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谢林《近代哲学史》笔记——新形而上学

2022-03-18 11:37 作者:实在界的马奎尔  | 我要投稿

新形而上学

 

对经院形而上学的继承:

以沃尔夫为代表的新形而上学继承了经院形而上学的两个特征,一个是以理智先天给出的普遍概念作为前提,另一个是以经验中的某些对象作为前提,这里的经验对象不局限于感性经验,还包括了灵魂,世界,上帝等超出感性经验的对象。而新形而上学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证明,将这些感性认识的对象升级为理性认识的对象,但这里的证明是相当薄弱,甚至可以说是没什么信服力的。新形而上学的证明并非是内在于对象的自身证明,即证明对象可以通过内在发展与运动来表明自身的存在。它的证明是外在于对象的,试图建立这个经验对象与已有的普遍概念之间的联系,将形式逻辑完全置于对象之外。

 

三种新科学:

新形而上学的诞生伴随着多种科学的划分。第一种科学为本体论,本体论中包含了存在者最初的与普遍的规定,这些规定即哲学种的核心与对原初概念的解释。本体论就如一本哲学词汇的词典,其中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其中的体系没有任何的保障,可以说只是一堆定义的集合,且这些定义/原初概念总是被看作先于,脱离于对象产生的,但这些新形而上学者没意识到的是:对象与概念都是先天的。

第二种科学为理性心理学,旨在证明灵魂的绝对单纯性。这一科学面临着两个问题:①灵魂这个概念是相对与可分的,可组合的物质概念的,但问题是这个物质的概念是否是成立的呢?若不成立,那么灵魂的概念就需要被重新审视了。②证明灵魂的绝对单纯性即证明灵魂的不朽,而面对不朽这个没有多少内容的概念,要证明这一点就必须要求助上帝的概念。

 

对上帝存在的三种证明:

第三种科学是理性神学,旨在证明上帝的存在,对于这一命题存在着三个相继,但都不是充分自足的证明。第一个证明笛卡尔的本体论论证。大前提:存在者的存在是一种作为潜能的存在,唯有从潜能过渡到现实它才是真正存在的;小前提:关于上帝的理念与这一作为潜能的存在是相互矛盾的;结论:上帝是一个必然的存在者,不能被思考为不存在。笛卡尔的这一证明仅仅证明了上帝如果存在,那么它是一个必然的存在者,而非证明了它的存在是必然的

第二个证明是基于亚里士多德无限追溯理论的宇宙论论证。在一个因果链条中不断地追问原因,找到的原因只会是上一个原因的结果,变成了对于原因的持续否定,因此永远都不可能找到一个没有上一个原因的终极原因,最终也就解释不了任何东西。因此只能设定一不具有任何原因的终极原因作为因果链条的前提,而这个终极原因只能在纯粹的存在着身上找到。这一论证仍然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即使终极原因在上帝内部,我们仍然对这个存在者一无所知,只能糊涂地把它当作最原初的事物。且我们也对这个终极原因一无所知,它是一个盲目的,依照内在必然性运作的原因,还是一个自由的原因?

第三个证明是自然神学论证。从自然界推导出一个理知/知性原因。这一论证具有两个问题:①仅仅推导出知性是无法解释世界的创生的,因为知性只能被使用,而无法创造出具有质料的世界,因此这一论证并没有推导出上帝之所以为上帝的重要属性:造物主。②这一论证未能解释自然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分为两种,一种为内在的合目的性,出现在有机体的内部,作为事物之内的形式;另一种为外在的合目的性,外在地附加在工具上,没有深人地刻在质料之内。上帝是一种外在的合目的性,因此它只能产生出事物的外在有机形式,而不能产生出质料的内在形式,因此我们自然界所看到的内在的合目的性未能得到解释。

新形而上学未能成功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且在证明上帝这个概念之前也没有搞清楚这个概念本身。新形而上学者认为上帝的概念是由一系列属性组合而成的,这些属性被分成两种:否定属性与肯定属性。否定属性没有这种属性的话,上帝就不能成为上帝,但是仅仅拥有这些属性,上帝也无法成为上帝。这些属性包括基于自身存在,永恒,无限等。肯定属性唯有通过它们上帝才能成为上帝的属性,这些属性是附加到上帝神圣的属性,例如自由,意志等。新形而上学者将两类属性理所当然地并列起来,但并未能解释为什么能够进行两者的并列。

谢林《近代哲学史》笔记——新形而上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