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梯形(一)》

2023-04-12 11:04 作者:silent吻  | 我要投稿

各位专家评委,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梯形(一)》.下面我就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评价设计这五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一)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分析: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版人教教材,本章的内容分为四节: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梯形;课题学习:重心.梯形这一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介绍的主要内容是梯形的相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应用;第二课时介绍的主要内容是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在本节学习过程中渗透了数学转化思想和数学建模思想.本节课通过对梯形相关概念及性质的学习,尤其重点研究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应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还帮助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四边形知识点及研究方法系统化,还为继续学习等腰梯形的判定等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日坛中学是一所市级示范校,学生的基础较好,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八年级的学生能够较为有条理的思考.学生在小学时初步学习了梯形的定义,认识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会求梯形面积.通过本章前面两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研究四边形的基本思路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对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间的内在联系认识还需提高,因此这也成为这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⑴探索并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⑵了解等腰梯形的性质⑶能够运用梯形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⑷探索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何正确添加辅助线 2.思维与方法:⑴在探索相关概念、性质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觉⑵通过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动态转化,使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⑴在探索、应用过程中感受数学美⑵在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以及不畏困难的钻研精神⑶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是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富有趣味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环节设置、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在课堂上师生双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教学评价设计,都将为明确体现本节课重点、突破难点服务.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一)教学媒体设计:本节课注重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特别是几何画板的运用,更加直观的展示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数学实验的平台,使学生清晰的感受数学之美,几何之妙.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发自内心的愿意和老师一起探究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方法,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引领关注下,学生能够适时适量的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体结构上力求突出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论证、小结等环节,这也正是数学发现的过程,并且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结合起来.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堂结构设计 生活实例引入 创设情景引入阶段 静态观察梯形定义 动态观察梯形生成过程 探究等腰梯形性质 探究新知阶段  学生动手操作 等腰梯形的性质 性质的证明 性质的应用 例题与练习  练习巩固 归纳小结回顾反思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练习 课后作业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创设情景引入阶段:为了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注意力,使其全情投入,同时说明梯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展示跳箱、梯子、鼠标垫的图片作为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包含的几何图形,归纳出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使学生体会研究梯形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在了解了什么样的图形叫做梯形后,我们动手画一个任意梯形(教师板演),其中互相平行的一组边叫做上底和下底,一般的我们把较短的边称为上底,较长的边为下底,而与位置无关;不平行的两边叫做腰;过上底任意一点,作下底的垂线,这条垂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下面我给大家一个三角形,你能将三角形变成一个梯形吗? 来源于YG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梯形(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