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历史百年战乱(208年)】
十分巧合地,东方的所有重要势力在这个时间点都遇到了他们的机遇。而他们更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后的一场地方战争,将会出乎意料地扩大化,最终将所有东方势力拖入战争泥潭。
魏大公和曹家互送外交使节,秘密签订了军事同盟,并提出了未来联姻的提案,曹操允诺。双方就近年将要进行的军事活动进行磋商。
魏大公得知曹操将要南下攻吴后有些犹豫,他觉得这不符合同盟协议。一方面魏国还没有获利却要倒贴兵力去千里之外参与一场大战,一方面,魏大公有种预感,这次战役将会席卷整个汉洲南北。
然而曹操否决了他的建议。曹操认为现如今南下是最好的时机,并认为他是在杞人忧天。魏大公摇摇头,拨去万余军马助曹。
尽管曹操回信中尽显自大,但实际上他认真的考虑了一番可能性,并认为魏大公的担忧极有可能成为现实。作为应对手段,他提醒魏国与辽东郡提防肃慎,并与刘表通信,确认了刘表的中立态度。
刘备第三次拜门,终于得到了诸葛家的认可,卧龙孔明与刘备畅谈一番天下局势,指点迷津,使他顿觉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刘备激动的当场握住诸葛亮的手,连连称赞。
然而激情过后,刘备却还要面对那惨痛的现实——刘表在孙曹之间又一次选择了偏安中立。关张二人气的跳脚,刘备冷笑,也不上表劝谏了。
他在等,等刘表病死。
孙权和汉商共构建了军事同盟后,立刻批准了对汉商共商品降低关税并解除汉商共商人在吴买地建铺的限制。作为交换,孙权从汉商共低价购买和雇用了近百艘大小战舰。
孙权很清楚,他上任以来改精骑为水军,目前陆军实力远远不如曹操,更何况他本人还是一个战争白痴。必须把曹贼拦在长江北岸,否则江东必败。
————————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汉商共尽占海外,秘而暧昧,成大一统之能,毋妄图也。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盟于汉商共,此可以为用而不可兼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领世俗,然其暗弱不能为政,张道陵领道,德教兴旺。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入益,制张道陵与之相议,时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汉越,外衡孙曹,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或东伐,或北向,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复高祖旗号,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
汉帝四百一十年,汉商共三十七年,魏一百零五年,儒略历208年。
曹操实际领任了整个中原之地,却只有区区州牧名号,这让他的统治缺乏了极大的权威性与正当性。况且州牧和天子、朝官之间的距离还是很大的,为了便利统治,曹操上表汉帝,言有功云云,请求封赏。
不久,因征守有功,曹操受封大汉丞相,督中外诸军政,可自行选官任官。
曹操拜三拜谢恩,打出旗号率军百万,亲征吴齐。
汉献帝麻木地坐在龙椅上,眼望着唯一一位退朝后仍在朝堂上伫立的官员——史官。
“朕孰与平王有辱?”汉献帝莫名想起了当年周平王一幕,不由得好笑。
史官保持着冷漠的神情,只是奋笔疾书,没有搭话。
“唉……”
————————
魏大公向肃慎总督发送外交国书,言辞恳切的套话字里行间却都写满了魏与曹的亲昵关系,同时也劝导肃慎总督“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要徒为情义而空做嫁衣。
肃慎总督显然很认可魏大公的言论,但也暗示魏大公同样不要过多干涉南国战事尤其是辽东局势,避免影响多边平衡。魏大公应诺。
