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铁马冰河话当年(一)

2021-11-30 10:16 作者:青海人民出版社  | 我要投稿

文/吴德令

      1985年4月3日 多云 五级风

       今天刚上班,院里召开紧急会议,说西梁山的“西五井”出了事故,着大火了,油田要我们准备地质方面的材料,派人上去协助灭火。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蒋四路的钻井队就在西梁山打井,不会是他的井队出事了吧?半个月前,蒋四路回基地领材料,我们见过一面,还喝了一场酒。那次他说在西梁山打井,但是我们没有细谈,他没有说究竟打的是哪一口井,不知道是不是“西五井”?

       散会后,我赶快四处打听消息,下午终于有消息传来,这口井正是蒋四路的4051队打的,消息很多很乱,有人说火着得挺大,周围的井场都烧红了,有人说烧死、烧伤好几个人,有人说把井架都烧倒了。我更加担心了,要是有人伤亡,肯定少不了蒋四路,他本就是个敢打敢冲的人。来柴达木的这十多年,他的性格变得更狠更硬了,遇到困难和危险是绝对不会退缩的。

       西梁山是盆地内地质比较奇特的地方,前期研究表明,受喜马拉雅山隆起的影响,板块断裂,相互重叠,储油构造不完备,地下条件相当复杂,而且很有可能是油和气伴生的构造。

       我和蒋四路虽然不是一个学校的,但因为是一块分配来油田工作的,所以是广义上的同学。这些年我们相处得很好,我在研究院,他在钻井队,忠良在地震队,每年冬休时都要聚上好多次。我们在一起时,常开玩笑说:“忠良是负责发现储油构造的,我是负责论证构造里有没有石油,而蒋四路负责把石油打出来,三个人谁也离不开谁。”

        要是有机会,我想上去看看他。

        1985年4月7日 多云 三级风

        根据油田的指示,院里决定由张副院长带队,派一个工作组到“西五井”的现场去协助灭火。

       前线成立了灭火指挥部,已经初次尝试了灭火,但火势太大,灭火没有成功。

       我向院里要求到现场去协助灭火,我讲出了我的理由:“我在四年前参加过这一地区的研究工作,对地下的情况有一定的认识,虽然很不全面,但总比别人熟悉些。而且我经历了‘历一井’发生的事故,心理上有准备,派我去比较合适。还有一个原因,现在现场抢险是由4051队为主组成的抢险队,队长蒋四路是我的同学兼朋友,方便沟通。”其实还有一个理由不能明说,我是南八仙的后代,有危险有困难怎能少得了我!

       院里有好几个人要求到前线去,孙丽华也要求去。她对院长说:“西梁山虽然与历北的地质构造有差别,但已经证实有天然气,她可以借此机会进行新的研究。”看着几个院长都倾向让我去。她又对我说:“齐主任,你让让我,当年你可算得上我的半个徒弟哩。”

       我说:“孙总,我不是半个徒弟,完全就是您的徒弟,没有您的指导和帮助,我根本就什么都不是,不过我比您年轻,见到危险也比您跑得快,所以我去合适。”

       孙丽华对我的回答很不满意,说:“解放这么多年了,你们还是有偏见,看不起妇女,我不一定比你跑得慢,有机会咱们试试。”

       我的心里很感动,说道:“孙总,前线资料没有这里多,您留在后方比到前面去作用大得多,我有不懂的地方,立刻通过电台向您求援。”孙丽华“哼”了一声,不再坚持。

       平心而论,我确实比孙丽华去现场更合适。因为她的主攻方向是东部的天然气,当年我们一块经历了“历一井”生与死的考验,“历一井”放喷成功后,孙丽华继续从事天然气的研究,不像我去了好几个研究组。我想她之所以要求去灭火前线,还是她对柴达木盆地、对石油的挚爱。哪里艰苦到哪里去,哪里危险到哪里去的信念支撑着她。6年前,她原本要调到别的油田工作,但受到朱江来和李磊牺牲的影响,她没有离开油田,而是把她的爱人调到青海油田来工作。据说,他的爱人嫌柴达木盆地艰苦,不愿到柴达木来工作,她发出最后通牒,要么到柴达木来,要么离婚。还听她对别人说过,历北虽然发现了大气田,但一直没有开发,她的任务就不算完成。这些年来,她潜心于历北天然气的地质研究,不但搞清了一号气田的储量,而且还有新的发现,有可能发现第二个气田。说实话,我太佩服她了。

