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推动北约聚集印太,欧洲没兴趣介入台海,中国的分化策略见效
关于北约是否对中国构成威胁的问题,在互联网上存在很大争议。这几天,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举行的北约峰会再次面对美国推动北约聚焦中国的问题。今年北约联合声明涉及中国的部分达到322个英文词,去年和前年分别是304个和225个,声称“(中国的)野心和胁迫性政策挑战了我们的利益、安全和价值观”。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有关俄乌战争的讨论一定是这次会议的核心议题。另外,瑞典是否加入北约已经被土耳其批准,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乌克兰战争已经从多个方面重塑并将继续重新定义北约对华政策。首先,北约越来越关注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部分北约国家因为俄乌冲突对中国抱有戒心。北约公告抨击中国与俄罗斯“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其次,北约正越来越多地在印太地区发挥积极作用,比如要在日本成立办事处,当然这一图谋遭到了法国的阻击;第三,北约盟国开始讨论应对台湾发生危机的情况,尽管目前存在非常大的分歧。
其实,北约更加关注中国是必然趋势,主要原因还是中国实力的强大。由于美国把中国列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又在北约拥有中心地位,必定会影响北约的对华政策。虽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乌克兰,但忽视北约对中国的言行将是错误的,美国和欧洲在如何与中国打交道方面的也在形成一些共识。
这次维尔纽斯峰会,展示北约目前如何理解中国构成的挑战,这也是判断中国分化北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避免与北约整体对抗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最近一年来开始与北约发展更加稳定的官方沟通,与多个欧洲国家建立互信,有很多欧洲国家对北约参与台海事务毫无兴趣,
在最敏感的台湾问题上,北约内部出现巨大分歧。马克龙强调他对被卷入台海战争的担忧。德国最近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没有一次提到台湾。台湾作为重要的半导体出口经济体的角色意味着,北约国家也会关切台海稳定,但是大多数北约国家对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没有兴趣。
甚至,北约国家在制裁中国的问题上都形不成合力,最近的一份报告预测,对中国的大规模制裁可能会导致世界贸易损失 3 万亿美元。除此之外,地理距离和军事实力,也让欧洲国家卷入台湾或中国南海的冲突变得不可能。
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揭结果,形势明显针对俄罗斯,证明欧洲人对与中国接触仍持更开放的态度。欧洲公众普遍更支持在中国统一台湾时采取中立立场,但是反对中国军援俄罗斯。美国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欧洲民意也不支持北约武力干涉台海。
总体而言,虽然乌克兰危机戏剧性地强化了欧洲对美国防务的依赖,加剧美国推动北约关注中国。但是,大多数欧洲国家和民众对军事对抗中国没有兴趣,也根本没有能力。这一场北约会议,美国所做的就是把抗俄事业推向高潮,并在关注中国崛起的问题上形成一些空洞的共识。
北约是不是会成为中国的敌人,取决于美国的努力,其实更取决于中国的分化策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还真的没必要过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