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浪地球2的哲思

2023-01-25 17:26 作者:ZurucknachKant  | 我要投稿

 昨夜看了流浪地球二,惊叹我们国家的特效也能这么棒了,惊叹原来还是可以拍出好电影之余,更是荡气回肠的余香,是生命的余香,是只属于人类的余香。本文包含轻微剧透

    其中也不乏引出了许多思考和避无可避的问题。正是这些看似不可说而被人为规定的问题,才是人类最应该讨论的问题,自然也好,伦理也好,人类为自然和宇宙定下了法则,并在理性的道路中越走越远。今天大概是对这些小思考的一个记录,是我对我们知识层面和认知力的批判。

      我将以电影中的语言作为命题讨论,这样才能避免了偏离电影本身而走向了其他地方。命题顺序我会按照我认为的底层逻辑顺序进行排列,以此发展出更加接近理性的推论和判断。

其中,多使用了反定义的概念。即确立一种概念的方法是找出与之违背的概念。如什么是现代,那么便找出什么不是现代,有神话时代,古代,近代,近现代等,除却此类便是现代。

命题一:现实是我们认知界中的一切

“你没有资格定义什么叫现实”

    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宏大的命题,也是终极的问题终极的讨论也自然而然会放在篇幅的最后当作终极讨论。但一切的起点必须也从此出发,正如生命的永恒轮回之存在,其终极所在就是新生所在。我并不认为我配定义现实,我只能用我的能力去尽力理解。

    先来说说我们通常理解的现实以及现实这个词的常用语境。“你看这个人,满脑子都是利益为重,也太现实了”又或者是“你这个想法太过于理想了,不现实”

这大概是我们常提到现实这两个字的常用语境也不难看出即使是常用语境下的现实也存在不同含义,前者的现实所谓是利益的金钱的,而后者所谓的现实是在于可能性。(其根本差异来自于不同认知产生的语言认识差异,见命题三)这其中代表的一致性的东西是“实存”,金钱于人类社会中的可靠性,或者是理想的可行性。在这种语境下,具有物质上或者理论上的可能性,才能称之为现实。

而电影中通过数字构建图丫丫和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马主任和图恒宇的矛盾点就此产生,马主任认为那是非生命的或者不符合价值观的(此伦理学问题与下文讨论)。而图恒宇不顾这些,对“现实”做了新的定义。那么按照人类的一贯思想,我们先进行预设而后实践,将我们的经验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证实而称为正确。那么我们不妨也依次进行这样一种预设,假如,数字生命就是现实,我们如何解释如何认知。这其中也有一个很奇妙的点,就像维特根斯坦根所提出的那样,比如“天马不存在”这样一个命题中,在人类认知的物质世界,天马或许真的不存在,但是当我们说出“天马”这样一个词的瞬间,天马本身就是不证自明而存在于我们的形态意识当中的一种存在物了。

那么,数字生命,或许不在空间中占据多么大的广延(即实体在空间中不可割去的性质,可以理解为长宽高,即三维存在的必然性),故而在被创造出的时候,便已无法否认其存在性。于是乎我们从存在性角度才能够继续出发从而寻找他的现实性。所谓现实性即是被人类个体所认知和理解,远远的追问到古希腊哲学,那个被摘掉皇冠的女王“形而上”之自在体便不可称之为现实。因为形而上的定义就是不可认知的,自在的。那么不可认知以外的,实存的,即形而下的,便是我们的世界,在这一范畴之内,无一不被归纳入现实之中。只不过人类存在着语言的间隙,这一语言学带来的影响也放到下文在讲。此处便得出结论,图恒宇认为的数字生命,起源自人类,被人类所认知,违背了人类的道德伦理观,因而被封禁,但在这一过程中,恰恰已经彻底的证明了数字生命的现实性。即数字生命,是现实的,我们在感官范围内所认知到的一切都是现实,即不论想象,物质性,凡是能被纳入理解范围内的存在都称之为现实。

命题二:基于现实人类定义宇宙与自然

“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这一命题旨在表达人类感性能力以及知性能力的应用范畴以及文明之伟大。