       最后,院里决定,组成一支6人的技术工作组,都是各研究室的骨干,到“西五井”协助灭火。

       1985年4月11日 小雨 五级风

       昨天,我们地质技术小组到达着火现场。

       到了现场后,我才知道这场火有多么大。一股冲天的火柱从西五井的井眼喷射而出,火柱高达七八十米,像一条火龙在空中盘旋不去。强大的气流声划破天空,如同天上的巨雷,一个接一个炸响。没有烧尽的油气冒出浓浓的黑烟,向着西北的山峦铺展开,遮住了半个天空。而油气燃烧时形成的热辐射更是无形地扩展开来,侵扰周围的一切。离现场还有几十米的时候,我已经感受到热浪一阵阵袭来,烤得脸上火辣辣地疼。

       来到柴达木工作十多年了,我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火,难怪好几天了都扑不灭。昨天中午在半路上的临时食堂吃饭时,有个老工人才从灭火前线下来,说:“这是柴达木勘探以来,着的最大的一把火,根本不要指望扑灭,说不定要烧几年才灭哩。”我问他:“为什么扑不灭?”他回道:“人根本靠不上去,走到半道上就让火给赶回来了,怎么灭火?”我又问道:“为什么着几年才能灭火?”老工人说:“等把地下的油气烧完了,火就灭了。”当时听了他的话我还有几分生气,觉得他说话太不负责,可现在看到这场火,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大火牵动了很多单位,临时道路上一台台车辆赶往事故现场,不但有各种工程车辆,还有后勤车辆。火场周围扎满了帐篷,听说油田的主要领导也都来到了现场,成立了灭火指挥部,协调各路人马灭火。由此可见,上上下下都很着急。柴达木地质条件不好,这个咸水湖盆油田,加上地层板块多次发生挤压、叠合,发现新的油田很不容易,西梁山是很有希望的地区,却意外着了大火,要是看着所有油气资源都被火烧光了,这是一件多么让人痛心的事啊。

       昨天晚上,我一路问过去,终于找到了蒋四路所在的井队,他正在帐篷里喝闷酒。看到我的到来,他惊了一下,连忙问道:“你怎么来了?”我开玩笑说,“这么大的火,把天都照亮了,我怎能不来陪你?”听了我的话,蒋四路竟然流下了眼泪,说道:“我对不起油田,把一口井打着火了。”我赶快安慰他说,“不怨你,这是新的地质构造,现在看来,你打的这口井,不仅有油,而且有气,不事先采取特别的措施,换成谁都难免要出事。”

       我发现蒋四路的左胳膊上缠着厚厚的绷带,眉毛也没有了,连忙问道:“听说你受伤,真把人着急坏了,后来又打听到伤势不要紧,到底是怎么回事?”

       “算不得什么伤,是他们夸大其词。”蒋四路摆摆手,又说道,“来,喝酒吧,咱们还没有在野外喝过酒。”说着从床铺下摸出一瓶酒,用牙咬开盖,直接墩在我面前。

       刚刚来到现场,事情很多,我本不想喝,但为了安慰蒋四路,就扬起脖子喝了一大口,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蒋四路叹了一口气,说:“怨我们大意了,去年我们打的是‘西三井’,2500米的井深,打了半年多,打成了,不理想,只发现了两层薄薄的油层,合起来也不过一米多,也几乎没有遇到多大的地层压力。搬迁到这口井后,从地质资料看,和西三井差不多,再加上我们这口井不是基准井,所以也没有太在意。出事前有点预兆,井下发出‘轰隆隆’的声音,地层压力快速升高。当时我站在柴油机旁,觉得有点不对,安排人去背重晶石粉,准备加大泥浆比重,后来声音越来越响,我赶快招呼钻台上的人往下跑,刚跑出三十来米,就听到一声巨响,好像要把地翻过来一样,然后就看到一股气流从井口处喷了出来,还没回过神,那气居然就变成了火,几十米高的井架,才半个多小时就烧塌了,变成了一堆铁水。幸好当时我们钻台上的人跑得快,没有人烧死,只有几个人的衣服、帽子被烧着了,受了点轻伤。”

