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高标准农田、农管、退林还耕等政策看普通农村的消亡

2023-04-23 15:44 作者:孔明的月亮灯  | 我要投稿

        前一段时间我发布了一篇名为《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前,请把工人阶级的荣耀还给我们》的文章,评论中有人留言让我聊一下农村及农业。

        非常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但是本人实在才疏学浅能力有限一直也就没写。不过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还是有些胡话想聊一聊的,下面的内容看个乐就行,千万别当真。

        经常上网并关注三农议题的网友们也发现了,从过了年到现在,网上关于对农业、农村新政策的讨论一直比较火热。从高标准农田造假到水稻上山,从退林还耕到农管,尤其是这段时间因为个别农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失误更是引发了全网热议。

        综合来看,这些新政策在网络平台上是骂声多赞扬声少。

        至于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取消农业税之后,我们感觉国家的对农业的政策一直是给予广大农民便利与利益为前提的。可突然有这么一天多出了一堆加强监管的政策,在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其背后蕴含的重大意义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很不适应。这就像唐僧有了紧箍咒,念不念孙悟空都要头疼。

        这点真怪不到老百姓头上,我们的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官方发布的解释太过于阳春白雪、太不接地气。这导致很多内容都被误解,又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什么与民争利啊,什么持证种地啊这样的谣言便四散而起了。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一旦这些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小小的问题,在大数据的加持下都会被无限放大,继而引发舆论狂潮。

        我们需要肯定的是,现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确实有些胡作非为的现象,一个看门的大爷在特殊时期也能横行一方,何况本身素质不高的某些人呢。不过这些荒腔走板应该已经被注意到了,相信很快就会有自上而下的规范与整改,在这里需要让子弹飞一会。

        趁着这段时间,我们是不是需要考虑一下国家出台这些政策背后的原因?

        看到这里有人就会说,我才不关心这些政策的原因,我只看到了经济不好与民争利。也有些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无为而治才是对农民最大的松绑,这些话说的都没毛病但是也得分时候。想借助舆论来废除这些政策,毫不客气的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政策是国策,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至于现在出现的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这些政策及配套人员根本就不是为现在的农业农村准备的。

        展开我的观点之前,我想问网友们几个问题:

        你有多长时间没回村里了?

        你有多长时间没进行农业劳动了?

        你有观察过现在参与农业活动人员的年龄吗?

        虽然我们国家粮食实现8连增的壮举,产量更是到了68万余吨,可是这样的增长又能维持多久呢。

        教科书上说我们的农业形态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主打就是单位面积产量高。不过现在人口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则更是少之又少,你看这么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也没有几个想回到农村搞农业的。

        可是我们的农业形态在人员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一定会面临着减产的巨大威胁,而大规模的减产就代表了粮食安全不能保证。父辈的饥饿才刚刚过去,我们才吃饱了几年啊,所以粮食安全绝对不能被突破。

        但现实是,如果不再做些什么,放任农村继续这么悄无声息的衰落下去,我们怕是很快就要面临着粮食不足的巨大危机了。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民的代表便提出了一系列荒唐的建议,比如:引导大学生当高素质农民,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等等。抛开他脑残的外表,其真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农民留在土地上继续搞农业生产。

        但是在市场经济前提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挥汗如雨大半年,一斤麦子还买不了一瓶矿泉水,你还让他们继续当农民,这不是可耻而是可杀了。

        最近这十五年,农民一窝蜂的涌进了城市中,这既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也增加以土地财政为基础的GDP建设,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独留农村在一步步的衰落。

        原本那些原本视若珍宝的土地,要不以极低的价格包出去,要不种上经济作物——速生杨等,要不就干脆撂荒,反正价格不高又耗费精力的粮食肯定是不种了。

        原本那些被精心维护的农业水利设施,随着劳动力的离去也日渐荒废,失去了原来的功效。

        国家察觉到了繁荣背后的危险,也采取了一系列诸如免除农业税、粮食补贴、新农村建设等措施来留住农民保住农业。可房子是坚固了、道路是宽敞了、可是村里的人却更少了

        既然无法留住原有的农村劳动力,又没法引导新的劳动力进入农业领域继续原本的小农经济,为了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必须采取新的生产方式了。

        这其中参考对象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集约化、机械化农业。

        为什么要搞高标准农田,不就是为了打破原来的不规则的田埂,平整土地,重建水利设施,建设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工作的农田地块吗?

        为什么要搞退林还耕,不就是为了将那些撂荒或者种了树的地块给恢复到粮食种植上来,顺带用几年时间恢复一下土地的肥力吗?

        为什么要搞农管,不就是为了在前期搞定听不懂政策的老百姓,后期对大规模化的农业公司进行规范经营指导吗?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为传统农业衰败后,留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粮食安全而做的未雨绸缪之举,怎么会是错误的呢,这就是简直不能再正确的政策。

        那你说这些政策是用在现在的吗,肯定不是,这就是为未来农业所准备的,那未来究竟有多远呢,说实话已经很近了。

        第二轮土地流转承包期到期时间从2023年——2027年,部分发达地区,本次承包到期后,农村土地的就会实施相应的变革。即便是慢,在第三轮承包期截止的2057年,也基本实现农田标准化运行,毕竟作为农业主力的60后这代农民到那时也80多岁了,实在干不动了。

        我是一名标准的90后,出生在农业大省山东的一个拥有800年历史的县城,作为这种古老历史的县城,耕地肯定是不足的,我们村人均一亩一分地,为了讨生活,我的父辈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

        初中毕业以前,我一直跟着奶奶在村里住着,那时对农村的感情也是真的深刻。招猫逗狗、上树爬屋、放火烧荒、摸鱼捉虾,偷人家葡萄、看人家起坟,这些美好的事情我都干过,那不是写在书本里的童话,而是一个农村孩子的真实童年。

        上了高中要住校,从那时起,我和农村的连接算是切断了,至此我回农村的日子的频率是越来越低,从高中的每月,到大学的每学期,再到工作后的每年,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待在村里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家里的房子还在那里,可是鸡犬相闻的故乡却回不去了。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不过他心中的老家应该就是在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了,等我们这代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退出历史,那个鸡犬相闻的农村就真的消亡了。

        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上常常能看到那种农村的风景视频,在轻柔的音乐陪伴下,是满地的麦黄,是摇曳的树叶、是雨打瓦片的噼里啪啦……

        看着那熟悉的一幕幕,坐在办公室中的我仿佛又回到了20多年前的午后,鼻子里嗅到麦子熟了的味道,是那么温暖又是那么美好。

        可惜吗?

        真可惜……

        那你愿意回去种地吗?

        不愿意!


从高标准农田、农管、退林还耕等政策看普通农村的消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