毫无疑问,这其实是一个具有自明性的绝对正确命题,首先,文明指代人类创造的历史和文化,那么毫无疑问,文明依托于人类。而自然和宇宙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认知的存在方式,若不存在我们的感性认知,我们便无法知道有这样一个世界存在,我们认知不了这宇宙自明的样子,我们对他的看法是我们千年来不断通过知性范畴对与感官所给予的现象的总结,故而我们认知中的宇宙自然,其一切造物主恰恰就是人类本身,依托于人类的综合力,才能让其存在于人类文明之中。这正是人类胆大妄为而伟大的地方,人类创造神灵,定义宇宙。此处很难不提及“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样一个经典论断,又或者是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两句话虽本意不同,但可以引申出同样的结论,乃是,外界是否真的存在,我们无法感知,可能真的有汉朝,但是桃花源中的人并不知道,于是汉朝对™来说并不存在。回到生活里,我们的狗在我们的认知里,他们也不可能知道这地球以外还有其他星球。那对于他们来说,宇宙是否真的实存,这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甚至于我们为何知道自己存在这个事实,也依托于反思性的认知,通过回忆知道自己曾是婴儿经历了变化故而存在。

而这种变化,依托于人类的感性与知性,感性即感官性的,其中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一切感知行为,而知性乃是知识性认识性的,这两种能力乃是先天存在的,比如人新生之时,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我们会把其他人自然而然的看作一个整体,而非是无数黑色丝线代表头发,两个黑色孔洞代表眼睛,一堆黄色的东西代表皮肤,又或者是两片粉色的肉在两个黑洞下面代表嘴巴。我们的知性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去认知,并将其归纳入认识范畴,从而才可能对事物进行认知。

所以一切人类认知到的具有命题一所叙述的现实意义的存在物,其认识本源并非是他物,而是人类自己。宇宙法则,自然法则亦是人类依据经验的推论。我们存在,才可能有文明,因为我们就是文明本身。经过上述文本,我们必须感知人类感性与知性能力应用的必要性。

命题三:语言游戏产生的隔阂

“你们他妈的”

我不知道大家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否存在几个片段让你感觉紧张甚至喘不上气,吴京扮演的刘培强在接受第二次选拔时,机器人550w对他进行了面试,这一段戏中,机器人似乎是绝对理性的。但是我相信,任何一个人接受这种对话,都很想砸烂那个铁罐子。

“禁止使用比喻,拟人,反问”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全世界语言并不互通,但这种修辞手法在任何语言都不少见。而机器人提出,禁止使用,无法理解。究其根本原因,机器人的程序是对于语言符号的转换,机器所做的是把人类通过知性收集到的数据符号语言,通过人类为其构建的理性逻辑进行运算。其中少了人类作为动物的根本,感性。人类首先是基于了感性才能获得认知,这是在命题二中已经申明的。机器人缺乏了这样一种感性力,自然不可能与人类共通。而刘培强破口大骂的对象,是玻璃后审视他的“面试官”们。这倒是很有意思,因为机器人不会因为你的愤怒感知或者产生任何情绪,人类渴望的是共情,那么这种情绪的发泄必然且只能向着同类身上走去,因为只有人类存在理解人类的可能,这也是犯罪的底层心理来源。我们由命题二知道认知这个世界通过知性范畴,那么我们必须去探讨表达和接收的能力,这种能力预示着我们的知性如何运作和表达,如何将知性与感性进行连结。这就是符号性的语言,这就是感性与知性的桥梁。

可是更大的问题在于,人类无法切实体会彼此,人类的语言游戏产生着巨大的隔阂。就像是对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1855年),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同时发问“你们关心的是人类的生命,对吗”他们都会回答你,“是的,就是这样,我的朋友”。但生命和人类这两个词,在他们眼里是天壤之别。这对于我们日常的沟通也是如此,人类无法共情痛苦的根本也在于这种语言游戏每个人的规则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偏差。吴京大骂“你们他妈的”,我们也大骂,你他妈的,我操。这种情绪的发泄,就来自于不理解的表达,这背后是“怎么这样?”的一种质疑。而语言游戏的必要性则是更加值得阐明的,语言不只是文字,或许是手语,或许是上古的一个绳结。如同电影中那根腿骨一样,万年前人类的先祖,通过绳结记录大事,避免遗忘,与自己和解,然后我们希望与他人和解,通过符号性的东西进行表达。手语是视觉表达,口语又是听觉表达,盲人也有触觉语言。可见这语言游戏就是根本的世界认知形式一样。苹果本身,不是apple,而就是那样一个红彤彤的散发着果香的诱惑的东西,他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源于其自身的语言表达。而人类通过这种语言认知世界,然后用更为精炼的符号来表达。但符号永远在不同的排列着,就像是数学算式的顺序转换,他有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其排列顺序不同必然产生结果不同,人类也故此无法产生真正的共情,这就是我们符号生活的残酷之处。万物都可以被容纳成语言,但他永远是我们自己特有的符号序列,而这痛苦之处,也恰恰是我们宝贵而自由之处。究其何为自由,详见命题七

