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命题就是把新课标精神落实到位,我们应该远离“考点”,更重视“因文设题”
一、设题:也就这样
“素养立意”多年来就这么说;“在情境中考查”已提倡并实践多年;“重能力,重解决问题”“少考死记硬背内容”……新高考,仔细一想,有哪一样不是“也就这样”吗?
意思是,不要夸大新高考之“新”,仿佛它是为颠覆而来一样。一切都依课标理念来,——而2017年版课标面世已有5年,甚至都到了要修订的时间了,它的“新意”我们不应该已经都有数了吗?同时,相比教学,高考更考虑稳定,所谓“稳中有变”“积小变为大变”,当然也是老生常谈。
且把2022年新高考Ⅰ卷整卷结构罗列如下,稍作说明,以证其“也就这样”。

其中一级标题处总是稳定,二级标题下如果有变化,也是Ⅰ、Ⅱ之间作点“内部调剂”。一、二大题,侧重“阅读与鉴赏”,三、四大题,侧重“表达与交流”。上表中的“考查指向”,用大白话讲,未必准确,但大致不差。
太阳底下,天天有新鲜事;只不过,天天在太阳底下,见惯了天色变化,一天天的,还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一惊一乍的吗?
简言之,只要新课改以来的这三年五年,我们都能跟着其思路想,跟着其步伐走,我们就一直走在“小步积大步”的“小步”中,一般说来肯定是并不会感到“颠簸”的,——我们缺少的,应该只是安静等待后的一次经历。
二、命题:不要“考点”
上头的“设题”指新高考试题,这里的“命题”指老师们平时出练习题。——本来这里的小标题可以取“复习”或“训练”什么的,但觉得还是“命题”最应该引起重视。
新高考设题“也就这样”带来的稳定,除了有助保持评价平稳外,其课改引导意义还在于——不必在平时练习命题、复习时“刷题过猛”“用力过大”,尤其不要在平时命题时过于求新求巧而走上押题的偏颇之路。
因为,“新高考”已经没有“考点”了。
但题目还是要命制,于是“因文设题”就“应运而生”了。即现在都是根据文本“语境”命题,拿到怎样的文本,就有怎样的题目。
以新高考1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即第16题为佐证,如下表。

——言下之意,就是古诗的手法、语言等,都是为了服务于“思想情感的表达”,现在直接考查“思想情感”,考“读懂了吗”,不也就是抓住了古诗的“根本”而反向考查了“怎么写”内容了吗?反倒直接考技巧、手法之类,是“旁枝末节”了。
——浙江的老师,尤其要尽快淡化、舍弃多年来养成的“浙江卷”用“考点”命题的思路。
当然,这肯定不是说命题“全无章法”“乱来”,其“规律”反而是非常清晰的:考的无非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考的无非是“阅读之读懂否”“表达之规范否”;题型总有选择题、简答题、写作题;总分总是150分;总是先什么题再什么题再什么题的顺序;各板块的分值大致也稳定;等等。
简言之,新高考命题,也就这样:大处很明确,不必担心,就是这样;小处很模糊,担心没用,难能预料。
而且,越是“新高考”,“新高考”越能把新课标精神落实到位,我们就越应该远离“考点”,更重视“因文设题”。
三、审题:读懂“描述”
不依“考点”设题而“因文设题”,反映出的是“学科知识中心”向“能力素养中心”发展的理念。
它对应到题目命制中,必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题目变“长”。因为之前题目中可更多地直接使用“考点”及其相关名词、术词,使题目更简洁;现在更多地只能用“描述”的方法来把题目的意思表达清楚。而且还要突出“真实情境”,而情境的说明肯定更“费话”。
简言之,之前简明扼要的“指令式”题目已经被拉长为——“描述式”题目。
把之前之后的题目放一起看,这个短长差别就一目了然了。且以2022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题、2022年新高考1卷现代文阅读题中的简答题为例,罗列如下。

也就是说,这种“题干”变长,给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读懂题目”之“阅读能力”。——对,就是“阅读能力”;千万不要小瞧这短短一两行的文字,不少学生读懂了文本但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分数,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原因就在这里。
“情境化描述试题”需要学生“入情入境”“设身处地”地思考外,还要留心其“任务式”做题要求,要对隐藏在题目中的所谓“计分点”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这是做题的一贯要求,没有新意,略讲。
四、答题:不要封闭
包括我们命制试题答案时,包括我们评卷给分时,都不应“封闭”,要努力“开放”。
首先要改变答案单一、答案“非对即错”的惯常思维。
——插入问一句,一个答案,除了“错”之外,还有多少种可能?估计很少有人会认为只有“对”这一种了。于是想起影响深远的2000年全国高考题之“命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现在想想,这个意思出现在23年前,真是很“先进”。
即使是全卷中长期以来靠死记硬背就能得分的默写题,也开始尝试“虽不同但都对”的答案了
比如2021年新高考1卷第17(3)题: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比如2022年新高考1卷第17(3)题: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
文学类作品(现代文二、古诗)的简答题,其过于简单粗暴的“答案”及其阅卷操作,向来为人诟病,不必多说。这里想说的是,我们应努力使参考答案中“其他言之有理者亦可”落到实处,尽量多地给出“其他”答案,多一些宽容,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答案合理性。
甚至可以偏颇地说——“不错都算对”“不错近乎对”,学生没有把“悲痛”说成“欢乐”(“沉重”“哀伤”“忧心”“沉重”等,能否都算对?),没有把“比喻”(“形象地说明”“用什么来说什么”之类,能否都算对?)说成“对比”……能否都算对?
不很偏颇地说,能否少扣分,能否尽量多地给一些分数。
再或者说,如果我们能从答案判断“学生读懂了”,是不是都应该给分呢?
之所以提倡这种宽容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学生觉得答题时无所适从,形成战战兢兢的刻板的答题“模式”;——答题“模式”在面对新高考试题时,会越来越多地妨碍学生积极、开放地思考,限制学生面对“真实情境”“陌生情境”下“当场解决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创造能力。
带着“模式”入考场、做试题,已经与当下考改方向格格不入,会吃亏的。
事实上,正式阅卷时的“评分标准”,比我们看到的答案,要丰富得多、开放得多、宽容得多,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