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和红楼梦|21 《红楼梦》索隐方法概述



我们大抵总结一下《红楼梦》的索隐方法。
情天情海幻情身,秦可卿和林黛玉幻为崇祯的情身。
情既相逢必主淫,点明了隐喻出现的时机,见淫见情,见情见隐。
漫言不肖皆荣出,是指明朝不肖子孙多出在荣国府。
造衅开端实在宁,暗指明朝灭亡的开端是嘉靖沉迷烧丹练汞不理国事。
而通过秦可卿的判词、判曲,也指出纵情声色’贪图享乐,宠信宦官‘外戚干政‘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真正诠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兴衰规律。
作者的隐喻方式蕴含了佛家色空的概念,在光的后面是黑暗的影子,在影子背后又是光的地方。
曹公采用了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重话轻说’轻话’重说的写作特点,虚虚实实’若巧若拙,让人判断不出他的真实意图。
伟大的文学家总是在招领启发’人们,解放思想促进文明进步,而不会强制灌输思想、禁锢束缚人们的想法。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正是源于这一点。
书中写道:
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 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
曹雪芹也明白世人不爱看理智书,人若改常,非病即亡,他也改变不了任何人,所以也没想着要改变人,也不想和人争些口舌是非。
世间诸理皆是为禁锢约束人欲而设计的,所以世人不喜爱看理智书,而如今又是个需要顺从人欲的时代。
他既然知道世人不喜爱看理智书,就说明他有创作理治书的想法。
书中提到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一书,批书人睹心怀旧,故仍因之,说明两者有新旧关联,其内容有相近之处,但又不尽相同。
从反照风月的精神来看,这本《风月宝鉴》很可能是部反映明清之变的理治书。作者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怎么不会了解明亡清兴那段悲惨历史,而他既然有如此胸怀,有如此傲岸的态度,又怎会不把这些精神带入到书中?
作者写作不求名利,只想让人破愁解闷,只想着劝人向善,激发心中正气,不带有任何思想灌输,不要求人们去做任何事,这是何其伟大的情怀。
曹雪芹以蒙太奇的手法,通过一个个镜头组合,以极具戏剧张力的叙事手法,将人的正邪两面呈现出来。
曹公没有表明创作意图,而是使用石头一般‘晦涩冷峻的笔法,将一个似梦似真的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
让读者似在云雾,又因为解读的角度因人而异,而产生了千奇百怪的想法。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不同的颜色融合‘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世界又在不断变化,只认一个道理,不知变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生存下来?又如何能走在时代的最前端?
《红楼梦》的优秀不在于凄美动人的故事,不在于浩如烟海般的古典文化知识,而在于其深刻的思想。
索隐考证只是手段,不索隐背后故事,不考证历史背景,也就不可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的解读只是流于表面的夸夸其谈,只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想要彻底了解这本书,根本是无稽之谈。
正如周汝昌老先生说的,要看《红楼梦》自己去看去,听人家解说干什么?
这里并非是影视讲解,也不是故事内容的解读。
这里只是些奇谈怪想,将书中互不关联的故事,以特定方法重新组合排列,形成全新的故事。
信与不信,全由各位看官定夺,在下也没想着这种解读就一定是正确的,是最符合作者原意的。
好文学不灌输思想,但文学解读必须反着来,还必须拿出招人烦的态度来讲解,观点也必须要清晰且明朗,必须谋虚逐妄的谈一些空道理,也必然招致口舌是非之害。
《红楼梦》就如一棵菩提树,上面挂满了晶莹的露水,解读它就如是在讲述这菩提甘露的滋味。
《红楼梦》仅存八十回,要探究其背后故事,不靠联想猜测,不去索隐考证去尝试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想法,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嘛?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并非在下妄言,如今当今’疏漏浅薄流于俗者‘尽多,观点清奇’角度奇绝者’无一。
曹雪芹将隐寓放在淫情之中,把解谜的钥匙附上慈悲的属性,就如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非要对李秋水的塑像磕头‘磕出个大坑来,才能发现逍遥派的武功心法,要想解读《红楼梦》就要从反面去找答案,这是制造文字狱的马蜂们万万想不到的。
这种隐喻方式蕴含了佛家色空至理,空就是大彻大悟的解脱,色是声色物欲的牵绊。因为牵绊而产生情,因为空而产生有,因为有又产生彻悟的无。
这本书饱含了作者一生的智慧,曹公善于以小见大,从微观角度引申出对整个宏观世界的思考。作者既然要隐,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以提醒读者。
索隐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其一,有一定的谬误,或逻辑不通,或奇奇怪怪’没头没尾的,以及’淫情发生时的标识。
书中隐喻的方式是意隐,既然是意隐就需要找到相关意向,意隐的隐喻方式是只可意会,不可语达。所以要用语言表现出来,必然会落附会之嫌。
其二,从判词判曲,诗词,谶语等隐语入手。
《红楼梦》以梦幻判词判曲、诗词戏曲‘灯谜花签、酒令牌令’物名人名,作为隐寓的启示。
又引入情身的意象概念、真假倒影虚实映衬,将隐寓意象化,形成不着痕迹‘无中生有’有中存无的特殊隐寓方式。
其三,从作者移花接木、插柳成荫的方式布下的伏脉谶语入手。
书中出现的水月镜花、金玉木石,春夏秋冬,东风西风、莲花荷花‘梅花桂花、凤凰和小雀‘仙鹤和老鸹等都具有特别的意向。
金陵十二钗又赋予十二周天、十二时辰、十二生肖的独特属性,寓意着天下各色人等,使得全书的包罗面更为广阔,也使得可解读的方向更加多样。
其四,隐喻故事前后互为关联,前后映照,一个真实的故事往往是由多个影子故事组成,
将这些折射出来的倒影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一个真实立体的故事。
曹雪芹是在不影响书中故事的前提下,以偷渡金针之法,将这些譬喻带入书中,而不是角色扮演般的重新演绎。
作者以天才般的构想,利用不同技法把隐喻放置书中各处。前后互成关联,相互佐证,通过严密而又巧妙的架构,形成一个有机相互缠联的信息网络。
表面的故事与他要纪念的人没有任何牵连,但跟随着作者指引的方向去寻找,则会很快发现作者想要缅怀纪念的人,而且不带有一丝的牵强。
这种隐喻方式要比那种比脑袋'量身高,测体重'连连看的方式要高明多了。
其五,从风月鉴的反面去看。
书里有真也有假,也是在告诉人们如何判断真与假、正与邪。
作者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要反照风月鉴,从喜乐中看到悲伤,从贫贱中看到高贵,从欢乐中看到悲凉,从假话中看到真实,从荒淫中看到无奈。
假里蕴着真,真里也藏着假,信则有不信则无。曹雪芹这种一正一反、一真一假的写法,其创作理念也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得这部作品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作者把处事哲学和人生智慧,包裹在一个个小故事中,用浅显的语言来揭示一些深奥的哲理。
如果只把《红楼梦》当作讲宝黛爱情的故事书、当成讲家族兴衰的自叙书,简直是暴殄天物。
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纂成此书,一字不可改,一语不可少。
曹雪芹劝人读此书不必深究其中隐寓,本书旨在谈情,不再喻事,只想让那尘世中人,在饱足醉卧之时,消解些寿命筋力。
遗憾的是《红楼梦》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通过索隐解读,也是为了更好揭示文章主旨,
帮助人们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更好的了解这本书。
福之祸之所伏,祸之福之所倚。
曹家得衰亡是曹雪芹的不幸,却是中华民族的幸运,他的一生虽然留下无尽的遗憾,但他的精神和这本书‘将会永久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