       我想看看蒋四路的胳膊伤得厉不厉害,他不给我看,说:“胳膊不是烧伤的,第二天我组织了井队的人,想自己把火给灭了,可这火真的太厉害了。我们在棉衣上浇水,穿上往上冲,才到火场跟前,棉衣就烤干了,还想坚持一会儿,指导员说:‘不行了,再一会儿就把人全部烧死了。’几个人架着我往回跑,路上摔了一下,把胳膊给摔伤了。”

       我能想象到当时的情景,一定是蒋四路不甘心,想自己解决问题,明知危险也不下令撤退,逼得大家只能把他硬给拉下来。

       蒋四路说:“火已经着了好几天了,要赶快灭火才行。”但怎么才能灭火呢?我俩说了半天,觉得这个火实在是太大,很不好灭,不知道指挥部有没有什么办法?

       1985年4月16日 多云 五级风

       今天前线指挥部开会,商议灭火情况。

       各方谈意见,张副院长也把地质情况介绍了一下:“早在50年代就对西梁山进行了勘探,发现了几个有利构造,也打过几口勘探井,效果不好。此后一直沉寂,投入的研究力量也小。80年代初期,离西梁山100多公里的崖桦油田被发现后,受崖桦油田的鼓舞,才又开始研究。总体上的认识,这里可能是第四系的油田,早期具有生油的条件,但在喜马拉雅山脉隆起中,原有的地质构造遭受了不小的破坏,生成的油气可能转移,但也可能存在于2000米到4000米的地层中,所以布设了几口探井进行预探。前面已经钻探完成的几口井只发现了少量油气,效果并不明显。西五井为什么会有这么高压的油气流,情况不是很清楚。支撑大火的原因是地下超高的油气压力,特别是天然气的压力很大,从这几天井喷着火的势头来看,可能是一个蕴藏量比较可观,以气为主的油气田。目前属于无节制喷射,对地层损害极大,超过一定时限,可能就会毁了这个有希望的油田。”

       油田消防部门的意见是,要灭掉这场火是世界级的难题,主要是地下压力非常高,油气混合,随时喷随时着火,就像是火焰喷射器一样。形成高温的热岛效应后,灭火人员难以靠近,不消灭动力源根本就灭不了火。消防部门的人员做了这么一个说明:一般的火,采用喷水、打阻燃剂的方法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就能慢慢把火灭掉,一天不行两天,两天不行三天,可是油井着火,采用喷水、打阻燃剂的方法都不管用,因为它处在戈壁旷野中,隔绝不了空气,灭掉了一个火头另一个火头马上就蹿了上来,好像是排着队等着往上蹿一样。数十支高压水枪同时喷射,只能暂时压制火头,但没有实际作用,以常规方法根本灭不了火。

       如何灭火成了当前最难的事。会议开来开去,基本上形成了两个办法,一个是调动最能干的钻井队,在“西五井”的附近再打一口新井,缓解地层压力,达到灭火的目的。另一个办法是派出一批人,突击到着火的井口上,在钻井套管上安装阀门,强行关井,达到灭火的目的。前一种办法稳妥,成功的把握性大,但不利原因是时间长,耗费大。这口井是口深井,现在已经打到3000米了,在它附近打一口相同的井需要小半年的时间,至少得花几千万元。另外一个难处是,现有的地质资料并不能完全解释地下的情况,如果新井打成后与“南5排三井”之间油气不贯通,那就花了钱还办不成事。第二个办法却是既快捷又花费少,时间短而成效大的办法。根据观察,由于井内压力大,油气喷射出来还没来得及点燃就冲到了空中,从井口到最低的火点有一米多的空档,可以组织一组人冲上去,在井口上安装一套阀门,就能关闭井口,实现灭火。不过这个办法有一个更大的难处,就是太危险!火场温度极高,站在几百米开外都能感受到灼热,到了跟前会怎么样,人能不能坚持着冲到跟前,安装完阀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有人受?受伤还是小事,关键是会不会死人?而最讨厌的是,在大火初着时,原来的井架全部烧塌,在井口处形成障碍,就算是组织人员冲上去,但现场的那些钢铁也会影响安装阀门。

