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评
青少年要通过独立阅读提升思考能力
作者: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所谓独立阅读,既指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的文本,也指他们不得不蛰居家中(譬如疫情中)从而有了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自己想阅读的书。独立阅读,可以使学生成为更好的读者,拥有更多的知识,更充分的理解力,可以提高课程成绩,也有更多的能力去学习其他课程。独立阅读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促使其去探索新的领域,发挥其想象力,也会激发其创造力。
阅读,即说文解字
在英语语境中,阅读(reading)有两个最基本的意义,一是读书识字(word recognition,即decoding,所谓解码),二是语言理解(language comprehension)。这两个意义,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我们中国常说的“说文解字”。如果说“读书识字”的主语或者主体是初级群体,也就是大众群体,那么“语言理解”的主体则更多的是少数群体,是教人读书识字和传授知识与教育的人们。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人们应更多地重视后者即语言理解,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也应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实验小学阅览室内,同学们正在阅读交流。周洪峰摄/光明图片
“语言理解”包括了对基础文本的语言学理解,包括语法词汇,也包括聆听,即是否理解了文本或者是否真正了解了对方的含义,同时,还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是在语言学理解、倾听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或者较为符合实际的理解力。二是“语言理解”因为“理解”,更应包含更高层次的认知:即阅读本身还涉及到了历史厚度、思想深度、人物刻度以及如何进行当代阐释的问题。
要想把这个“语言理解”中的“理解”解释到位,阅读者,或者说读书人乃至知识分子是因为掌握了这种“语言理解”的能力,从而拥有了一种思想力和行动力。反过来说,作为阅读主体,凡是具有思想力的阅读者,都负有将文本具有的思想意识传之四海告知他人的使命与宗旨,并且身负与错误的思想意识进行辩驳与批判的责任与义务。换言之,张扬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建立健全的法治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乃是阅读第二要义“语言理解”之精髓所在。
阅读,精髓在于阐释
阅读的价值人所共知。培根先生论述阅读的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王佐良先生译)更是深入人心。但我觉得,对于青少年来说,阅读更多是要培养个人思考的能力,而其外在的表现,则是对文本与世界具有怎样的阐释力。阐释,是一个人思想力的集中体现。
大家都知道,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是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主人公哈姆雷特在思考人生时所发出的感慨。这句名言常常被翻译做“生存还是毁灭”“存在还是灭亡”“活着还是不活”。这些翻译自然都对,但若认真阅读、体会与思考之后,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其中对not to be的阐释,其实并没有体现那种人生的被动和无奈。以最为通俗的“活着还是不活”为例,这里的“不活”仿佛给人以主动性的感觉,若不仔细想,被动性就不仅差很多,似乎还透露了主人公想要自杀的倾向。至少无法让人看出被外界压迫到无法生存的那种无奈与悲凉。若我们照此去了解并加以阐释,那就有可能出错,甚至谬以千里。实际上,哈姆雷特的困境绝不仅仅是一个王子的困境,那是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要面对的难题乃至是难以逾越的门槛。这是每个人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类似的太多太多的无奈,为此,人们就要不断地进行选择。
其实,人生当中,选择可能很多,但能够主动任由自己去做选择者似乎很少,大都是被动的选择。而恰恰是在这种被动乃至被迫的选择中,才能见出一个人的智慧,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见证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我们身处一个复杂多样而又极具变化的时代。但阅读可以让人暂时脱离开来,那是你在内心深处可以永远保留的一块净土,也是重新出发的原动力。独立阅读,或许可以成为你心中最柔软的一块地方。万物也许并不变化,但我们需要变化。为此,无论多么令人望而生畏的世界,多么令人无法容忍的困难与险境,都不仅不能成为我们前行的障碍,反而应该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青年人数字阅读亦坦然
【文化评析】
作者:陈菲(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宣传统战部讲师)
日前,有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为351.6亿,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4.94亿,中国人均电子书、纸质书、有声书阅读量分别为9.1本、6.2本、6.3本;80后偏好时尚类图书,90后喜欢旅游旅行类图书,95后则对漫画绘本情有独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29分钟。
