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17完结纪念(内含剧透)

总的来说,ever17的综合素质一般,爆点全都在剧情上,但由于在剧情的构思和伏笔的设计上相当优秀,所以它能给我留下挺深的印象。

游戏的铺垫,即前四条支线,对人物的刻画并不是很到位。
鸠线(译名存误,但习惯上还是用鸠)最后的“阿基米德定理”伏笔回收挺感人的,但是这一条线对鸠的塑造比较失败,人物转型和心结的解开比较生硬。尽管鸠最对我xp,但很难喜欢起这个人物。
空线的结尾相对浪漫一些,更何况是人与AI的恋爱,但这条支线对于存在意义的探讨太浅显了,再加上ever17本就支离破碎的日常,导致空线总体平淡无聊,亮点都在最后的殉情上。
优线我认为是写得最好的,至少除了伏笔很吸引人外,对优的塑造好很多,从一开始乐观坚强的团队支柱到推理出真相后逃避现实固步自封的脆弱女孩儿,形象相对立体一点。
沙罗线基本上就是为伏笔服务了,关于沙罗本人好像讲了很多但也好像啥也没讲。
总的来说支线一般,没有一些人评价的那么差,但也称不上好,中规中矩。又因为ever17有太多稀碎的日常,挺催眠的,其氛围渲染的重点在悬疑上,所以对于困局后期的压抑氛围又塑造不足,所以支线比较无聊。

然后是可可线。
可可线一口气回收所有伏笔,在少年视角的时间(2034年),利用gal男主视角实现的欺骗假象,以及对优线母亲的解释出来之后,我幡然醒悟。在支线进行推理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关于优母亲的死亡日期,在优线结尾看到“I am YOU”时就猜到了优的母亲就是优本人,但没想到是用自己生下自己的形式,而且真的没想到那封短信的日期居然把年份写在最后面;而且我完全被双男主视角的假象给骗了,这种利用视角制造假象的设计很巧妙,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
顺便查了一下,2017年的5月1日和2034年的5月1日都是星期一,这些细节都挺有意思的。
可以说这款游戏就是利用前四条支线二十多个小时的漫长铺垫换来了我在可可线那大为震撼的几分钟。可惜这种谜底揭晓的震撼只有那么一瞬,而且只能够经历一次,所以ever17给予我的冲击并不是很大。之后关于第三视点穿越回过去拯救武和可可最后大团圆的剧情走向,其实也就是用设定圆一下剧情和结局,最后能全员存活也不错,不是吗?

然后简单说一下ever17的问题。
首先是关于可可线的结尾。
整个游戏最高潮的地方就是可可线中段伏笔回收揭露谜底的那一段,最后利用第三视点拯救武和可可的剧情其实蛮玄学的,因为第三视点本身比起科幻设定更像是超能力,而且可可与第三视点的关系也没有揭露,再加上北斗抱着石头沉入119米的海底以及武在水里泡了那么长时间都能复活等等,将之前逻辑上的严谨缜密感一扫而空,总觉得有点搞笑()
然后是关于悬疑氛围的渲染。
游戏中最重要的悬疑点就是每条线结束之后的“生体反应:1”,其余的像生体反应在567之间跳动、踢罐子的情节等等都是悬疑的设计点。效果很好,每次推到结尾看到那个生体反应1就一身鸡皮疙瘩,但问题是你在结局之后没解释啊,你大团圆就大团圆了,好歹把之前那些东西都解释一遍啊,把我的鸡皮疙瘩还回来!!(等下为什么这个要还回来)
现在回过头来还是可以解释的。查了一下,大颊鼠的体温在37~39℃,与人体相近,再加上空也曾惊讶过“这里会什么会有老鼠”,可以判断大颊鼠或许能被检测为生体,再加上研究室里还没死透的研究员,那就是有7个生命体。大颊鼠和鸠贴贴就被检测为1个,这样就能实现567跳动;而那一个结尾的生体反应1就是可可。而少年视角的生体反应可以理解为人为操控或是故障,至少逻辑上还能说得通。(踢罐子就不知道了)
所以至少我认为在游戏结束了都不解释下前面埋的谜题挺不负责任的。
再然后是铺垫上的问题。
ever17的困局设计相当精彩,但说实话前面的铺垫实在是太长了,虽然我也体会到了什么叫没玩完等于没玩过,但由于支线的主要作用就是埋伏笔,推着让人犯困。而且困局的关键点在于对少年视角日期的欺骗和利用双男主视角限制进行的欺骗,导致我推理半天毛都没推理出来,果然悬疑游戏还是应该静静享受,不搞那些脑力劳动了,累人(哭)
最后,谁能给我一只皮皮那样的电子宠物狗?会叼药瓶,会拿光盘,能抗住119米的水压上浮让人找到,还能时时刻刻陪你玩,这么智能这么乖巧这么坚强的电子狗在哪儿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