       现场争论得很厉害,有个钻井公司的老同志,可能是个负责人,拍打着胸脯说:“不用太多考虑,组织敢死队往上冲,一定能成功,以前我们有这方面的经验,在‘坪12井’我们就这样灭过火。”有人反驳他:“‘坪12井’才多大的火,能跟这场火比吗,你敢保证不烧死人吗?”这位钻井公司的老同志没有回答能不能烧死人,他说:“为了油田的利益,必要的危险也是可以冒的,我们总不能看着油田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受损失吧。”

       我对他的话不敢苟同,如果没有科学的依据就是蛮干,但是他的下一句话却让我佩服,他说:“这是我们钻井公司的事,我愿意当这个敢死队的队长,要烧先烧死我。”

       总指挥没有当场做出决定,这个决心太难下了。

       按现在的情况,当然是采用最快灭火的方法,这样既缩短了灭火的时间,又减少了地下能量的损失,为下一步发现新的油田留下希望,但如果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把人都烧死或者烧残了,即使灭火成功,那也是失败的。

      据说,情况已经上报到北京,部里派出了一个专家组,究竟怎么灭火,要听专家组的意见。

       1985年4月30日 多云 五级风

       今天早上醒来得很早,看帐篷外面,天还没有亮。应该是冻醒的,昨天夜里风大,冷气直往里钻,但我不能起身,怕影响别人。听动静,其他人也有醒来的,大概也是冻醒的。

       我们已经在前线快20天了。在野外的日子真是不好过呀,我觉得与我刚工作时参加林教授组织的那次野外勘探普查差不多,甚至还要艰苦。

       我们的工作任务是为指挥部提供相关数据供参考,条件简陋,办公室就是我们住的帐篷。床铺当工作台,资料箱当凳子,搞地质研究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每天得趴上八九个小时。有时,晚上还得点蜡烛。一天下来,弄得人头昏脑胀的。前天,组里宋玉喜和庞宁半天没出门,下午出去透口气,一出门人就晕了,看着天都在转。张副院长说:“这样不行,不要火没有灭,先把身体搞垮了,以后再怎么为油田工作?”他规定我们每天工作一小时就要到外面去活动十分钟。

       比起工作,生活上的条件更加简陋。这是一场突发事故,本身没有任何准备,大量人员向这里集中,调度部门的人说:“现在在前线的各路人员已经达到1000多人,后续还要调动不少人。”这里是荒山戈壁,没有依托,所有的事都是靠自己解决。住的方面,我们是技术人员,来的人又少,指挥部比较关照,给我们分配了一顶小帐篷,六个人挤住在里面。帐篷是应急用的帐篷,比较薄,又不太严实,夜里的风大,“呼呼”地直接往帐篷里灌,加上配给我们的被褥单薄,睡一觉起来,身上都没点热乎气。就这,我们还算是优等待遇。其他的人就更惨了。根据我的观察,有的单位上来之前有准备,自带了帐篷,好歹还有个容身的地方,有的单位上来时准备不周,只能用些旧木板搭建临时窝棚,有的单位甚至挖地窝子住,还有一些司机直接就住在车里。4月在内地已经花红柳绿,但柴达木盆地似乎还在冬天徘徊,气温低得很。早上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特别是前两天下了雨,住在这样简陋的地方,把大家冻得够呛。宋玉喜感冒了,到临时医疗点去打针,两个小时后又返回来了,说:“感冒的人太多,医生根本顾不过来,也没有那么多药,但凡感冒的,就只有一种药,发给你完事。要想打针,必须要经过指挥部的特别批准。”吃的方面,整建制调上来的队伍好点,有自己的食堂,也有些物资储备,可能好一点,像我们这样小单位的人,就只能到临时食堂吃饭,临时食堂是前线指挥部搭起的几个帐篷。大笼蒸馍馍,每顿饭有定量,每人两个馒头、一小块榨菜。我来了这些天,就吃过一顿白菜炒肉片,肉好像有点变质,即便是这样,大家吃得却很香。在饮水问题上,开饭的时候给一碗开水,其他时间就只能喝凉水了。吃完喝完就要拉撒,方便就成了大问题。周围都是帐篷、地窝子和临时的木板房,方便一次要走一里多路,为了少方便就只有少喝水、少吃饭。宋玉喜对我说:“吃得这么差能忍,可是没有地方上厕所真让人忍受不了。”