本命题归论于这无法真正互相理解的世界和语言符号排列顺序产生的巨大偏差,造就了人类的必然隔阂,造就了痛苦的特殊性和个体性,或者说,我们只有这些不被理解的痛苦真正属于自身而不被他人感知,我们存在于这种痛苦之中而获得自由。

命题四:生命公平,就是不公

“你觉得,这样就公平吗”

本命题抽自于电影一开始的不公平,以及地下城的名额,以及最后五十岁以上的航天员集体赴死。晓曦说“这不公平”

当我们阐述一个命题而确立他的真实性,我们必须对所命题的词语进行阐释,以减少(此处本想用避免,然而,语言的隔阂性必然是具有分歧的)产生命题三中的语言隔阂。

公平,即公正平衡,恰如物理的天平一样,只有达成等量才能保证不偏不倚,此处的公平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意志权力,我们必须拥有自由和决定意志,如果丧失了我们作为人的自由性,那么每个人都做一块石头,一定很公平。可这自然是无法接受和不能如此言说的方式,而我们个体性的表达,来自于所谓的不公。自由是发散性而未知的,若通过某种法则划定了界限,人即是笼中之鸟。若均为常规意义的公正(即是法制的道德的),天平自然倾倒,公正的对面似乎是不公。似乎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正义与邪恶的对视,似乎是光明与黑暗的对视。可人类不可忘却,无论中国神话,无论希腊神话,无论古埃及神话,无论圣经,世界之初,皆为混沌,所谓混沌,正是自由的公正。从圣经也好,还是孔孟也好,欲望往往预示着邪恶以及不公的开端。而生命的进化和人类特有社会秩序的产生,源于这样一种类似狼的头领掌控族群的欲望。罪恶也会促使我们反思,罪恶是光明的诞生之处,抑或是光明本身。回归电影当中,最不公的或许是地下城,抽签决定哪一半人进入,让我回想起灭霸一个响指消灭半个宇宙。这种不公性产生自电影中物资不够的条件,产生自有些人群享有特权,或者说,真正的不公在于,有人的生死,被他人决定,真正不公的并非是一半人要去死,而是死亡意志的决定者,不是个体本身。而这种不公的产生也源于命题三中痛苦的产生,个体不能够互相理解而造就了这种不公,试想两个人互相完全理解,两个人有着同样的环境和使命,那么想必两个人的思想决策一致,自然也不存在任何不公。

可是正是这种不公,造就了人类文明,造就了我们的自由。本命题将于命题七中继续讨论。

在此暂做结语,我们生命的权力在于自由意志的本身,当要求法则和道德绝对约束人类的时候,就是最大的不公,而这也是不可能的,正如罪恶从古至今,甚至上帝耶和华真主,安拉身上本就带有罪恶一样。人类无法摒弃罪恶,人类应该直视罪恶和不公。并让不公和公正构建出彼此的天平。公平在生命面前,绝对存在,而这份存在,是最后那些宇航员赴死的意志,他们的死亡,绝对公平且自由,违逆着法则的约束,违逆着上帝放下的牢笼,选择欣然赴死。

命题五:过去即现在,现在即未来

从历史上看,人类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选择

于命题四所阐释,我们的罪恶和不确定性的生命的对抗,带给我们真正的自由与公正,而我们的生命,好像却已经是写定了一样,孔夫子也说知之天命,而何为天命,天命又如何统率着这一切,又如何是西方的时序三女神(1.欧诺弥亚(Eunomia)秩序女神(Εὐνομία,英语:Eunomia ,或译尤诺米阿,意指“〈法治下的〉秩序”)是法律和立法的女神,代表法律和秩序,并维护社会的安定。其对应的为“”。