整个北朝经过兼并,也步入彼此威慑的发展期,目前只剩下四大势力和一些夹缝间惶惶不可终日的小诸侯。这四大势力分别是西南的北凉公国、西部的羯公国、北部的北海公国、东部的魏公国。三公国先后得知了魏曹联盟的消息,隐隐组成了一个对魏的包围网,约定暂停兼并、共同进退。魏公国也必须提防这些敌人,所以无暇他顾。
正事之外,魏大公还有些哭笑不得,因为他收到了曹操的问信,旨在让他规范化用语,加深学习汉语。
曹操也是一番无言。当时魏大公信誓旦旦说要派万余军马助战,曹操还高兴了好半天,要知道这可是一万北国草原骑兵,驰骋疆场无人能敌。
结果货到了,却是零星几十个人赶着一万多匹战马。
“‘军马’乎?军‘马’也!……”曹操哑然失笑。
尽管不如预期,但南国还是很缺战马的。曹操给骑兵部队补充了马源,又训练了一些步卒成为轻骑兵,剩余军马留作持久经营。
————————
刘备眼见时间一天天过去,心情不由得焦虑起来。但诸葛亮却信誓旦旦,说刘表三日之内必因旧疾复发而死,届时主公可取而代之。
果不出所料,刘表真就突发病重,托荆州给刘备。一番推辞,刘备接过荆州印,正式成为一方之主。
现在,刘备正以自己的意愿,大刀阔斧地改造荆州局势,肃清保守派官僚并转移战略方向,逐步由守转攻。他这几年和主战派、激进派组成了密切的利益同盟,刘备也成为了他们在刘表中央的代言人。有这些地方官僚的支持,刘备的改革高歌猛进地推行着。
刘备清楚,这些改革完成的越快越好。只有在战争爆发之前转型并和江东建立联系,他才能介入这场战争并从中谋求最大利益。
“孔明已经先一步去往江东,希望他能成事。”
————————
当赤壁之战将要临近这个消息被传出时,孙吴朝堂上还爆发了几次主战派主和派的大论战,而且主和派的人数占绝对优势,只有寥寥几个武官和孙权本人主战。这也不难理解,孙权一旦投降他绝对没有好下场,而作为一方宗族的官僚阶层却不担心曹操会卸磨杀驴。想要治理江东,不依靠他们是不可能的。如果杀了他们,那么曹操的名望将一败涂地,也就别想再扩张分毫了。
然而没过几天,形式就出现了大逆转。
孙权公开宣布东吴成为汉商共的加盟成员,一口气又买又雇地进货了近百艘先进战舰,令保守官僚又惊又惧。
同时汉商的各项产业店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各州各县,作为跨宗族的族长与地方仲裁公信力的代表,汉商们在基层的威望仁望很快超过了他们这些原本的各族族长,彻底断掉了他们的后路与底牌。
紧接着,孙权又发表了一篇檄文昭告天下,着重统计各地方上下官僚,尤其是保守派官僚的失职情况,将许多阴暗面的丑恶揭露,顿时引起民愤。孙权又举荐了许多有能之士,尤其是地方汉商作为这些官位的替补,并让这些替补者竞价买官。
结果自然是显而易见的,地方保守派纷纷落马,汉商家财万贯竞过了绝大多数的候选人,把守中下层,成为了孙权中央忠实的政治盟友。
中央的保守派老臣知道自己身居高位,孙权不会太针对自己,但心有不安要表示一番忠心,所以慷慨解囊为国献财,也不再多言朝政,自觉淡化了自己的影响力。
地方上尽丧,中央上被架空,孙权终于斩断了这些保守派官僚对他的束缚。同时孙权还保留了一些温和保守派作为制衡的工具,并没有下死手。作为进一步巩固同盟的措施,孙权还引进了许多汉商作为官僚,但实质依旧没有让他们染指上层,在让他们与地方势力制衡的同时还不会导致中央失权。
同时,这也是对汉商共极大的示好。无论肃慎还是大不列颠,无一不隐隐排斥外来汉商,唯有孙吴不但不排斥甚至还积极融合,简直太好了。至于中央权力,不允许触碰是理所应当的。
打一批,立一批,稳一批,拉一批,还充实了府库,孙权又一次彰显了他的政治水准。
〔政治,就是灵巧妥协的艺术,关键在于向谁妥协,而又向谁不妥协。〕——《民粹党宣言》导论
就在官场肃清后的第一天,孔明登上了东吴的岸。
————————
当孙权直接下表请孔明上殿时,诸葛亮知道,他原定的计划已经不适应当今局势了。
按照他原本的设想,此时东吴应当处于主战主和相争,孙权势弱没有底牌,被群臣威慑不能直接见他,需要借助他的力量去辩服群臣,借此达成孙刘联盟。
哪怕他不来,凭借天时地利孙权也能达成削弱主和派的目的,这正是刘备和孔明都十万火急的原因。结果,他们还是低估了孙权的能力。
一路上那些喜悦的汉商更证实了孔明的猜想,孙权借汉商共的刀做了一票双赢的顺水人情。
“孙吴已经完成了蜕变,看起来我们还是晚了一步。既然如此,我们便只能兵行险招了。”
————————
刘备疑惑地拆开孔明寄来的信封。
这封信寄来的太早了,像是孔明刚刚登岸就写成的,莫非江东发生了什么变故?
