马攸之中首鼠两端的贾充,司马炎也表示出了疏离。原本是司马炎亲信朝臣的贾充,逐渐感受到了政治氛围的变化。不仅自己的将军号被剥夺,许多朝廷大事也没有他参与的身影。
贾充决定以退为进,上书请求辞职。
但司马炎是一个要面子的人。不管怎么说,贾充也算是功勋老臣,还是司马衷的老丈人,就这么一脚踢开。这样一来,难保其他勋贵臣子没有点别的想法。贾充的辞呈就此被驳回,但贾充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做好了这一切铺垫,接下来就是对弟弟司马攸的地位进行打击。司马炎决定在宗室内设置宗师的职位,名义上是宗室成员的管理者,实质上是在宗室内推举一位拥有权威的元老。
这一位置,司马炎交给了汝南王司马亮。
一旦推举司马亮成为宗室元老,这也意味着司马攸成为宗室之中普通的一员,地位自然大不如前,而庸碌无能的司马亮,绝不会有何司马衷争帝位的野心。
在和旁系宗室的斗争中,司马炎大获全胜。接下来,他将目光放到了外交之中,也即同南方吴国的关系上。
拥有五十二万三千户、二十三万兵员、二百三十万人口的吴国对司马炎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
为了对付吴国这个对手,司马炎安排信任的羊祜担当了荆州都督,准备从帝国的中线首先开始着手。
尽管面临西陵之败,但羊祜的军备措施仍然卓有成效。在战术上一时处于下风并没有挫败羊祜的信心,他着力在战略上赢回更多。
安抚百姓、发展生产、用仁德怀柔吴国人,羊祜默默在边境做着这些事。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羊祜的贡献,并不直接体现在战场之上。
在DOTA、LOL、王者荣耀等游戏中,一场团战的暂时失利往往并不意味着这场游戏的失败,而最终的胜利大多属于那些安心发育、稳扎稳打,最终憋出神装的玩家。
羊祜做的正是发育的工作,而给晋王朝出神装的,则是王濬。

王濬原本是羊祜担任征南将军时的部属,之后在羊祜的举荐下先后担任了巴郡、广汉太守。他在任上做的十分出色,在平定了蜀中的叛乱之后被委任为益州刺史。
对于老上司羊祜的志向,王濬举双手赞成。
和邓艾一样,王濬同样有着一颗建功立业的心。尽管他已经年近七十,但青年的昂扬激越仍然留在他的脑海里。
那年,王濬在给家里盖房子,在自家门前修了一条极宽的路。
“您家门前的路也修得太宽了吧?”邻居们指指点点。
“我要让这条路将来容下一支长戟幡旗的仪仗队!”青年的王濬发出了豪言壮语。
身边的邻居们不由得发出了哂笑。
“陈胜当初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王濬是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的。”
如今,当初的青年已经生出了满头白发,岁月时光的打磨没有消去王濬的志向,他仍然向往着建立自己的功业,而伐吴对他而言,是最好的机会。
在西陵之败之后的第二年,也即泰始九年(公元273年),在羊祜的影响下,王濬开始着手造船,由于这仅仅是羊祜和王濬之间的默契,造船的规模还不算大。
咸宁三年(公元277年),从瘟疫的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的司马炎,同样渴求着属于自己的功业,他向王濬伸出了支援的手。
为了对计划进行保密,司马炎虽然密诏许可王濬造船,但只能征调屯田兵进行造船。
按之前西陵之败的教训,以及之前北方对南方政权进行攻伐的经验看,所要建造的战舰,必须有足够的战斗力。
在王濬的设想中,战舰需要有足够的吨位,据记载,长约一百二十步,而将这些大船连起来之后,在战舰上甚至可以跑马。
这是十分庞大的造船工程,但王濬手里掌握的屯田兵只有几百人,按这个效率,等这几百人建造好一艘船,之前造的船也该腐朽了,什么时候能造出一支可用的舰队?
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动员,征召更多的人进行造船。但征调更多的人员需要正式诏命的支持,更需要虎符进行调兵,而这一切,王濬都没有。
而私自进行动员,和谋反无异。
他属下一员叫何攀的官员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成不成的先干他一锤子,只要舰队早出来了,朝廷还能把你造的舰队都给凿沉了?