2.狄刻(Dike)公正女神(Δίκη,英语:Dike,或译狄琪,意指“正义”)是道德正义的女神,代表远古习俗下的道德和公平正义。她统治着人类的正义,因为她的母亲忒弥斯统治着神圣的正义。她出生在Phaenomena 96的公元前3世纪,虽然宙斯把她放在地球上只是维持人类公义,但她很快就学会了希腊天文及星座占星术,宙斯便把她放在了奥林匹斯。对应为“”。

3.厄瑞涅(Eirene)和平女神(Εἰρήνη ,英语:Eirene或Irene,或译厄莉妮艾丽妮埃瑞涅等,意指“和平”),代表和平。是和平与财富的化身,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年轻漂亮的艺术妇女背着一个聚宝盆,手持权杖、火炬或角形杯。对应为“”。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三个词都在描述一件事,那就是时间,不知道昨天的电影是否像星际穿越一样,让大家对时间和空间又一次产生了质疑。看来,一天可以是二十四个小时,也可以是六十小时哦。那么时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啊,按照变化率,地球转一圈是一天,按照过去这个是24小时,但地球轨道因为偏移变成了60小时。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地球转一圈还是一天,而且我们还得舒服一点,一天还是24小时,一小时还是60分钟,一分钟还是60秒。写到这里,突然知道刘慈欣为什么写一天六十个小时了。那么,最后变了的东西是什么呢?好像是秒。可是站在地球的角度上,每秒钟地球转动的角度还是一样。那么对于地球来说,时间变了吗?可是站在人类的角度上,一秒钟更加的漫长了。显而易见,人类认知变化的基础“时间”这个看上去永恒的概念变了。而古时候,记得孙策约太史慈正午相见,立剑为约,日至正午,剑影竖直,太史慈至。古人不知道一小时,可是精确称道出了什么是正午,那这么看来,似乎时间只是一种变化的描述。我可以任意的定义时间,我可以定义一天,是我睡着到再次睡着的间隙。我可以定义地球转18圈是我变成成年人的时候,而非我十八岁的时候成年。这很容易证明,时间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这样一种线性的变化,这种变化速率在不同的地方不尽相同,比如我们各自拿一块世界上最精密的手表,我站在珠穆朗玛,你站在马里亚纳,高度差会让我们重新相遇的时候,使我们的手表产生巨大的表示不同。这只是在地球上就能表明时间的不统一性,更无论宇宙。

爱因斯坦也通过狭义相对论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不实存性和变化性。而通过人类理性所瞥见的,只有光保持着恒定的速率,那个与上一条命题中罪恶所抗衡的光在宇宙任何地方都保持着恒定的变化率。我们又如何相信人类远古时期便向往着光的永恒不是一种切实的感知呢。我们被光所统一着,向往着光的明亮,更向往着它的永恒。而光的行进带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状态(此处无法用时刻形容,因为那在本文中已是不再可靠的存在)都串联在上面从而形成了一条生活的彩带。我们的 每一刻都是永恒,我们没有决定未来,过去的我们也没有决定现在的我们。历史,是光的足迹,也是我们永恒的证明,他造就我们,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到他并且让他对现在状态的个体产生影响因而历史存在。当你遗忘历史,或者任何一段记忆,这段记忆便不再存在,因为他没有参与产生这个现在这个你,他不决定你的任何部分,这把上述的现在换成未来,过去换成现在亦是如是。凡是我们所意识到的历史,便是此间这个状态中切实存在影响你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他决定了你,并且与现在这个你永恒存在。

命运,似乎就是一条线,我们认知命运,通过我们自己,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命运是自己的选择。而命运,也正是因为人类意识而存在,历史,也正是因为构建现在这个我而存在,历史组成我,未来我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此皆为我,此为永恒。此为光的通路。光是我们中国人的天命,是西方人的时序女神。

命题六:虚无而荒谬的活着

“丫丫已经死了!”
“她没有!她没有!她没有!”

