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摩旅(2)丨一梦到黄姚,却依然没能治愈我

我曾经推荐过很多人到黄姚古镇,可能只是因为我的执念,从十年前就一直想来,那时候的交通不方便,以及其他种种事情,搁浅到现在。
那天飞飞问我第一站去哪的时候,我就说,去黄姚看看吧。
从清远到黄姚,280多公里,我整整花了6个小时,群里有人说,280公里开6个小时,好像有点慢。我直接回复“我开心我乐意我睡了每个服务区”。确实太冷了,即使穿的足够暖和依然特别耗神。
到达黄姚之后我就开始找客栈,我在电话里说 ,我一个人,开着一辆比较大的摩托车,你家有可以不淋雨的停车的地方吗?
感觉这句话会陪伴我整个旅程,虽然DL250真的不能算大。依然卸行李装行李总是免不了被围观。

收拾了一圈出来,天已经黑了,黄姚湿漉漉的夜晚,还是很冷的,淡季没什么人,住宿便宜,街上很多店铺连门都没开,直接挂着Closed。
暴龙哥发信息来,说一定要去试贺州的牛杂酸,墙裂推荐的那种。
转了一圈发现街边刚好就有。

这不就是麻辣烫关东煮么!好吧,反正一串一块钱,也吃不穷我,那就试试看吧。

我拍了照片发给朋友,我说我开始感受到来自广西食物的暴击,让我联想到柳州那个网红螺蛳粉阿姨的出品也是,简单粗暴毫无美感可言。
吃起来酸酸辣辣的,倒是还不错,就是确实卖相太一般了。
吃完饭又下雨了,逛古镇的欲望被雨冲刷得一干二净,索性就回客栈写游记去了。
老板看我抱着电脑从房间出来,就招呼我一起喝茶。然后我们断断续续聊着天,听他讲他以前在广东打工的日子,我聊聊摩托车。
夜深了,我游记也写完了,他端来了一盘过冬的番薯,真的是甜到流糖。

这趟出来别的不说,我还真是比往常更容易饿了,也许是太冷,能量消耗大。
第二天早上,依然6点多就自然醒了。自己捣鼓着大门就是打不开,最后实在没办法打电话叫老板来开门。看他睡眼蓬松的样子我实在不好意思,问他是不是没遇到我这么晚睡还能这么早起的客人。他很无奈地点了点头……

建筑方面,还是很浓烈的岭南的味道,不知道此行一直向西,会不会有惊喜。
我是真的很久没有这么全副武装地出门了,冲锋衣冲锋裤还戴加绒帽。当地人告诉我,这边要等到清明过后,天气才会开始变暖和,我说我们那边的人已经开始穿短袖了……

他们说我身后这棵树,是一棵网红树。也许吧,毕竟整个黄姚,也就是这棵树比较入镜。
嗯,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我笑起来,还真是挺好看的呢,尤其是这个角度。对,就是很好看,不接受反驳,快点夸我。

我发了照片,Penny说 ,感觉这些年没什么变化。其实对于一个古镇来说,这短短的几年,十几年,又能有什么变化呢?它的存在已经几百年了。我想最大的变化就只有人了,除了生老病死的迭替,更多的是文青的韭菜,一茬又一茬地收割。


对于古镇居民来说,这么多年了,他们也早就习惯了游客来来往往。她们洗衣服的时候,有几个游客阿姨把她们当背景来了一通摆拍,我都觉得尴尬,她们倒是淡定得很,似乎就算一整个旅游团过来围观,也不会影响到她们洗衣服,毕竟生活是自己的,剩下的都是浮云和过客。

我一个几乎从不上市买菜的人,却有一个癖好,那就是,逛别人的菜市场,然后啥都不买。一直都觉得,菜市场才是一个人地方文化的精髓所在。民以食为天,只有在菜市场,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这片天。

早餐吃的是客栈老板娘强烈推荐的豆豉粉,嗯,这个感觉,不就是在和粉汤里再加一勺豆豉么……果然贺州是个过渡区,(广)东不东,(广)西不西的。满街的牛杂店让我觉得我好像还在广东,还有四下弥漫开来的带着口音的白话。可是湿冷的气候和喀斯特又把我拉回广西。

有个小朋友问我,姐,黄姚治愈吗?
我也只是回答一般。
其实黄姚很美,在这个烟雨迷蒙的季节,虽然温度有点低,但却是我喜欢的的冬末春初的味道。树上都长出了翠绿的新芽,远处的小山群,像雨后的春笋破土而出。泥土里散发出青草的气息,说话的时候嘴巴也会冒出白气。剥落的墙壁,青砖黑瓦,湿漉漉的青石板,以及时不时飘来的白砂糖一样的绵绵细雨。
这一切却依然治愈不了我,在我到达的那一刻,还是在房间里默默哭了很久,哭到手指关节都在隐隐作痛。
老板娘问我,要不要多呆一晚,我说不了,我去下一站吧,也许心情和心态会变好一些。
2021年3月12日晚于广西阳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