王濬的功业之心让他决定冒这个险。
说干就干,王濬立即在益州进行了动员。
果然,益州的一些官员便对这一行为表示了质疑。广汉太守张斅(xiào)对王濬的动员就置之不理,并且收捕了王濬派来进行动员的从事,向司马炎进行了报告。接到报告的司马炎将张斅招入京城质询。
“为何不进行秘密报告就收捕了上司的从事?”司马炎问张斅。
“蜀汉这个地方偏远,当初刘备就利用蜀地的地形建立了政权,万一再有这种事出现怎么办?我认为我所做的程度已经很轻了。”这便是张斅的回答。
司马炎明白王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自己的伐吴大业,但边帅私自调兵确实是许多帝王的死线,加上钟会的教训仍然殷鉴不远,王濬恰好触到了这一点。因此对张斅的做法,司马炎并不反对。毕竟,适当敲打一下王濬仍然是有必要的。
王濬造船产生的大量木屑顺江而下,被吴国的建平太守吾彦发现,上报孙皓请求进行防备,孙皓却不置可否。无奈之下,吾彦只能将铁索横跨江面进行阻拦:他没有征兵的权力,所能做到的,只有这样了。
咸宁四年,借着王濬治理蜀地的功劳,准备提拔他进入中央担任大司农。
一方面,王濬治理蜀中已有六年,按道理确实应该晋升;另一方面,王濬并不是司马炎可以给予完全信任的人物。在伐吴的事宜上,司马炎更希望益州由一个他信得过的人进行管理,这样伐吴的功劳还能给予自己的亲信。
王濬自然不愿意自己筹备许久的伐吴功业拱手让给他人。思忖许久,王濬与何攀共同写好了一封表章,到达汉寿后,由自己的参军前往洛阳送呈司马炎,表达自己伐吴的决心与方略。
王濬的命运在司马炎手中掌握,而看起来,王濬和司马炎的关系并不足以打动皇帝。
这个时候,一个人起到了逆转作用。
就在王濬接到晋升诏令的同时,洛阳城迎来了一队车驾。
车驾中坐着的是重病的羊祜。此番他前来,一方面是为了养兵,另一方面则是凭吊自己刚逝去的姐姐,嫁给了司马师的羊徽瑜。
在羊徽瑜的葬礼上,羊祜哀恸至极,进一步加重了自己的病情。随后,他等到了司马炎的车辇,接他入宫。
咸宁二年那场大病之后,司马炎伐吴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而给他吃下定心丸的,则正是羊祜。
那一年,在晋王朝的多年运作下,吴国的宗室夏口督孙秀不堪吴主孙皓的暴政,投降了晋朝。
此时吴国的名将陆抗已经病逝数年,取得皇权话语权的孙皓在许多方面与江东士族产生了冲突。吴国国力本就不如晋朝,在内乱之下,更是此消彼长。
羊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请伐吴疏》,也因此成为伐吴方略中的核心实施者。
但羊祜的伐吴请求在朝中得到了以贾充、荀勖、冯紞为首的大臣们的激烈反对。
明面上,他们的反对理由是,西北战事未平,不宜伐吴。
而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是,一旦伐吴成功,这份功劳自己沾不上边,必然是首倡伐吴的羊祜获得最大的功劳。更何况有着伐吴的功业作为倚仗的司马炎,必然在之后皇权与勋贵的斗争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一个过于强大的皇权,以及一个新的政治对手,无论哪一种都不是贾充为首的勋贵集团们所乐意看到的。
山涛同样也反对伐吴,不过他的理由则显得有些特殊:晋王朝内部隐藏着重重矛盾,有吴国这样一个对手,大家尚且能够勉强团结在一起,而一旦吴国不存在,所有隐藏的矛盾则将爆发。
现在羊祜病重,司马炎内心有许多疑问想向他求教。
于是羊祜拖着病重的身体,先是乘着车辇进了宫,再由随从抬到了司马炎的面前。
羊祜正准备行礼,司马炎赶紧下阶扶起了他。
“不必拘礼,快请坐。”
“关于伐吴的方略,卿有何妙策?”司马炎开始求教。
“依臣看来,伐吴必须借助长江上游水军的力量,顺江而下,才能击破长江防线。”
“卿所言甚是,朕欲在益州派遣得力之人就任,卿认为如何?”
“臣以为,王濬治理蜀地多年,风土人情,无一不晓。更兼王濬颇有军事才能,加之益州水师由其监造,将他留在益州是更好的选择。”
“唔……”司马炎有些犹豫。
“臣在荆州多年,吴地最近盛传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以臣观之,伐吴必倚仗水师,而水师最适合的统帅,当属王濬!”
“既如此,朕就留王濬继续担任益州刺史,加封龙骧将军,假节,监梁、益二州军事,将梁州的氐人骑兵也划入王濬指挥序列,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
在羊祜的举荐下,王濬得以顺利留任益州刺史,继续他的伐吴规划。
但羊祜的身体也一直是司马炎所担忧的。在会谈过后,由于羊祜的身体已经不足以支撑他经常入宫,因此司马炎派遣中书令张华继续向羊祜求教伐吴的方略。
“陛下禅代以来,没有建立足以匹配地位的功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如今吴国人苦于孙皓的暴政已久,吴国几乎可以不战而克。有了伐吴的功业,主上就能进一步提高声望,本朝便有了更进一步的空间。如果等到孙皓死去,吴国人另立有为的新君,就不一定有这么好的机会了。”病重的羊祜向张华分析了伐吴的迫在眉睫。
张华深表赞同:“我也是这么想的。”
羊祜点点头:“成就我志向的,必然是你。”
“但陛下想趁羊公在世时完成伐吴方略,一方面伐吴的事宜之前都由羊公总体操持,另一方面,益州的王濬也只有羊公镇得住。”
“这恐怕不行,我的病情估计支撑不了多久了,而按惯例,南伐一向要在秋冬季进行,如今已快到冬季,今年无论如何都来不及完成南伐事宜,我恐怕活不到明年的秋季了。”
“这……”
“不必多虑,伐吴不需要我亲自统领,自有合适的人担任,也不必担忧王濬镇压不住,他已经是快七十的人,所为不过建功立业,是可以信任的人。只是灭吴之后,陛下所需要考虑的事情会更多,希望陛下选择合适的人来担当伐吴事宜。”
“依羊公看来,谁人合适?”