此命题为虚无,为欺诈为荒谬,在命题五中已经阐明,时间空间并不存在,那么又如何去谈论我们的自由意志呢,如何去谈论命题四所期盼论述的公平呢。我们被界定了,我们不知道现实的对与错,我们被光引领,却也成为了光的奴隶。

此处从丫丫入手吧,整个电影最荒谬而虚无的角色,这对父女。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最后完成任务,甚至不是肉体,而是数据化的电脑中,记录下的密码,用命题三中讲述的“符号语言”对新进入电子世界中那个不知道是否还能称之为图恒宇的人进行了意识的植入,然后完成了任务,通过丫丫的讲述,在电脑世界里,告诉图恒宇是谁,要干什么,于是他就成为了这样一个人,和丫丫一起拯救世界。好像很燃,但是我只感到虚无与荒谬,并非是对电子的图恒宇感到荒谬,而是对我感到荒谬。数字生命的图恒宇,真的是自由意志的活着吗?那个电子的图恒宇,是被塑造的产物,那我们呢?别人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就听信。我们和他真的有区别吗?如果我们可以被数字化,那我这具肉体如此饱受疾病,饥饿,寒冷折磨的意义呢?在此,先从他的出发点开始吧。另外,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我叫恒语,甚至差一点叫恒宇,我不觉得名字的碰撞是巧合。

其实数字生命对图恒宇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看见自己的孩子,一种具有“活着”的特征的孩子。这种技术不知道大家会联想到什么,我是联想到基因克隆了,这种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于宠物克隆。死了的宠物,可以通过新鲜细胞复制一样的,再次陪伴主人。只是收到人类道德质疑,并未用在人类身上。但用在宠物身上,其实是一样的。我甚至也想过提前保留我那一岁的狗的细胞。可是,真的一样吗?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存在呢?图恒宇为什么非图丫丫不可,我为什么非那条狗不可?

我的回答是,生命虚无而荒谬,总要找到什么填补自己的荒谬感和虚无感,可是在这之中,只看到了更大的荒谬。我昨天看到那个图丫丫,反复的问着“这道题怎么解啊”这问的题,是什么呢?问的是我心底里,那个不能割舍的依赖是什么,问的是,我到底爱的是什么。我到底在需求什么。问的是,“爸爸,你真的还能抱到我吗”对我而言,克隆一条狗,我抱到的那条新的连基因都一样的狗还是我现在爱的这条狗吗。这题,太难了。我和图恒宇做一样的回答,“屁屁(我的狗),爸爸现在真的解不开。”

我只觉荒谬,对我的孩子,对一切生命,更是对我自己。如此悲观,如此痛苦,甚至不知是否真的活着。

我们生命往往就充斥着这种虚无感,我们需要一个具体的对象去爱去理解,我们的欲望也总是填不尽。可是时间都不存在,上一个命题甚至告诉我,“你的生命,和那电影里的人差不多,是一条线上既定事实,只不过电影下是进度条,你的生命下是光路”

就是如此荒谬。怎么会这样,爱的人怎么就死了,我怎么就死之将至,而无可奈何。

“我想给丫丫一个完整的人生”丫丫死在小学

“我想给屁屁一个完整的狗生”屁屁在六个月出生在我的世界

可是,图恒宇说,“马兆,你不配定义什么是现实。”

我想说,“恒语,恒宇,我们也不配定义什么是完整的生命。”

命题七:人类绝对自由 道德绝对正义 人性绝对可靠

“我选择希望”7-1

“灾难面前 没有公平 唯有责任”7-2

“我会信,我的孩子会信,孩子的孩子会信。”7-3

虚无的背后,荒谬的背后,世界本质无法认知的背后,我们该如何活着?我们还自由吗?这是本命题的宗旨,我且报以乐观而积极的态度,去对抗生命对抗世界,因为这就是人类千万年来正在做的事情。我们逃逸,我们忤逆,我们想要窥探神的头脑,我们想要砍下神的头颅。如电影里那样,我们甚至改变太阳系,我们窥伺其他动物所不能认知的。我们忤逆着这个世界,我们把脚换成了车轮,我们把嘴巴换成了电磁波,人类真的是很胆大妄为的。

时间不存在,空间不存在,但是,人类创造了光。人类,追逐着光。

命题7-1 人类绝对自由

“我选择希望”

我们是绝对自由的,正因为我们是无知的,我们也不必窥探那些不可知的东西。

数学的道路证明了人类在纯粹理性的道路上可以走多远,而他远远没有告诉人类到底可以走多远。

物理证明了人类在经验性知性辅以理性的范畴下,可以看到多么伟大的推论和现象预测,而他远远没告诉人类能够看多远。

而有也很多东西是我绝对不推崇的,正如上文所提到过的那个已经失去冠冕的女王。形而上的东西是逾越了人类理性和知性范畴的,而且无法被感性认知的。这就像是鸽子受到了空气的阻力而畅想如果没有空气的阻力可以飞的多么快,可是忘记了没有空气的阻力完全无法起飞这件事。人类理性从1这个数字开始构建起了一座大厦,并且在此根基上发展。这必然是不可以离开根基而去讨论云端之上的世界的。

