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笔记——“扳指”初考
写在前面的话——
扳指其实是小事,提防文化入侵是大事。
最近张捷老师发布了一个视频,提醒网友谨防西方文化入侵,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视频引来了部分弓箭圈网友的严厉指责,而争议的焦点,居然是小小的扳指。
在我印象里,扳指不过是鼻烟壶一样,是八旗子弟身上的装饰,这个小玩意儿有什么特殊吗?
我这人有点较真,一旦被引起好奇心,就忍不住四处查找资料,探个究竟。一边查资料,一边围观双方辩论,头晕眼花之余,还算有些收获,可惜阿b不肯让我分享所学,有网友建议我发发专栏,我从未用过这个功能,也算学习了,主要还是想记录一下这次论战后的个人收获。有错漏之处,希望看到的网友不吝赐教。
弓手冬郎在第一个视频下回复网友说:
“弹幕有朋友补充说,扳指商周叫韘,其实不严谨。
扳指类的东西,
商和西周可能叫夬,
西周末到东周才叫韘,
战汉应该叫决。
唐叫射沓。
明清叫指机。
扳指可能一开始是对装饰用指机的称呼,清晚期到民国成为统一的俗称。[微笑]”
弓手冬郎这段究竟说的对不对呢?我查找资料后,简单整理了下,供大家参考:
韬指之物(扳指),用来协助开弓放箭,保护手指。
商周时代,韬指其实是四件一组,即戴在右手拇指的夬,戴在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韘,一夬三韘,才是当时弓箭手的标配。
根据陕西韩城梁带村春秋早期芮国27号墓出土文物,夬无纽而韘有纽。
夬类似玉器中的玦,下端有缺口,所以被称为“夬”,因为有缺口,所以使用时要用皮革(韦)做为系带,系在指上。夬的材质根据使用者身份不同而有区别,天子用象骨(象牙,不是大象骨头),诸侯士大夫可以用象牙也可以用兽骨,普通的士只能用棘(木头),棘有王棘和檡棘的区分,二者在材质上略有区别,使用上没有区别。
出土文物匡卣铭上记载“周懿王射箭,只带了象牙做的夬,臣子匡献上象牙做的韘,协助懿王完成了射箭,得到奖赏”,可以做为佐证。
实际上夬、韘的材质可以多种多样,前面提到的芮国墓中,夬是玉质金饰,韘有金有玉,根据造字法可以推断,大部分韘是皮革做的。
汉代名称是什么呢?从汉代大儒郑玄为仪礼做注可以看出,学者们还是称呼“决(通夬)、韘”,民间可能称为“指沓”。
唐代定郑玄注贾公彦疏的《仪礼注疏》做为十三经的标准版本,这个时候贾公彦已经弄不清楚“夬、韘”的区别,认为韘是夬的内垫,还带跑了后世许多学者。我个人推测,古代的一夬三韘到此时可能只剩下夬了。
明代戚继光明确地在他的兵书里把韬指之物称为“机”,仍然是是一枚,并且认为扁形比圆形更符合人体结构,利于射箭,至明末王夫之在《诗经稗疏》中明确地称其为“指决”,还很贴心地解释说:民间俗称“挤甲”,北地称为“搬指”。可见搬指一词早已有之,而且是北方人的普遍用法,自然也包括东北的女真人。
清代大儒段玉裁在给《说文解字》作注时,把“韘”认作是当时的扳指,这是不确的。
传统的汉扳指是坡形,很多网友说张捷老师戴反扳指,比如弓手冬郎,还引用《仪礼•士丧礼》说反戴扳指是死者戴法,“明不用也”。结合扳指的形状,大多数人理解为上下戴反,不过也有一位自称是内蒙古的网友,独树一帜地认为不是上下,而是左右,把本来应该戴在左手的扳指,戴在右手上了。
我在看《仪礼•乡射礼》时,发现了个有趣的记载,或者可以做为反戴扳指的回应,乡射礼篇中,行射礼要左袒,左手执弓,右手控弦,所以正常情况下,扳指就是戴在右手上的。补充一下,周礼中必须要左袒,只有表示有罪的时候才右袒。而且在《仪礼•乡射礼》中,射者只有在上场准备行射礼时,才由司射把放在堂西的弓矢夬韘取来,交给射者穿戴好。
可见,商周时的人们在不射箭时是不佩带扳指的,把扳指当配饰日常穿戴,要到满人入关之后了。从古籍中引经据典说只有死者才反戴扳指显然是无稽之谈,至于反戴扳指是指左右反戴,更加于礼不合,可能汉人多是右利手,才形成这种规矩吧,某些少数民族同胞不知者不怪[doge],至于说到生者和死者在佩戴夬韘上有什么区别,根据《仪礼•士丧礼》记载,唯一的区别就是生者用皮质的韘三个,死者用绵质的韘两个,注释说这是“明不用也”[doge]
在整理夬韘的演变之后,我个人觉得可以证实一点,那就是张捷老师说的开弓瓶颈在于拇指,毕竟,从一夬三韘到扳指,只有保护拇指的夬留存至今。
最后,实践出真知,有些科普up主从商周说到民国,貌似头头是道,我估计按他的说法,把出土文物摆在眼前,他百分之百会认错。
小小的扳指,承载了汉民族在礼仪和军事上的历史,不禁令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