“想必你我心里都明白那个人吧。”羊祜和张华相视一笑。

回到宫中,张华向司马炎汇报了羊祜的回答。
司马炎问:“羊公推荐谁来代替他的位置?”
“度支尚书杜预。”
“杜预?”司马炎想起了什么,拿起了手边的一封奏疏。
这封奏疏正是杜预所写。
这一年,司州、冀州、兖州、豫州、荆州、扬州七个州都发生了洪水,蝗虫过境伤害庄稼。百姓眼看就要活不下去,司马炎因此问百官如何应对。
杜预的奏疏上写好了应对的办法:洪水以东南最为严重,因此让兖州和豫州留下汉朝时的旧堤坝蓄水之外,将其余的堤坝全部扒开。等水过后,饥民能够从中获得小鱼小虾、田螺、蚌肉之类的食物充饥。而洪水淹没的土地种上庄稼,第二年又可以收获粮食。除此之外国家掌控着四万五千多头耕牛,将老牛分给灾民,让他们春耕收获之后,再收取租税,这样,灾害就得以应对。
杜预的应对方略十分有条理,这年的水灾和蝗灾没有对朝廷造成较大的波动,他在所担任的度支尚书一职上也做的非常出色。由于无论遇上怎样的事情,他都能拿出来解决办法,人们因此称赞他为“杜武库”。
羊公还真是能识人呢,想必杜预也能很好继承羊公的事业吧。司马炎露出了赞许的眼光。

就此,杜预接替了羊祜荆州都督的职位,他所留下的度支尚书一职,由张华担任。
荆州和益州分别由杜预和王濬在上游形成对吴国的进攻序列,张华则负责后勤事宜。杜预、王濬、张华都由羊祜推荐,担当起了伐吴的重任。
咸宁四年十一月,五十八岁的羊祜去世。
丧礼上非常寒冷,司马炎痛哭流涕,眼泪和鼻涕粘在胡须上结了冰,但他并没有在意。
荆州的百姓听到羊祜去世的消息,甚至闭市一天以哀悼他们仁德的羊公,连吴国边境的将士也为羊祜的去世而流泪。
在襄阳,百姓们自发在羊祜喜欢去的岘山为他建立了一处石碑,过往的行人看见石碑,无不为之堕泪。新任的荆州都督杜预见到这座碑,感慨许久:“就将此碑命名为堕泪碑吧。”
善战者确实无赫赫之功,羊祜证明了这个道理。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秋季,伐吴的各项事宜正在稳步推行,但担任扬州都督王浑送上奏疏,声称吴国有北伐的迹象,建议推辞伐吴计划到下一年。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吴国此时自顾不暇,哪还有功夫进行北伐,王浑送上的奏疏只有一个可能——对于北伐,他并不热衷。
建立功业那也是属于杜预跟王濬的,有我王浑什么事?
在朝廷中的贾充也是这样想的,他继续联合荀勖一起反对伐吴的计划。
尽管司马炎发了脾气,贾充也脱帽谢罪,但朝中的反对势力也让司马炎顾虑甚多。
得知消息的王濬也送上了奏疏:“孙皓暴虐,吴地的人民无不为之怨恨。如果现在不伐吴,等吴国另立新君,就再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并且臣造船已有七年,之前造的一些船已经开始腐朽,加上臣已经七十高龄,不知何时死亡,这三种情况一旦有一种产生变数,伐吴就没有那么容易,还请陛下不要丧失良机。”
杜预的奏疏也同时送到,和王濬持以相同的看法。
当杜预和王濬的奏疏送到司马炎手中时,司马炎正在和张华下棋。
张华起身推翻棋盘:“伐吴势在必行,还请陛下的决心不要再有所犹疑!”
司马炎自然也坚决支持伐吴,但对于以贾充、王浑等人的反对,他也必须加以考虑。
他想出了办法:让贾充担当伐吴的总指挥。
一方面,贾充和杜预王濬不和,两边可以互相牵制;另一方面,一旦伐吴成功,作为总指挥的贾充也将成为最大的功臣。
咸宁五年十一月,长江之上的烽火,正式燃起,大战,即将揭幕。
参考资料:
[1].(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
[2].(晋)常璩.《华阳国志》
[3].(唐)房玄龄等.《晋书》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5].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6].李硕.《南北战争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