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春分剧情解析】撼山易,澄心难,幸能与人同行,互为明镜

2023-02-20 12:42 作者:Pale骑士  | 我要投稿

在开始全部的剧情解析之前,我觉得需要先明确几个前提

1.生物的发展来源于主动性与合作性

2.生物因为环境而造成了多种多样的姿态和视点

3.人物角色并不能以单纯的单一视角和观点进行评判


————

在明确了这个前提之后,我们再来对本次的剧情进行解析。

由于本次活动剧情任务人物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在进行解析时常常会将数个人或者群体放在一起进行比照和对应,所以可能会有些跳脱,因此敬请见谅。

————

首先是剧情梗概。

谋善村由于生存环境的艰难,当地的村长决定用炸药引起的泥石流冲垮村庄的驰道,将修补用的工程款用于谋善村的生计,但他没想到的是,这次泥石流杀死了一个外来的小导演,一计不成又施一计,村长决定将多年前失踪的方小石的名字安在这位无名小导演的身上,换取抚恤金。

可没想到,这时作为外姓人的方小石却被仇白抓住回村,于是在一连串掩盖,欺瞒,阴差阳错之后,谋善村从铎铃手里得到了多年前因故迟滞的拨款,能够得以喘息,但方小石却与谋善村彻底分道扬镳,那个小导演也已经无辜死去,大错已经铸成。


———

我们首先聚焦到这个故事的主体,谋善村,和作为村民代表的谋善村村长。

毫无疑问,谋善村的生存环境是相当恶劣的 也因此,造就了他们的“团结”,以宗族观念加强人们的凝聚力,以此来最大化集体力量,对抗可能的风险,这在过去甚至现在都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然而,绝大多数的措施往往都具有两面性。

谋善村的生存方式固然有效,但相对应的,这也通过习俗固化了谋善村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像方小石父子的境遇,就是这种生存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好体现。

在这样的环境下,排外成为了正义,压迫成为了合理,为什么土地庙偏偏建在方家的田地上,为什么冒名顶替的偏偏是方小石而不是村子里随便选出来的一个孩子?

就因为方家不姓周。

压迫往往具有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实际上却只不过是压榨的幌子,背地里充满了恶心的欲望和邪念。

由这种行为可以看出,谋善村在长久的发展中,已经展现出了封建家族的排外、固步自封的特点 这也是一切故事发生的根源。

许多解析往往到这一步就结束了,将谋善村的恶念和压迫归于环境的恶劣和不得不为之的无奈,接着将仇白嵯峨所说的事情拿出来,说一句“欲望和罪孽如高山上的滚石,一旦开始便难以停下”来作为结尾。

然而到这里,我却不想就此同意。

因为谋善村有一个故事,一个谋善村如何建立的故事。

愚公移山的故事

但这次,方舟描述的重心却发生了变化

帮助愚公的,是他的“族人”,而且并非愚公主动发动,而是受到愚公行为感召的族人。

自此,本次剧情才彻底表现出了新意。

这个故事叙述的核心并非是简单的持之以恒

而是为了一个好的目标以正确的方式一起奋斗

表达的是人性中的合作精神

于是最大的讽刺和警醒出现了

【曾经的先祖,以一人之力感召全族挖山谋生】

【现在的村长,以一己之力发动全村坑害善良】

两者的方式方法看似一致 实则天差地别。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先祖,如果有外姓人要求帮忙挖山,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如果有更好的挖山办法,是欣喜还是厌恶,如果有绕开山的办法,是会讨厌还是痛快。

答案显而易见。

【同样面对困难,先祖选择的是迎难而上解决困难,而谋善村的后人,选择的是寻找借口】

确实,谋善村的生存环境很艰辛,但问题在于,他们是否躺在了这个客观条件上,然后——

靠穷吃穷”?

或者

自我安慰”?

一旦遇到什么事情,不去解决,而是以“就这样吧”“不是我的问题是大山太难了”

于是,他们就留着问题不去解决,看着面前的大山,不住地叹息,但没人考虑过这种行为,就是在找借口。

剧情的最后,铎铃带来的东西让孩子们对大城市起了向往,想想看,在耕种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想起“我要换耕种的机器”“我想改进种地的方法”“我想种点别的试试”等等?

当然,到这里,还是会有人说这是他们生存环境太过恶劣的缘故。

但是,他们真的只有这一种办法吗?

到这里,我们可以迎来本次剧情的三个关键人物和一个关键的背景。

铎铃,无名小导演,方小石和驰道。

铎铃和方小石 其实某种意义上非常相似,同样是大山出身,同样是见过世面,最后铎铃选择回到村庄当信使,做的是什么?

是交流。

方小石在外打拼甚至不分黑白给山海众打下手,为的是什么,是打拼出一份大事业,他始终带着家里的钥匙,为的是什么?

是要帮助家里人。

他们两者代表两种殊途同归的类型,出身大山,一个见过风雨,最后选择回到家乡做点实事,另一个还在迷茫,但仍然心里抱着家乡。

我们在此做个设想,如果当初方小石不是被迫离开家乡,而是由村里人一起集咬咬牙集资和其他孩子送出山去读书打拼,这个故事会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村民没有压迫方家,不去修土地庙,而是用这笔钱尽心竭力去修驰道,让驰道提前通车通过驰道和铎铃这样的人去和外界接触,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这当然不能保证比现在更好,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出路?

而这个矛盾点的体现,就在铎铃和无名小导演的争吵,前者将生存的艰辛和过去艰难求生的经历作为骄傲,执拗地不肯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而无名小导演作为城市中的人 却总想用各种方法让山村变得更好,于是被前者认为傲慢。

其实这只是视角和经历不同而造成的理解不同罢了。

铎铃靠着山村的知识学会拼搏与坚定,小导演靠着大城市的资源学会分配和机变,两者结合,才是最合适的路,但可惜两人已再没和解的机会

(人类是无法互相理解的.jpg)

【而驰道,就是点出这个主题的象征】

挖山其实是个学问,挖下来的石头放哪里,为了不影响走路,应该要先开出一条干净的道路。

人的合作,交流是第一位的,交流不顺,再怎么说也是鸡同鸭讲,哪怕是同一个目的,最后也可能分道扬镳。

有一句话 叫“要致富,先修路”。

这就是要修建驰道的理由,同样我们可以类比谢拉格,只有有了路,才有了交换物资,人员流动,资讯与科技的交换。

谋善村的悲剧,就像这条被冲毁的驰道,既来源于周围险恶的生存条件,也来自于他们自己的故步自封。

就像剧情中村长把桑葚辨认为钦差一样,令人贻笑大方,但何尝又不是一种苦涩?

谋善村的先祖为了交流,移开了大山,但后人为了遮风避雨,又把大山移到了自己心中,甚至还自己又在现实中造了一座大山。

(指被冲垮的驰道)

综上所述,春分剧情表达的主旨,在我个人看来,应当是这样几个。

1.交流,合作,开放是社会重要的话题甚至于基础

(谋善村及村长,方小石,小导演,铎铃)

2.勿以恶小而为之

(嵯峨,仇白,桑葚)

3.遇到事情,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感叹一声条件太难就打退堂鼓,或者耍小聪明小手段,甚至作奸犯科来解决问题。

不然就算过了一关,那下一次遇上难题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以上均个人见解,如有异议,您是对的

(叠甲!)














【春分剧情解析】撼山易,澄心难,幸能与人同行,互为明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