       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发牢骚的不多,只要有新的任务分配下来,都是以最快的时间完成。现在是紧急时刻,灭火是当务之急,工作条件差点、生活条件差点算什么呢,先生产后生活是油田的老传统了,何况我们几个都是自愿报名来的,这点觉悟还是有的。

        1985年5月7日 多云 三级风

       今天下午晚饭,张副院长变戏法似的拿出了两个罐头,一个是红烧肉罐头,一个是红烧鱼罐头。大家高兴坏了,这么多天没见到几顿荤腥,几下子就把罐头抢着吃完了。张副院长说:“你们知道罐头是哪来的?告诉你们,是指挥部特意奖励给我们的。今天下午,后方拉来了一车罐头,指挥部说我们辛苦,先给了我们两个。”张副院长又问我们:“这段时间大家觉得苦不苦?”我们没吭气,好一会儿宋玉喜才说:“苦点没啥,就是上厕所不方便。”张副院长笑了,说:“大家不好意思说苦,我替大家说,真苦。工作量这么大,又没有办公条件,一天趴在床上十几个小时,吃的喝的又差,怎么能说不艰苦,不过以后就好起来了。前一阶段,指挥部想先灭火,重点运输生产设备,没顾上大家的生活,但现在看来可能是持久战,油田已经着手改善野外的生活条件,吕局长现在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可能还要调动一些野营板房上来,用不了几天,咱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就要改善了。”

       听完张副院长的话,让我们都很高兴,但也有点担心,这么看来,大火一时半会儿是灭不了了,北京的专家早来了,但还没有确定方案,看来消防部门说这把火是世界级难题是有一定道理的。

       吃饭时,张副院长还讲了他当年的一段往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早年在地震队工作,有一年冬天带了几个人到野外踩点,为来年工作做准备……我们住在一个山坡下面,住的也是小帐篷。冬天住帐篷就跟住冰窖一样,四面透风,睡觉的时候,别说不敢脱衣服,皮帽子都不敢摘下来,必须戴着睡觉,不然头冷得睡不着。工作快结束的头一天,半夜里刮起了大风,小帐篷经不起大风,被刮倒了。三更半夜的,又冷得受不了,也没有人起来收拾收拾帐篷,就那么躺着一直到天亮。这时,风小了点,我爬起来挨个叫人,都答应了,只有个叫郭大路的,叫了两三声没一点动静。我就扒开帐篷去看他,这家伙,不但被子上、皮帽子上盖了厚厚的一层土,脸上也盖了一层土,那样子就像被活埋了。我心想坏了,这家伙不会是冻死了吧,赶快去扒他脸上的土,把土给弄干净了。刚弄完,他突然开口说话了:‘给我脸上留点呀,有点土还能挡寒。’那一回呀,我们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提前踩好了点。第二年我们队一出去就能开工,22个地震队,年终我们拿了第一……”

       张副院长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我能体会到他的深意,他是用这样的故事鼓励我们,告诉我们在柴达木盆地工作不吃点苦干不成大事。其实不用讲故事,他已经用行动起到了带头作用。张副院长是北京石油学院的学生,比我们大十来岁,身体也一向不好,但这次带我们上来,跟我们住小帐篷,吃一样的饭,干起活来也不输任何人。都说当领导要以身作则,张副院长就是以身作则,今后我要向他学习。

       1985年5月18日 多云 三级风

       究竟什么时候灭火,指挥部还是没有决定,北京的专家来了,但专家们也有不同的意见,听张副院长说依然是两个方向,争论得很厉害。大部分人倾向于组织精干人员,到井口抢装设备,但顾虑火场温度太高,可能会烧死人。