而若真的窥探到了命运女神的水晶球,得知了自己的宿命,却又真的好吗?那会使人类成为真正的囚犯,光也不再耀眼,变成了电影的进度条。试想你已知道了自己所有的命运,像是死囚犯被钉在十字架上并且告知了死期,那样的话,人类将彻底丧失自由。故此,理性和知识必须拥有其界限以及可能性,如若逾越,那便是将自己打入了牢笼。我们的自由,也恰恰诞生在这种无知的不可知性上,让生活充满了未知,让生活看起来可以成为我们选择的结果,这就是人类自由的样子,这就是虚无荒谬邪恶而无知的意义。

命题7-2 道德绝对正义

“灾难面前 没有公平 唯有责任”

在划清知识的界限后,我们也必须为自己的道德竖起一块丰碑。

我们的欲望产生罪恶和混沌,公平与不公平间形成了天平。

我们先要明确何为道德,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约束,其出自于7-1所述的人类意志自由,正是因为我们具有了自由的意志,才能够与生命本身做抗衡。这倒是与叔本华所讲的生命意志相似。道德的丰碑,是人类逆反的里程,是动物性到理性的应用,是“我”真正的诞生,于是神给了新生的婴儿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就叫理性,理性创造尊严,抑制着动物性的一面。然后,尊严创造了一把检验的标尺,用来衡量尊严是否还像一颗玉一样洁白,哪怕上面布满着潸潸泪痕和道道裂纹。它衡量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自己,这样才给了人类一种进步的可能,和反思的可能,道德通过理性的应用,共情他人的情绪,推断未来的结果,这是革命性的创造,这是一种于每个人间或许有着差异但是存在普遍性的品质。

理性给予了我们尊严,道德就是来实践我们尊严的工具,是我们捍卫个体尊严最有力的一堵墙,我们去理解罪恶而不成为罪恶,我们理解欲望而打败欲望,这就是道德这座高墙,誓死捍卫着人类特有的尊严。因为我们理解了罪恶,才能够摆脱,因为我们理解了欲望,才能够克制。这是理性的恩赐,这是生物的革命。正如康德所说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

7-3  人性绝对可靠

“我会信,我的孩子会信,孩子的孩子会信。”

最后的最后,当我用理性为道德和自由筑起一座高墙,我终于可以在高墙内看看人类的未来,正如电影所讲,我们还有无数的后代,历经了可能不是数亿年,而是永恒中的一个光点,产生了人类,产生了理性,我们在自己的认知里,是最高级的动物,但或许我们也只是革命性的开始,我们是理性思维的开端。我们要做理性的祖先,正如7-1所言之我们还远远无法达到理性的上限,甚至在今天的日子里,如何捍卫道德和知识都已经成为了问题,就此看来,理性是一份很好的给予,只是我们还远未敲开他的门。

电影说,我会信,我的孩子会信,孩子的孩子会信。

让我想起愚公移山所说“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我们都是愚人,我们必须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必须捍卫自己的知识,捍卫自己的自由,捍卫自己的道德。至于人性绝对可靠,反观电影,反观自然。动物是纯粹感性和少量知性的。这使其存在于一种固定模式中,因为外界而发生变化(进化)我们人类其实一开始也是这样来的。只是我们做的事请不是因为外界变化,而是外界变化,那么我们让外界随我变化。我们不在是牢笼中听命的囚徒,我们是创造者,我们不是羊群,我们是牧羊人。只是我们也必须知道,羊群需要草场,创造者像是女娲盘古耶和华也需要血肉和泥土。我们的自由也必须在这里存在。我们的知识在理性范围内永远可靠,而我们也无需逾越,我们为自己划定国土,并称之为心灵。

我们确实砍下了上帝的头颅

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我们砍下上帝的头颅,放在了自己的心灵里

我们说想要光,于是追逐着光,收集着光

原来,上帝就是你我,神与你我同在,我们在此罪恶混沌之地追逐光明,捍卫属于人类的尊严   


流浪地球2的哲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