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系列讲座:01论文的三段式结构

建议各位按照下列属性观看视频
1.1 基础结构
1节:整个文章可以被分成3个大的部分:Introduction、实验报告、Outroduction。
26节:构思论文的底层思路。实际就是第1节的进一步解释,第1节讲了论文的3段结构,这一节进一步讲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切割、捆绑)。
1.2 Introduction
1.2.1 初步确定question
2节:Introduction的逻辑实际上就是从大的problem中找出具体的question。通过说明这个question的合理性最终吸引读者入坑。所以Introduction才被称为“引言”
3节:从problem中找出question的3种途径:填补;延伸;复制。Question应该具备的特征:具体可行;开放可证伪;激励创新。
4节:找question时的两个原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第3节有点像开车时候的挂挡、给油、刹车,这些正确的操作流程
第4节有点像交通规则,不能超速,不能压线等,这些不正确的、要避免的操作【选的question不能太大】
Introduction的总目标就是结合自身条件,从problem中找到question,而且要说明这个question是合理的。
上面几讲介绍的是Introduction的宏观逻辑与结构。
1.2.2 文献阅读、记录
5节:我们了解“世界上有哪些problem和question”的渠道就是文献。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要满足两个基本点【“学”就是“综”,采用泛读;“思”就是“述”,采用精读】
6节:是5节的进一步解释,泛读和精读
17节:用批判性思维阅读文献。实际上在第5节就讲了“文献综述中的学与思”,这一节其实就是将第5节的内容扩展了,不仅仅讲了“Introduction中的文献阅读”,还讲了“讨论和结论中的文献阅读”
34节:其实就是第5节的扩展,着重讲了“综述”中“综”的部分
37节:读文章和写文章时都要先看结构、脉络。也就是说Conclusion是树干,Discussion是树枝,参考文献和实验结果是树叶。也就是说文章的Outroduction是整个文章的框架???
7节:6节中讲了阅读的方法,那么提取出来的信息就需要进行笔记记录。本节就是讲笔记记录的方法,3要3不要:要画表;要画图(圈);要摘抄;要有选择地读【这在上一节泛读和精读说过了】;要记笔记【这节讲的就是这个】;要标明出处
23节:如何做笔记。第7节就说了要如何做笔记,但是其实重点落在了“文献之间的关系”上。这一节讲的是“如何在word中记录单篇文章的重要内容+个人想法”
24节:跳跃式阅读找观点和脉络【第7节扩展】,扫描式阅读找论据【第23节扩展】。
上面几讲介绍的是文献的阅读与记录。
1.2.3 细化question
11节:前面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Introduction的构思,现在需要对文章结构进行构思了。使用MECE法则。
12节:其实就是第3节【填补;延伸;复制。这3种途径】的详细描述。第3节已经选出了待解决的question,或者说是problem。那么怎么解决它呢?就是拆分,也就是第4节说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拆分出来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很多,然后我们选择最适合我们的作为文章的细化question。
13节:搜索文献的方法:概念化、搜索、评估和细化。我感觉这就是第5节的细化,概念化、搜索,就是综。评估、细化就是述。但是第5节的述是根据文章内容评价,这里是根据作者、机构、期刊评价。
25节:文献搜索、整理的两种方法。其实13节已经讲了如何通过文献检索来细化question,这一节在13节的基础上加上了文献整理的方法
1.2.4 文献整合、写question和Introduction
8节:前面讲了Introduction的总逻辑、读文献和做笔记。这一讲讲的就是如何将笔记的内容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Introduction【SCQA;环境、冲突、关键问题、解决方案】。
9节:寻找冲突、关键问题、解决方案时,我们要使用一些方法对笔记中的内容进行处理。而这些方法就是3种逻辑推理:归纳找规律,演绎得必然,溯因提假说【其实就是铁三角中的3个边】
10节:这一节介绍了Introduction的5段落写作模板,我感觉第1段可能对应了第8节的SCQ,也就是分解问题,从现状到冲突,再从冲突到关键问题;第2、3、4段对应了第8节的A,也就是解决方案。2、3段介绍别人的方案,4段介绍自己的方案;然后第5段进行一下总结
上面几讲介绍的是利用笔记撰写Introduction。
1.2.4.1 写question、Introduction
14节:我们已经从problem中找到了question,那么,我们怎么准确地将这个question传达给读者?有方向:建立question与problem的联系,让读者知道你研究的意义。有边界:研究内容。同时考虑:研究方法、研究结论
15节:就是14节的实例:长远目标goal、具体目标objective、核心假说hypothesis(方法、可行对应objective)和重要性Rational(对应goal)
16节:写Introduction的实例
1.3 Results、Discussion和Conclusion
18节:结果,讨论和结论的写作要点。其实就是结果,讨论和结论的“目的”。Results就是为了清晰地展示结果,所以我们要采用“分层分类”的方法,每个Result要与各自的Method相对应、图表要与其文字描述相对应。Discussion其实就是逻辑推理,所以要采用“结果+参考文献+个人观点”的方法,将结果与objective进行对比得到“文章的局限”、将结果与参考文献进行对比得到“亮点”、将结果与goal进行对比得到“价值”。Conclusion就是Discussion的summary,突出文章的亮点并且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1.3.1 Results
22节:Results的图表展示。18节中说了要清晰地展示结果,这一节就是讲这个的。
1.3.2 Discussion
19节:就是将18节Discussion中的“结果与参考文献进行对比”拿出来,演示了一下它的结构。
20节:就是将18节中Discussion的逻辑推理拿出来拆分了一下,可以将Results向前推得到Results的原因,可以向后推得到Results的后果。可以将Results与objective进行对比得到局限,可以将Results与goal进行对比得到价值和建议。然后给出了一些句型。
38节:第20节也说了Discussion的逻辑,这一节说得更加详细。多方向(上下左右)、多角度(正反)、多维度(空间、时间)
43节:20节、38节就说了局限性的写法。本节说得更加详细:空间上来说,数据分析都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存在着假设、近似等适用范围。时间上来说:研究是建立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常用的局限就是推广上的困难
35节:逻辑,归纳逻辑
36节:论文逻辑性的三个层次:自洽(前后一致)、他恰(不违反常识)、证据相关度/充分度(排除干扰/证据充足);信息分类、排序。
39节:Discussion中如何创新(发散式思维【并非逻辑思维】、聚合式思维)。
1.3.3 Conclusion
41节:Results和参考文献作为推理所需的素材,可以被当成是“客观事实”。Conclusion作为推理的结果,可以被当成是“主观观点”。将Conclusion联系到价值体系,就可以升华为“价值判断”
1.4 Abstract
21节:摘要的目的【介绍文章内容+为读者提供索引】、属性【与文章保持一致性+包含文章的重点内容并具有完整性+自明性】、组成部分【文章的重点内容:目标+方法+结果+结论】
1.5 写作的准则
27节:把文章写通顺的3种手段:结构【主次分明】、过渡词、呼应词
28节:行文简练的五条准则:30/300法则、少用副词、避免把动词名词化、使用主动语态、平行结构
29节:避免抄语言和抄论点
30节:6个单词对应“宏大叙事”、“文章目标”、“内容方法”
1.6 Methods
31节:数据分析的2种类型(描述性、分析性)和3个阶段(探索、验证、预测)
32节:单变量数据的检验。可以是2个或者多个样本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anova检验。这不就是31节说的“描述性目标”吗?
33节:双变量数据从相关关系到因果关系,如何排除干扰变量的影响。
40节:介绍了几种机器学习方法,从数据中发现规律。
1.7 Data
42节:用2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