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9年得19个诺贝尔奖,日本教育真的厉害?背后原因并不简单

2021-01-12 21:10 作者:天业路商业观察员  | 我要投稿

去年7月底,诺贝尔奖首席执行官海肯斯滕宣布:虽然受新冠疫情影响,但十月仍然照常举行诺贝尔各项奖单提名,只是在12月不再举办诺贝尔颁奖晚宴。

消息传回国内,不少人便对今年的诺奖提名期待了起来,视线也不由得转向了我们的竞争对手——日本。

于是,有人“惊讶”地发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19年得了19个诺贝尔奖,不得了!

然后开始发文——我们要向日本学习教育理念,学习工匠精神云云。

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1、日本的底气

先说说诺贝尔奖的情况,其实国人对它都很熟悉,它是由瑞典著名化学家,******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若贝尔用部分遗产作为初始基金,在1895年创办的国际性奖项。

原先只有五项类别: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

了解完背景,正式进入主题:早在2001年的时候,日本政府就提出“要在50年时间里,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很可笑,因为过去百年的时间里,日本人总共就拿了九项诺贝尔奖。

五十年三十项?痴人说梦。

20年过去,打脸的是那些嘲笑日本政府的人,一年一个诺贝尔奖不在话下。

日本为什么能拿这么多奖?

直接上结论:因为积累。

什么积累?基础科学的积累。自2000年起,日本共出了8位物理学家得主,7位化学奖得主,4位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和中国人一样,同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人一贯重视教育。

早在1963年,日本教育审查会议就向文部省提出了“关于改善大学教育”的咨询和报告,当时的日本战后经济得以恢复,国家开始有余力整顿教育事业,划重点:1963年。

七十年代,“教育兴国”的口号被喊得嘹亮,日本政府进一步提高科研支出在日本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到了1975年,日本教育的科研支出已经超过英法两家老牌强国。

根据数据显示,从1960年到1970年,日本高等教育机构从500家迅速增长至900家,而论文发表数量80年代也突破万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科研强国。

那时的日本欣欣向荣,到处都有繁华,到处都是商机。

国家看准了机会,海量资金投在教育方面,一如今天的中国。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碎,许多人大梦初醒;又过了10年,诺贝尔奖得以井喷。

从60年代起算到世纪末,总共四十年时间。如果一个人20岁时在读大学,那么40年后是60岁。搞过科研的都知道,这个年龄是科研成果的集大成时期。

所以,日本今天诺贝尔奖拿到手软不奇怪,要是没拿反倒要怀疑日本政府投资的那笔钱是不是被底下官员贪污了。

2、拿诺奖的真正原因

也有人说了,社科类研究有个原则,叫:孤例不证。

好,那我们不妨把眼光放长一点,看看二十世纪世界各国拿诺贝尔奖的情况。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只拿诺贝尔化学奖举例。

把20世纪分为上下两段,以1950年为一道坎,上半叶主流大国中有6位法国人,6位美国人,7位英国人,18位德国人,没有日本人。

到了下半叶,美国人数量飙升至25位,德国人剩下8位,并且涌现出1位日本人——福井谦一。

为什么德国人在上世纪初崛起?因为1871年德国一统,迅速普及了义务教育,发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以三十年后第一批诺贝尔奖得主从德国诞生。

而二战以后,战争的红利使美国在科研领域崛起了。但早在1900年美国的经济总量就超过英国,因此美国人花了五十年时间问鼎全球诺奖记录。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诺贝尔奖井喷的时间,是滞后于国家经济发展三十到五十年的。

因为只有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才能大幅度投资教育,其成果无法立竿见影,必须经过岁月的沉淀才能得以展现。中国有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外乎这个意思。

搞清楚了这个因果关系,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现状。

根据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科研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为305927篇,高于美国281487篇和德国的67041篇,成为世界第一。

很庆幸,我们正在正确的道路上大步前进,但是,虽然论文数量世界第一了,却依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道理也简单——量的积累仍然不够。

自1978年起中国才恢复高考,那时日本经济腾飞将近二十年了,教育已经实现系统化和规模化;而中国大规模投资教育还是近二十年的事。

所谓的大学生满地走找不到工作的现象,那只存在于一二线繁华城市罢了。全中国14亿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依旧只有5%,路还很长,罗马也不是一天就建成的。

其次,国内对高等科研的投资依旧不足,科研人员待遇有待提高,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3、结语

在最后,笔者认为有必要反驳一些无良撰稿人在推崇诺奖的同时,夹带着的私货。比如有人说了:日本能拿这些诺奖,有一个关键原因是自由。

自由是个褒义词,但在部分别有用心人的嘴里就变成了极具讽刺意味的话术。

百余年前,陈寅恪先生就说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在那个时代,搞学术研究的非富即贵,走的是精英路线。

在今天全民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奉行学术下移的战略,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不再出身显赫,这意味着大多数人要为柴米油盐奔波一生。

罔顾现实需求空谈自由,就好比美国女记者在伊拉克战场上说:“他们(伊拉克平民)失去的只是家园,但得到的却是自由”一样荒谬,一样可笑。

没有人能够饿着肚子搞科研,且在资源有限,资金不足的大环境下,科研必须满足现实需求,而不是天马行空地瞎搞一气。

诺贝尔奖固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奖项之一,但它并不代表一切,更不可以作为唯一目标,我们要做的依旧是积攒科技底蕴,不断投资教育和科研,真正做到平等地有教无类,相信不出三五十年,中国诺贝尔奖井喷是水到渠成的事。


19年得19个诺贝尔奖,日本教育真的厉害?背后原因并不简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