中国人均纸质书阅读量呈下降趋势,而电子书阅读量增长明显,数字阅读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青年人日益成为中国数字化阅读的主体,他们正在改变出版业的传统格局。生活在一个日益多元、丰富健康的社会,人们对于阅读方式理应有更多的选择,科技进步使得阅读方式与传播途径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电脑、电子阅读器到手机、平板、有声书阅读,数字化阅读呈现出逐渐深入、立体的发展态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青年人的数字阅读充满偏见。一些媒体习惯将青年人的数字化阅读与碎片化、实用化、娱乐化等“浅阅读”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一种肤浅的、快餐化的阅读消费。耐人寻味的是,对于青年人数字化阅读持批评态度的多是中老年,他们的忧心忡忡俨然流露出“一代不如一代”的喟叹。平心而论,将青年人的数字阅读与肤浅化、碎片化、娱乐化等同起来并无足够的说服力。青年人的数字阅读固然有碎片化、娱乐化的倾向,但对于读书而言,这并非问题。不论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都只是一种阅读方式,与阅读格调的高下、年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只有阅读者本身的选择,才最终决定了自己使用何种阅读方式,将阅读的负面性存在一股脑儿地推给青年人和数字阅读显然有失公允。
在读屏时代,人们可以更加便利地借助电子设备进行深度阅读,不少青年人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理论著作,在微信阅读中品读老庄,在有声书的世界中回味《红楼梦》的精妙之处。青年人在数字阅读时,并非只选择时尚类、旅行类、漫画类书籍,他们同样还会选择内容精深、趣味高雅、富于深度的书籍。复旦大学学者陈思和与复旦教师团队、众多作家推出的音频课“中国文学大师课”,收听量达到了1600余万次,让对中国文学感兴趣的青年读者在不同时段、不同环境中拥有了自主选择阅读方式的机会。借助数字阅读,历来被视为精深、高雅的专业知识走进了普通读者的生活。正如有学者所说:“高校的教育不应该局限在被围墙建筑起来的校园内,应该在适当的条件下为社会服务。”而数字阅读,正是为专业教育和社会服务搭建的那一座桥梁。
新媒体技术方兴未艾,电子阅读也未来可期。促进阅读形式多样化,提升社会对于不同阅读方式的包容性,努力丰富数字阅读的内容,是今后阅读领域内需要继续完善的工作。让我们挺直腰板,坦然面对误解与质疑,做一个数字阅读的青年人。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3日 15版)
阅读就是点亮一盏灯
【光明谈】
作者:张之路
所有的生命,在种子阶段的时候,已经为未来做好一切准备。它们需要的就是阳光、雨露、肥料。
孩子们的成长也是这样。作为教师,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就是给他们阳光、雨露和肥料。
广义上来讲,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一种点燃——点燃他们身上的火种;也是一种唤醒——唤醒他们沉睡的灵感。阅读就是阳光、雨露,阅读就是点燃一把火,点亮一盏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关爱和因势利导。当下的教育如果急于求成,往往会形成一种硬碰硬的、呆板的模式。许多成功的教育恰恰不是直来直去,而是采取“迂回”的方法,表面上看起来不强也不硬,甚至有些柔弱如丝,却能力克金石。
今天种下一粒阅读的种子,明天收获一棵文学的、科学的大树,一棵文化的大树。
阅读的陪伴最温情
作者:丁德良
爱上阅读,各有各的因由,各有各的精彩。阅读是以认知的力量去探测世界的广袤,借伟岸的灵魂来陪伴心灵的成长。阅读之于个人,如漫漫人生里的灯盏,照亮奋斗之路;阅读之于社会,如历史进程中的星光,辉映壮美的文明之虹。
先哲有言:“人有知学,则有力矣”。阅读是秉心之烛火,去探访古今智者仁人的精神空间。依靠阅读,我们可以收获超出自身阅历的风景,领略更辽阔、更深邃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人类的思想足迹有多远,阅读的空间就有多广;人类的精神维度有多丰富,阅读的世界就有多瑰丽。有书做伴,生命便不会失色暗淡;有书壮怀,灵魂便不会孤寂渺小。每个人的精神成长,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仿佛一场登山,需要阅读这根登山杖的助力。阅读,塑造了我们更加高远的人生境界,也构筑起一个社会更加绚烂的精神胜景。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阅读是看不见的精神修炼,是为人生绘就底色的事业。阅读往圣哲思,心灵深处不觉增添了参悟世界的思想之力;阅读唐诗宋词,胸中悄然生发俯仰天地的文化豪情;阅读红色经典,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心中自然涌起蹈厉抗争的斗争气概和为国为民的奋斗热情。各类经典著作浓缩了历史的精华、文明的智慧,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阅读的回馈是丰厚的,含英咀华不仅口齿生香,思想和心志也会充满澎湃能量。
阅读是有情怀的文化体验,是有温度的精神旅行。无论世事怎么变化、人生如何起伏,阅读都是我们最好的陪伴。窗前灯下,一段段暖心的故事,湿润了多少儿童的双眸;大山深处,一册册趣味无限的绘本,带给多少学子以情感和美感的启迪;晚高峰的地铁里,手机中的网络文学,治愈了多少上班族的疲乏困倦;医院的病榻前,一卷卷直击心灵的人文经典,让多少病患舒展开紧锁的眉头。世间万物往往纷纭不定,人生在世难免起起落落,而阅读的陪伴最恒久也最温情。人们总能在阅读中得到慰藉和滋养,收获内心的充实和温暖。
李大钊提出过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书是沟通古今的纽带、交流文明的津梁。古今多少梦想与奇迹、伟业与壮举、荣耀与辉煌,都成为了历史、写进了书册,成为点亮心中梦想的星星之火,化作驱散严寒的浩荡长风,激发从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动能。思接千载、情通古今,经典以其通达启迪了我们的思想,以其至善滋养了我们的心境,以其壮丽充盈了我们的精神,以其厚重丰富了我们的灵魂。阅读经典,赋予我们更加豁达睿智、自信从容的奋斗姿态,为我们注入更加笃定刚毅、雄浑强健的前行之力。
阅读是历史的回望、心灵的净化,也是梦想的启示、希望的播撒;是思想的觉醒、精神的刷新,更是文明的接力、文脉的传承。因为阅读,我们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因为阅读,人类不断创造更美的世界。(丁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