刘备再细细一读信中所书,更是皱眉。江东孙权过于有能,电光火石之间就瓦解了主和派势力,让刘备再无可乘之机。
接着,信中还写出了孔明的替补计划。如今江东势大,能与曹操鼎力抗衡不落下风,原先孙刘平等联盟的作风已然落于空想。
孔明建议刘备提前操作隆中对所述方案,与张道陵相商结盟,哪怕关中暂且不能受主公所控,也当尽全速构建出一个荆蜀利益集团,这样主公才有与孙曹分庭抗礼提条件的余地。
同时,孔明还建议刘备广派外交使者去往诸国,能主动干预国际大事,而非被动地听闻消息,这样才能为我方夺得主动权。
信的最后,孔明也提醒刘备,务必小心行事,兵行险招未必能成。
前两条提议刘备认真地去实施,然而他并没有在意最后一句。
倘若凡事都要顾前顾后,那便只能一败涂地。
〔物不定,则不知形;人不做,则不知成。〕——刘备
————————
张道陵经营蜀中多年,后与张角合家共同精进黄老道,教义教观多汲取道家精华,趋向完善。因此,张道陵更改教称,借道家之名,称道教。道教综合了道家的哲学内核、张道陵的发展哲学诠释、张角的政治性与入世性,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仙人形象被塑造为人人皆想成为的偶像与祖先崇拜,无为而治的思想深入人心,蜀中人民因此与世无争。
世俗的地方官僚、富农地主在一开始和张道陵合作时并没有太在意他,只当成寻常诸侯作风,必须依靠他们这些农业地主。当张道陵让利搞政教分离,世俗宗教分治时,地主们都觉得这小伙太淳朴太上道了,简直就是大善人。为了争夺世俗统治权,地主们展开了残酷的政治斗争,你方唱罢我登场,导致原本有所复兴的地方经济再次崩塌。人民刚享了几天安生日子又被官僚地主们搅得一塌糊涂,而那一直以救世为旗号,已经救过他们一次的五斗米教却又一次布施救民。不知从哪传出的舆论还说,张道陵张天师被这些丑恶的官僚地主排挤,无法掌握实权,才致使饿殍遍地。
人民心中自有一杆秤,相较之下,天师与地主孰轻孰重便有了明确的答案。
张道陵趁热打铁,推出教民法案,意在诠释一种“大和谐,大平等,互助共享,人人有所耕,人人有所食”的美好田园牧歌图景,把民众对官僚宗族地主的情感寄托转移到更具吸引力的和谐大家族上,彻底割裂了世俗官僚的统治基础。
又一次振臂一呼,百万民众齐举义,不消几日便毙了几十个官僚地主,打土豪分田地,各家庄子改头换新颜。张道陵在这时顺理成章地出现,接过权柄,重新划分了一套较为平等的宗教统制结构,道士兼调解与地方长官,政教合一。
刘璋作为名义上的世俗派领袖,实际上已经毫无实权,与平民别无二样,其他官僚地主也是如此。
作为一方乐土,张蜀吸纳了许多内陆的灾民难民,势力更上一层楼。对地方基层更具管辖力度的宗教统制结构与宗教精神归宿客观上防御了汉商共对基层的篡取,抑制了汉商的影响力。时任南洋总督给予了张蜀极高的赞誉,认为其“制不同,型类吾,尤龙潜之势”。
然而,正如汉洲诸侯对汉商共的封锁一样,张蜀也受到了周边诸侯的联合敌视。巴蜀盆地天险虽把外人阻断,却也限制了张蜀的发展空间。张道陵自己也明白,他的这套政教合一方法治理一州还算得心应手,可若推广至全国,且不说有什么崭新的治理方式,反正是绝无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可能了。
张道陵的观念很矛盾,他想要将道教推广到普世宗教,但又不愿意放弃令人垂涎三尺的专制权力。不是所有人都有田乾那样魄力的。
诸侯联合敌视、民众无争不外扩、张道陵观念矛盾三方面相结合,致使张蜀偏安一隅。
然而,刘备发来的结谊信让张道陵看到了突破口。
“也许,在王权治下另一个独立的神权,会达到我所设想的目的。”
————————
刘备表面镇定,内心却满脸黑线,欲言又止。
这张道陵可真是狮子大开口,我只是为了短期联盟,他却直接设想到了未来大一统去,还说要大力推广道教,给甚么历任教主封国自治?若不是江东出了差池,张蜀日后弹指可灭的事!
着恼了一阵,刘备却也意识到道教对君主权威性的增强与助力社会稳定的益处,于是同意了张道陵关于传教的条件,但对封国自治颇有微词。
张道陵也清楚封建帝王不可能允许一个郡国变数存在,只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于是他退一步,道教体系与礼司合流,掌礼仪祭祀等事务,同时要求保留蜀地的宗教底蕴与传统。这很合情理,刘备同意了。
期间,刘备也向其他诸侯国度发送了外交使节,并与他们进行了友好磋商。其中,北朝三公国与刘备就对魏、曹方针达成了共识。南洋总督领的南越州长则和刘备达成了经济互助协议,并上表总督,为荆蜀争取到了比加盟国次一级的观察员国,促使汉商共在荆蜀—孙吴方面采取较中立的态度。
敲敲打打之下,一个以荆蜀为主体的泛汉洲利益联合体初见雏形,与东吴集团,魏曹集团三足鼎立。尽管军事实力目前较弱,但其动员潜能则远大于双方。
正在长江南北岸对峙的孙曹两家为之一震,对这个新兴的势力保持警惕,竟默契地暂时休战了。
曹操长叹一声。他此时是真有些悔意了,悔自己不应该如此匆匆的挑起南征,加速了两个心头大患的成长。
孙权不置可否。荆蜀集团的成员,北朝三公国反魏曹,南越州隶属汉商共,整体明显是倾向反曹的,对他实质威胁不大。然而谁也无法确保刘备是否会发起局部战争,孙吴的主力都是长江防线的水军,如果从荆蜀方向发起进攻,大概率孙吴会败亡。
孙曹本想就此止戈,先灭了荆蜀搞成南北朝再谈大一统,但驻东吴的孔明暗中搅局,致使休战成了不可能。
北国原本平衡的局面,由于荆蜀集团的出现导致了失衡。肃慎蠢蠢欲动,魏公国受两面威胁,不堪重负。
枪打出头鸟,三方你瞪我我瞪你,都在等对方露出破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