       我郑重地向张副院长提了一个建议:“现在的问题是把着火连同井喷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先解决井喷,消灭了动力源就能自然灭火,这是一体化灭火方案,解决了井喷才能扑灭大火,所以每一个步骤都必然面临现场温度较高,危险性大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迟迟不敢去灭火的主要原因,害怕人到不了井口,或者到了井口因为温度太高把人烧死、烤死。但如果换一种思路,把灭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灭火,后一阶段再解决井喷,就没有那些顾虑了,也有较充足的时间解决井喷问题。”

       张副院长很感兴趣,让我再说说。我举了个例子:“有一盆炭火,某个物件不慎掉到了火盆中央,把它取出来有两种办法,一是直接伸手去拿,因为火盆的温度太高,直接伸手去拿极有可能把手烧伤,而且不一定取出来。二是在火盆上浇一盆水,先把火盆里的火灭了再去拿物件,这样手不会烧伤,物件也能保证拿到手。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火场温度太高,人不能靠前,干着急没有用。如果分成两步走,把火先给灭了,然后再抢装井口设备,制服井喷,这样就容易多了。”

       张副院长问我:“现在的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才能把火先给熄灭?”我回道:“我看过国外的一个资料,他们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气浪扑灭大火,就像我们吹蜡烛一样,只要气压足够大就能把火给熄灭。”

       张副院长让大家也都说说,宋玉喜说:“这个办法有点悬,万一爆炸把整个井场都给炸了怎么办?”庞宁说:“也许有用,只要计算好炸药量就行了,而且得在空中爆炸才有用。”组里其他两个同志没表态。

       张副院长说:“让我想想。这个想法很怪,但确实有可取之处,要多想想才行。”

       1985年5月20日 多云 三级风

       今天下午,我被叫到指挥部开会。

       会上主要听我讲用爆炸的方法灭火的建议。原来,张副院长已经把我的想法汇报到指挥部去了。

       我就把自己从资料上看到的情况说了一下。有个专家说:“我也看到有的国家用这个方法来灭火。战争年代也用过,有的地方打仗起了大火,人靠不上去,就扔一个爆炸包灭火,效果好像不错。”另一个专家说:“这个方法从原理上说是可行的,但实际执行起来就有很多问题。比如这么大的火能不能用爆炸的方法解决?这场火可不是一般的火,光火头就有近百米高,需要多大的爆炸量才能把这么大的火熄灭?比如会不会产生次生灾害,如果爆炸波及地面怎么办,会不会造成更大的破坏?”也有的人说,“这简直是异想天开,靠爆炸的方法来灭火根本行不通,现在火场周围几十米以内人都靠不上去,炸药包怎么安置,怎么把握爆炸的火候?说不定炸药包还没有送上去,就被大火给烧爆了。”

       总指挥点名让我发言,说道:“既然你能想到这个主意,管用不管用先不说,必定是经过了你的思考。你说说看,用多少炸药合适?”我回道:“这个可以通过建模型搞试验来确定,请爆炸专家来计算,应该可以计算得出来。”总指挥又问我:“那你说说怎么才能把炸药包送上去?”“我想了一个办法,用两台大型车辆扯着一根钢丝绳子,从井场的两端同时开进,钢丝绳的中间绑好炸药包,到火头中心时引爆。”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大家。

       总指挥坐在椅子上双手抱头,考虑了很久。总指挥是油田创建的元老,听说油田刚成立时就在油田工作,这些天他奔波在井场上,操心着所有的事情,胡子拉碴的,眼睛里也满是血丝,显然是没休息好。说实话,在这个环境下,也没有办法好好休息,他虽然是现场级别最高的领导,年龄也最大,也只有一间简陋的板房。别说住得条件不好,就是条件好也休息不好。火场上井喷出来的气体不断发出刺耳的声音,鬼哭狼嚎似的,人人都睡不安宁,我刚来的那几天,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现在习惯了,用两个棉花团塞住耳朵能稍微好点。

       最后,总指挥说:“这场大火是油田历史上遇到的最大火灾,大家都看到了,为了扑灭大火,我们抽调到现场的各方人员有1000多人,生活保障都发生了困难,做了几次尝试,都没有好的结果,现在看来办法也不是很多。我看这样吧,齐国同志刚才的这个建议虽然实施起来可能有很多困难,但也不失为一个办法,立刻成立一个项目组,拟订方案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哪些人员、哪方面的专家,尽快提出,以7天为限,明确能否按这个方案实施灭火。”

