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编 |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无生试讲全流程逐字稿(10-15min)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稿(逐字稿)
凝语素笺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高中语文组的X号考生,今天我所抽取的课题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开始我的试讲:【开始计时】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通过文言文基本常识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同形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并且翻译了全文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从故事和人物的角度进一步走进这篇文章。请大家翻开课本,将课文重新熟悉一遍,五分钟后老师随机提问抽查一下同学们早读的背诵情况,现在开始吧!【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学号为19的同学,你起来背诵课文前两段的内容,掌握得不错,请坐!学号为21的同学,你来背一下文章后两段的内容,没关系慢慢想不着急,嗯~先请坐,第三段内容还有些陌生,课下多读几遍。
·大家看标题,“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字是什么意思呢?很好,是“使……撤退(退却)”的意思,在这里是使动用法,请同学们抬头看PPT,老师围绕这个“退”字给大家列出了三个问题:一、为何郑国要劝退秦军;二、郑国选择谁来劝退秦师的;三、郑国为何要劝退秦军呢?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用原文的话回答老师郑国为何要劝退秦军?嗯,你来说——“晋侯、秦伯围郑”很好,请坐!什么叫“围”?上节课老师通过《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给大家解释了这个字,《孙子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大家想想看,当时郑国面临的困境是怎样的呢?秦晋两国十倍于郑国兵力的围攻,所以第二段写道当时郑国的情况已经是“国危矣”,在国家危亡、危难之际,谁担负起了说服秦师的重任呢?对,就是烛之武,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烛之武不是一位有才干、有名气的人,那么在最关键的时刻能选中他吗?肯定不会,对吧。在《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当时是形容毛遂的,对,毛遂自荐,那我觉得这句话用在烛之武身上是不是也非常之贴切呢?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得在秦晋十倍余兵力围攻下的郑国免去了一场政治和军事的危机。
·我们这节课就来重点研读一下文章的第三段,也即烛之武究竟是如何劝说秦穆公的。现在假设你们就是烛之武,你被选择担此重任,那么你首先要确定劝说的对象吧?客观上讲,可以劝说的对象有几个呢?哪两个?晋侯或者是秦伯,最终烛之武选择的是谁?对,秦伯。哪位同学从原文找到原因告诉老师为什么只能选择秦伯,不能选择晋侯呢?好,第四排这位靠窗户的男生你来回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找得不错,请坐!曾经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后来又在城濮之战中依附了楚国,郑国和晋国矛盾重重,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烛之武选择说服晋侯的可能性不大;再者说,这次围攻郑国是以晋国为首,秦国鉴于秦晋两国的同盟关系跟随晋国而来,从劝说对象上讲很明显烛之武选择劝退秦伯。
·确定了劝说对象之后,下一步需要研究什么呢?要研究劝说方案,我给大家三种选择方案:逞强、求饶、离间,烛之武选择了哪种方式呢?对,离间。那烛之武去求饶好不好?秦国啊,你放过我们郑国吧,不要攻打我们,你看我们多可怜,行不行呢?不行,求饶就表示示弱,会更加坚定秦国攻打郑国的决心。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看究竟烛之武是怎样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完成了离间策略的实施。首先看烛之武到了秦营以后见到秦伯后说的第一句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句话有何作用呢?一是面对强敌,客观表态、放低身份,博取秦伯的信任和好感,使其能继续听下去;二是引出下文“亡郑、舍郑对秦国的影响”;后人在评价这篇文章时重点把这句话挑了出来,说得势全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词令之妙,一至于此。
·请同学们抬头看PPT,针对第三段之后的内容老师为大家梳理出了三个问题——
1、若亡郑,会给秦国带来哪些利或害?
2、若舍郑,对秦国又有何影响?
3、对秦国而言,晋国是敌是友?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要求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八分钟时间,现在开始!【走下讲台进行巡视状态】
·我看同学们讨论得差不多了。首先请第一组的组长起来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对第一个问题探讨的成果,“邻之厚,君之薄也”,你的回答只有这一句吗?这个问题你没有回答完整,首先要回答什么? 从“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可以看出若亡郑,对秦国有害无利;接着用文中“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阐述亡郑对秦国带来的危害。好,你先请坐。
·第二组的组长你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若舍郑,有益于秦国,理由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回答得很规范,请坐。如果这是一道考题,加上翻译更好!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第三个问题:敌友之辨,大家说对秦国而言,晋国是敌是友?都能明确从文中“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唯君图之”这几句话可以得出晋国是敌而非友,烛之武从晋国言而无信、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本质以及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扩张欲望两方面入手,激发秦伯对晋国的不满,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并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国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危险;尤其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一句,什么意思?只有你秦国势力削弱了,晋国才更强大。大家想一下,秦穆公和晋文公都是当时的春秋五霸,他们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扩张欲望,所以秦国肯定不允许晋国更强大,这使得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与郑人盟,晋亦去之。可以说烛之武劝说效果明显,不仅此次使得郑国免受秦晋之围攻,同时还给秦晋埋下了不和谐的伏笔,今年之后就发生了著名的亲近崤之战。
·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天下之事以利合者,亦以利而离。春秋无义战!
·课程最后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我们以“退”字入手初步把握了行文内容,接着从劝说对象、劝说方案、离间策略三个方面了解了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着重分析了文章第三段的内容,课下请同学们思考并总结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下节课我请同学分享他的作业成果。(“秦晋之好”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板书】

【补充】
·从文言文字词的角度感受一下: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什么叫“赐”?恩惠,特别大的恩惠,但是晋回报给秦的是什么呢?这就形成了巨大心理反差。②“又欲肆其西封”什么叫“肆”大家回忆一下,对,是扩张的意思,老师把“肆”换成“扩”好不好?“又欲扩其西封”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肆”稍微带点贬义,更容易激发出秦伯对晋国的不满。
·晋文公选择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用原文中的三个词告诉老师“不仁、不知、不武”,那大家觉得晋文公退兵退得心甘情愿吗?不情愿的,所以为什么说烛之武的论辩艺术相当高超,他不仅此次使郑国免受秦晋之围攻,同时还给秦晋埋下不和谐的伏笔,几年之后就发生了著名的秦晋崤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