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基础是什么?

开宗明义,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必须是农民组织的现代化。
首先,这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涵。
众所周知,生产力三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的主体,不是劳动者,更不是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而是建立了一定生产关系的人们构成的社会机体(马克思语)。这个机体,便是组织。

不论社会进化到何种阶段,这都是颠扑不破的一个真理!所以,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必然是农业劳动力组织的现代化,也就是农民组织的现代化。这也是我们目前三农建设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因所在!
其次,这符合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五大内涵
(一)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以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权利分置为基础的现代化

从全球范围看,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完成的,而我国推进的农业现代化,要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去实现。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最重要体现,也是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制度基础。从实践看,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从根本上保证了广大农民平等享有基本生产资料,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适应性和旺盛生命力。
(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超小规模经营、超大规模农产品需求的现代化

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多,人地关系比较紧张。这里,人地关系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从资源占有量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关系紧张程度要远高于其他国家。尽管日本、韩国等东亚小农国家的人地关系也普遍紧张,我国却尤为突出。另一方面,从功能角度看,农村土地不仅是一种生产要素,同时还承担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关系到乡村社会稳定,人地关系调整及与其他要素的自由组合配置受到一定约束,进而影响到农业要素配置效率。
(三)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

与主要发达国家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串联式来推进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的伴生发展过程。
(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区域资源禀赋高度异质性、实现模式多样化的现代化

尽管任何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区域资源禀赋差异,但我国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也少有。我国国土广袤,地形地势复杂,不同地区水土资源、气候资源、物种资源等存在很大差别,农业生产地域特色鲜明,呈现出多层次性。这决定了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将是多种多样。
(五)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旨向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化,这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逻辑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大为不同,而后者往往带来的是贫富分化、小农户破产甚至消亡。作为一个大国,如果没有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也不可能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农业现代化,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也是不完整的。
综上所述,农民组织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以农民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特色所在,也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