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历史技巧】如何运用文明史观构建古代史复习体系

今天老栗子给大家带来的是刘波老师的一篇讲历史技巧的文章。【标注:文章作者刘波老师,转载侵删】
《如何运用文明史观构建古代史复习体系》
湖北 刘波
相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史观,新课标高考越来越多地强调文明史观、全球(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所谓文明史观、是指以人类文明演进为出发点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下面,我们以古代史为例,看看如何运用文明史观构建古代史复习体系。
一、打通中外文明时空界限
文明史观既然以人类文明演进为出发点,就要求整合中外文明,实现中外文明同时空。由于新课标历史教材采用专题史体例,同学们的时序观念相当缺乏。打通中外文明、构建同时空的历史知识体系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应对高考的策略。
我们先以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科综合第40题为例进行分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7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
这是一道典型的中外文明同时空的试题。如果没有这种同时空观念、没有中外比较的思路,就不能将牛顿和宋应星联系起来。那这道题答起来就比较困难。
考生只有将中外文明对应,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同时空的阶段特征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将考题化紧为简,同时使我们的复习备考更有效,且针对性更强。
二、以朝代为经,以政治、经济、思想和文明交流为纬,构建中国古代文明的阶段特征
由于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世界古代史部分只涉及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相关内容,所以对古代史的复习应该以中国古代文明为主。
中国古代文明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 代文明为主。 段:勃兴阶段,夏商周三代;奠基阶段,秦 汉时期;发展阶段,隋唐时期;定型阶段 宋元时期;由盛转衰阶段,明清时期。在 明确分期的基础上,考生还要掌握各个阶 段的阶段特征,比如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思想文化特征、外交特征等。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各个文明间的交流具体展开如下:
(1)政治文明部分:家天下(王朝统 治,君主统治),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中 国出现最早的国家认同;宗法社会,分封 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家国同构(家国三 体,君权、父权合一);专制主义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起,各朝不断吸取前代兴亡的教训,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所损益。
(2)物质文明部分:小农经济(农业与小手工业);商品经济的生生不息与重农抑商;丝绸之路;江南经济的发展与经济格局的变化。
(3)精神文明部分:儒家纲常伦理,从礼乐制度建立开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西汉董仲舒吸取阴阳五行论和道家学说创立了新儒学;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末年道教建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遭到冲击;唐朝中后期,韩愈等发起 “古文运动”,企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南宋朱熹把佛教、道教思想融入儒学,创 立理学,陆九渊创立心学;在李自成起义明亡清兴的历史关头,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批判理学的空疏,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文化专制主义,既包括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又包括汉武帝的“罢黜百 家”,还包括八股取士以及形形色色的文字狱 。
(4)各个文明间的交流部分:中原农耕文明同化游牧文明等(内部交流);汉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弱化;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学西传;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学东渐;由开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开放与封闭并存。
我们要特别关注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学东渐。它与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密切相关。16世纪中叶,欧洲天主教的耶稣会传教士与殖民势力相结合,开始东 来传教。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向中国 介绍西方的科学。如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上帝的“东方福音”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为英国圣保罗大教堂的前壁,此教堂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与东方的建筑风格。
考生在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时,可以以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者西来为宏观的历史背景,围绕耶稣会传教士来华的原因、耶稣会传教土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来华的结果与影响等进行思考。
三、比较中深化对古代西方文明史
古代西方文明史的内容包括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古罗马的法治、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智者学派和古希腊三贤)。通过中西文明的比较,我们可以全面理清思路并深化对其的认识。
(1)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
中国文明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具有大陆农耕文明的特征。为了生存,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动员社会力量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向土地要粮食的做法也使工商业不受重视,工商业的发展相对薄弱。古希腊山地和邻海的地理条件使得其工商业和航海较为发达,在此过程中发展出了协作和妥协精神。不同的地理条件造成了两个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差异。
(2)君主专制与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伴随着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国家认同:“家国一体”,君即为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表现出君主专制的特点。而古希腊判决一个人,则需要民主审判,程序正义。读以下两幅图片,可以进一步体会君主专制与直接民主的差异。


汉武帝统治时,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皇帝龙颜大怒,对司马迁处以宫刑,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任性。而苏格拉底则被指控腐蚀青年人的心灵,苏格拉底本来有机会逃走,但他为了实践民主,维护司法程序,从容就死。
(3)“朕即法律”和《十三铜表法》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这些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特点回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古罗马出现的(十三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罗马法在平民与贵族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得到完善,而秦始皇为了万世一统,通过“制”和秦律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和强化专制统治。
(4)士与智者学派
分封制下,士为最低等的贵族,他们掌握了知识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士阶层受到的冲击最大。面对大变革,他们“为君主计”,向各国君王建议如何应对社会变革。他们在动荡中崛起,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为了在城邦间的战争中取得优势,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公民,给公民民主。而政治家在公民大会上需要演讲、诡辩,这就为智者提供了契机。智者学派成了与士一样出卖知识的群体。普泰拉为喜希腊首批诡派学者,他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5)孔子、孟子、苟子和古希腊三贤
春秋战国时期孔、孟,三人与苏、柏、亚三人有颇多的相似之处,孔孟关系比较紧密,子“引法入儒”。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伦理为核心,而柏拉图亚里上多德则更注重政治学。
孔子与柏拉图是“轴心时代”的两位先哲。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对现实失望,主张恢复周礼,以“仁”来挽救世道人心,主张圣贤为王,“内圣外王”,“为政以德”,力图发挥道德的作用。柏拉图生活在雅典城邦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时期,为此他写了《理想国》,主张哲人为王,即由哲学家来管理国家。一个强调伦理,“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个强调理性,柏拉图的思想成为西方重要的思想文化遗产,极大地影响了近现代西方社会民主法治的走向。
总之,在实现中外关联的情况下合理整合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外延和内涵,再加上比较方法的渗透,一定会帮助你理清思路,深化理解知识脉络,在繁重的高考复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其实老栗子手头还有很多的笔记和学习资料资源,但是由于格式以及转载权限问题,只能放在QQ小群里了。进群密码“老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