       总指挥指定我也参加这个小组。

       1985年5月24日 晴 无风

       我们的灭火方案仅用4天就完成了。从北京总部来的一位专家帮了我们的忙,经过他缜密的计算,用200公斤炸药爆炸时瞬间产生的气浪可以扑灭大火。以这个炸药量为基础,我们进一步细化了方案:使用两台大功率拖拉机,以火场中心为圆点,分别从200米外开进,牵引400米长的钢丝绳,绳子中央放置炸药包,使用电打火,瞬间引爆。这个距离也是提前计算好的,可以保证操作拖拉机人员的安全。爆炸应当在空中才有威力,但究竟有多高却很有讲究,太低了可能对地面造成损失,太高了又可能达不到灭火的效果。这段时间从全国各地来了不少专家帮助灭火,一位从四川来的爆破专家按照300比1的比例,进行了好几次试验,最后认为在6至8米的空中爆炸最为有效,因此也对两台大功率拖拉机进行了改装,焊接了8米高的坚固的支架。对炸药爆炸后的步骤也进行了推敲,消防队员首先向火场喷射水柱,降低井场温度,三分钟后,专业安装队伍上去,用最快的速度安装井口设备,彻底解决井喷。

       这个方案迅速上报到指挥部,从理论上来说,这个方案是比较完备的,各方面都考虑周全了,但是现场的情况依然有很多不确定性,失败的风险也很大。比如,爆炸后能不能灭火?虽然先期300比1的试验都成功了,但并不意味着现场的爆炸就能成功。还有就是能不能保证驾驶拖拉机的人员的安全?200公斤的炸药是什么威力,其产生的震动连爆破专家也没有具体的说法。我问那位爆破专家究竟有没有把握,他回答说:“应该没有问题。”应该是什么意思,那就是没有十足的把握。然而最让人担心,也最为恐怖的是,现场的大火虽然扑灭了,但静电或者高速喷出的油气流与其他物体会不会摩擦产生火花,引发第二次大火。这口井起火的原因就是高速油气流摩擦引起了大火,要是这样,就完蛋了,冲进现场安装井口设备的几十个人可能都会陷入一片火海中。

       另外,通过观察,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大火刚燃烧时,把40多米高的井架烧塌了,部分融化为铁水凝固在地面上,部分堆积在井场上,还有一些其他设备因为现场温度太高,也遗留在现场,这些都对灭火造成极大影响。要想实现灭火,首先得把这部分杂物先清理出去,否则没办法灭火。

       我打算把我的想法在指挥部的会议上提一提。

       现在,我们住宿的条件有所改善,从后方调来了一批新式的野营板房,给我们分配了一套。这种新式野营板房一套分为三间,左右两间每间有高低床铺,可睡四人,中间有办公桌,供大家办公。有了板房,比住在帐篷里强多了。饭食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今天早上吃早饭时,每人发了一个鸡蛋,来到前线一个多月还是头一回吃到鸡蛋。

       1985年5月25日 晴 无风

       早上7点多钟,指挥部就召开会议,研究我们的灭火方案。很多人还没有顾上吃早饭,手里拿着馒头就进了会场。前线就是这样,说开会就开会,不管多早多晚,张副院长还在半夜里接到去开会的通知呢。

       会上,对我们的方案进行了评估,我也把我的意见提了出来,供领导决策。综合各方面意见,大家认为这个方案并不是最好的方案,成功的概率只有50%,特别是万一发生第二次火灾,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关于可能发生的第二次火灾,不仅我想到了,好几个人都想到了。有个人还下了定论,如果真的发生第二次火灾,现场的人基本上没有生还的可能性,会被高温活活烤死。但这个方案却是目前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案。在没有更好的方案前,这个方案不能轻易舍弃。讨论到最后,总指挥做出决定,继续进一步做好准备工作,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付诸实施。

       关于现场那些影响灭火的杂物,特别是井架的残骸,当然必须提前清走。总指挥挥挥手说:“让抢险队上,带火清障,他们已经训练几个星期了,你们项目组配合。”

摘自《南八仙》

青海人民出版社

铁马冰河话当年(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