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牛津大学offer前:疯狂刷剧,哪怕申请季也按捺不下贪玩的心hhh

2023-08-29 12:13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基本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政策与人口管理方向)

Offer:

Oxford MPhil in Sociology and Demography;

Columbia QMSS;

UCLA sociology;

Uchicago MAPSS(2/3 学费的奖学金);

UMich MS in Survey Methodology



决定出国

我在申请出国这方面比较后知后觉,虽然一直有个朦胧的想法想要出国读研,但却没有明确的计划。直到大三上学期结束时,看到一位师姐在票圈秀offer,我才意识到时间紧急,必须要考虑留学申请了。了解情况后就和世毕盟签了约,开始了不算长也不算短的申请之路。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觉得申请时最重要的就是,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出国留学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帮你实现长远目标的一个途径。如果你对学术有感兴趣,那可以考虑申博士或跳板项目;如果你希望以后能找到好的工作,那就去寻找培养就业能力和人脉关系的硕士项目。哪怕你还没想清楚也不用焦虑,多多回顾自己过去的生活,你总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多问问自己,这样做我会快乐嘛?我能坚持下去吗?这种生活是我想要的吗?


从选校这个方面来说,大家可以看一下us news或者是QS ranking 里面的大学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我把可以选择的项目主要分为了四个方向。第一,如果你特别明确自己以后还是会去选择就业,那就可以选择就业导向型的项目,比如说MPP/MPA,而且相对来说这个专业门槛也会比较低,很容易申请到比较有名的学校。比如说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都有很好的 MPP 的项目,有些人也会选择通过这个项目去申请博士。



第二,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是对学术比较感兴趣的话,那你可以考虑一些社会科学的项目来作为一个跳板项目。我个人感觉,芝加哥大学的MAPSS应该是属于北美申博最好的跳板项目了。因为这个项目其实主要就是为读博做准备的,而且有很多人都是因为没有办法申上博士,所以被调剂到了这个项目。另外,有很多比如说定量方法也是可以考虑一下,因为这类项目你既可以为读博做准备,也可以以后转为就业。像哥大的QMSS和密歇根大学的调查方法论,这两个应该是属于就业型。


第三个方向是社会学方向,北美现在很少有专门的社会学硕士的一个项目,基本上都是大家再读博的过程中获得的学位。但是哥伦比亚大学和布朗大学是专门设立了社会学硕士。芝加哥大学的MAPSS里面也是有社会学的分支。英国那边的话,牛津和剑桥还有 LSE 都是社科比较强的学校,也是有专门设社会学硕士。


第四个方向是东亚研究,因为很多名校不会专门设置社科的一些硕士项目,所以很多人都会转而去选择东亚研究,这也算是有很多名校梦的人的选择,比如说哈佛,斯坦福、耶鲁,还有哥伦比亚大学都设有很好的东亚研究的项目,这一方面我了解的比较少,就不多说了。还有其他一些可能不是特别主流的选择,会去选择一些人类学,还有一些会转而选择传媒,也可以考虑一下教育政策和生物统计。生物统计对本科的一些定量的能力,包括统计的课程会稍微有一点点要求。


我个人的话,的确是对人口学有很大的热情,希望能继续这个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混申了一些学术导向的社会学/社会科学/社科研究master和人口学phd。



关于标准化成绩

简单来说,高的三维一定能帮到你不少。如果你综合GPA不够高,就想办法提高专业课的成绩,要是各学期的成绩是呈上升趋势的,也会有帮助。语言成绩方面,不同学校会设置不同门槛。我个人觉得能达到要求就行,不用死磕一两分的提高,要把时间用到刀刃上。GRE可能是大多数人最头疼的考试,我自认杀G很顺利,一个窍门就是要知道GRE不是语言考试,很多verbal题也可以通过逻辑判断来回答。虽然背单词很重要,但也要多多练题找感觉,如果只背单词倒是舍本逐末了。



科研

人文社科的海外暑研比较少,所以我的科研都是跟着自己院的老师做的,还意料之外地抱了大腿发表了论文。比较幸运的是,有一位老师和美国top school的professor有项目合作,在她的推荐下我就阴差阳错地成了助研,后来也因此有机会和那位professor见面聊了申请,并拿到了推荐信。



海外交换

我大三一整个学年都在爱丁堡大学交换,期间帮我的personal tutor(也是professor)做了一个英国产假政策的海报,也和她聊过我的研究兴趣和申请计划。那位professor特别nice,主动提出帮我写推荐信。虽然她是做public policy的教授,但和她的交流让我能从新的角度理解人口学问题,真的帮助很大。


海外交换唯一的坏处可能就是大四还要补落下的专业课(交换时间太长可能会对实习也有影响…),但我觉得特别值!




推荐信

因为我申的是学术导向的项目,所以找的推荐人都是上课或一起做过科研的教授/副教授,有牛推也有强推。我的思路是,推荐信要能体现我的学术积累和科研能力,并且要尽量去找了解自己的老师,不然信的内容就会空泛套路,没有说服力。能否拿到强推牛推,功夫还是在平时。在课堂上好好表现,多多和老师交流(很有可能自己院的老师和国外教授有合作),积极争取做科研的机会,那你在求推荐信方面就会少很多焦虑。我的两封海外的推荐信,其实都是在国内的时候获得的,所以大家不要觉得海外强推特别难获得。只要你有这个想法,那一定是有机遇可以去做到的。


最后补充一句,不同研究生项目可能对推荐信会有不同要求,申请时也要注意查看官网。



结语

世毕盟的老师们对我的背景规划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一开始签约打算申请的是MPP/MPA,当时给我匹配到的mentor看了我的简历后,觉得我的科研经历比较丰富,又没有实习经历,就问我要不要考虑走学术道路。我一开始也没想清楚,选择了MPP方向。但是听她这么说,又重新进行了思考,最后跟世毕盟的培训师沟通换了一个哈佛大学博士当mentor,进行了后面的申请。但我还是很感谢原先的mentor姐姐,让我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我一直觉得,我的申请季过得很顺利。有很多老师和朋友的关心,也有世毕盟的mentor和培训师大力支持,帮我解答了很多学术或非学术的问题,让我觉得有backup很安心。和mentor的交流让我能更冷静地看待申请,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一头热地只想着名校。而且在statement of academic purpose和research proposal(牛津MPhil需要)的写作上,我的mentor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了好多次,提了许多专业建议,在这里衷心地感谢他!另一方面,GGU培训师则提供了程序上和经验性的指导、监督和改善,教我如何应对申请中的大小问题,使我能把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文书上!


申请季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漫长且难熬的,特别考验心理素质。但可能这是正常的过程吧,我知道好多小伙伴都是觉得自己绝对要失学了,但却被dream school录取。很多missions impossible在你完成后回看,就变得不那么impossible了。困难都是拿来克服的,克服不了那就是困难的锅,要相信自己绝对没毛病!有那么多人都拿到了令人心动的offer,没有理由你不行!Good Luck!(骚凹瑞,最后还是鸡汤了一波哈哈哈)


牛津大学offer前:疯狂刷剧,哪怕申请季也按捺不下贪玩的心hhh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